柏勁松合肥市科技館
科技館科普信息化工作初探
柏勁松
合肥市科技館
當前科普工作踏著信息化的浪潮,加速了創新升級的步伐。“互聯網+”的概念愈發深入人心,在科技館的運行管理者中產生共鳴。本文將簡要介紹科普信息化的發展歷程,初探科普信息化的發展現狀,提出科普信息化的推進策略,共同分享工作經驗,望對于科技館科普信息化工作有推動作用。
科技館;科普信息化
近年來,“互聯網+”的概念迅速席卷各個領域,加速著各行業的改革創新。各地的科技館在歷經黃金發展期后,中國特色現代科技館體系建設已經形成,科技館發展改革的理論建設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公眾日益增長的科普需求與科普場館分布不均衡,以及科普形式相對滯后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移動智能終端的異軍突起,為科普工作渠道和形式拓展提供了技術支撐,科技館發展迎來新的動力。
科普信息化發展簡史。科普信息化的概念早就有之,20世紀90年代以科普資源數字化為代表的科普網絡化時期,就邁出了信息化的第一步[1]。數字化以易存儲、易傳輸、容量大等優勢被科普機構所運用,科普借助科技技術的進步,實現了媒介和手段的更新。這一階段科普信息化突出的是網絡科普及數字科普。當前,科普信息化正加速發展,微型電腦、智能移動終端成為個人進行綜合信息處理的媒介,以計算機、互聯網絡和多媒體為代表的新媒介的發展,使不同媒介的功能出現了融合的新趨勢,各渠道實現了互通與互補。科普信息化在繼承早期優點的基礎上,更具備了個性化、多樣性、精準性的傳播優勢,深刻影響著當前科學傳播的形式。
2.1科普信息化的傳播媒介
據調查,2015年底公眾利用互聯網渠道獲取科技信息的比例達到50.7%,相比于2010年第八次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結果提高24.1%,成為公眾獲取科普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公眾獲取科學知識的途徑包括:互聯網(專業科普傳播類網站、一般門戶網站,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移動終端應用小程序、官方網站和網上科技館)、傳統媒體(報紙、廣播、電視等)、專業的科普圖書與科學期刊等渠道。有數據顯示,互聯網成為公眾獲取科學知識最為偏愛的方式,而移動互聯終端更是快速發展,成為其中翹楚[2]。
2.2科普信息化的發展方向
隨著社交媒體的異軍突起,QQ、微信、微博已成為繼網站之后的重要新型社會化媒體,并成為手機用戶的一種生活方式,開啟了移動互聯網傳播的新時代[3]。由于微信推送信息的豐富性和精準性,其群發文字、圖片、語言等多元化的媒介為科普傳播提供了高效、多樣的平臺。因此現階段科普信息化要更加注重對移動終端資源的開發利用,要構建以網上科技館和數字科技館為基礎,多種媒介互聯互通,線上線下有機融合的信息化模式。
2.3科普信息化的初期模式
通過在微信中輸入關鍵字“科技館”進行檢索,統計出與科技館相關的微信公眾號和訂閱號88個。其中全國各省級及省會城市、一線、二線城市的科技館均注冊有公眾號。如中國科技館“科技館說”、上海科技館、合肥科技館、鄭州科技館等。通過在微博中輸入關鍵字“科技館”進行查詢,統計出新浪微博科技館官方的注冊用戶達56個。從微博關注數量上分析,圈粉最多的為“中國數字科技館”,關注數達202萬,其次是浙江省科技館,關注數達32萬,其余多數科技館微博粉絲不超過1萬。而在官網建設方面,全國各省市科技館均開設了官網,大部分網站內容能及時更新。
通過對上述三種方式和傳播內容比較分析:一是官網建設基礎較好。由于網絡科普起步時間較早,網站作為科技館宣傳主窗口被公眾熟知,網絡科普以發送場館信息為主,主要是場館介紹、活動宣傳、以及科技館的工作動態等,呈現較為單一的傳播形式,缺少與公眾交流互動的平臺;二是微博微信平臺建設發展較快,由于自媒體獨特的優勢,推送的信息類型更為豐富,與公眾互動性較強。信息的推送與接收較為便捷,利于公眾“短平快”信息的獲取。各地科技館對微博微信平臺的建設和投入更加重視。三是科普信息化的層次較低,傳播的內容主要是科技館新聞宣傳、社會熱點延伸解讀、科技館活動預熱與報名、科普知識和科技前沿的解讀。因此,可以看出科普信息化工作對于各地科技館而言才剛剛起步,仍具有發展和創新的空間。
科普信息化是科學普及傳播在新形勢下的方式創新,但仍然離不開對傳播理論的遵循。各地科普場館作為推進科普信息化的主陣地,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3.1加強科技館硬件投入
信息化工作的推進離不開良好的基礎環境,以及場館本身的高度信息化。因此,科普場館首先要加快基礎設施和場館的信息化建設,完成場館的網絡全覆蓋,增強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高場館信息化水平。注重項目的頂層設計,把握好信息化的總體架構和發展趨勢。基礎設施建設包括網絡、硬件設備和基礎軟件。網絡建設包括場館數據流量及帶寬分析、網絡安全方案等;硬件設備包括服務器、路由器、交換機、集成器、移動終端等的合理配置;基礎軟件包括操作系統、數據庫、辦公系統等的規劃,搭建統一、互通的集成化平臺,使得信息實現互聯共享。
3.2筑牢創新人才的大本營
科普信息化對科技館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原先陳舊的人員和專業結構已不能適應快速變化的移動時代。因此為培養具備一定科學素養和信息素養的科普工作者,就要求科技館在人員選撥、人才儲備等方面應有前瞻意識,要有所側重,吸收具有創新能力與創新意識,具有互聯網、計算機等相關相近專業知識的人員充實隊伍。同時,加強對在職在崗人員相關知識技能的系統培訓,鼓勵員工進行在職學習、脫產學習等系統性的學習方式,主動涉獵相關知識。只有不斷更新升級自己的知識儲備,才能將晦澀的科學原理和科學知識用公眾易于接受的語言和形式表達出來,才能適應信息化時代更迭不息的新事物新形式。
3.3營造信息化的氛圍
科普工作要與時俱進,適應社會變化,保持與群眾的密切聯系。只有理解和熟練掌握一項事物或技能,才有可能達到創新的程度。現階段,雖然互聯網的普及率已超過47%,移動互聯網成為發展的主力軍。但大多數科技館的管理高層或老員工都是60、70后,其中一部分員工對互聯網熟悉程度和認知度不足。因此單位要鼓勵員工主動嘗試新事物,為其提供相應的培訓。只有決策者和實施者對科普信息化有認同,才能動員全館融入“互聯網+”與信息化的浪潮。
3.4轉變科普活動思路
信息化為科技館實現展品信息、游客信息、活動信息的實時更新提供了技術支撐,也讓同行間進行數據的交流學習與資源共享成為可能。一是要求科技館的管理者在思想認識上要弱化觀眾的概念,認識到觀眾與科技館展品、活動、乃至管理上進行互動的可能性。觀眾可以通過互聯網為展品提創意、為活動劃構想,融入到科技館發展的各領域,用眾籌的觀念經營科技館。二是要求科技館在科普活動的策劃宣傳階段,要更加注重互聯網的作用,搜尋熱點、了解動態、善于用當下流行的事物與表述形式,讓科普貼地而行,要善于運用多媒體終端和多樣的展示手法,引領展品展示和活動方式的變革。三是要求科技館推送的科普信息具有科學性,科技館作為科普工作的排頭兵,所傳播信息的正確性尤為關鍵。高品質、高關注度的科普知識將會持續有效的“圈粉”,擴大平臺的關注度。為保障信息的正確性,合肥科技館充分利用合肥作為科教城市的資源優勢,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簽訂合作協議。中科大為科技館的科普劇、科普臨展以及自主編輯的資源進行科學性鑒定,確保傳播內容的科學性。
3.5多開發適合科普信息化的科普活動
科普信息化的推進,有助于點對點、個性化和差異化的科普活動開展,讓定制科普服務成為可能。科技館要充分挖掘平臺可運用的技術方式,在開展面向大眾提供科普服務的同時,推出網約式定制科普服務。如提出數個主題科普選題,供公眾報名選擇,根據公眾報名情況,開展主題式科普活動,提升科技館的關注度和科普精準度,形成多層次、廣覆蓋的活動模式,使科技館時刻保持開放、共享的活力。
科普信息化處于發展的初期,發展經驗少,缺乏可參照和借鑒的發展實例。因此在理論建設、方式方法和隊伍建設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為充分發揮信息化對科普工作的推動作用,科技館在此方面還需更深層次的探討。
[1]胡俊平.科普信息化的內涵、影響及測度.科普研究,2015 年1期
[2]謝廣嶺.信息化時代中國科普傳播的現狀調查、問題與對策.中國科技論壇,2015年10月
[3]童慧.微信的傳播學觀照及其影響.重慶社會科學,2013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