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丹齊齊哈爾市冬季運動項目管理中心
對速度滑冰大道與短道彎道技術足底壓強分布特征的比較與研究
梁丹
齊齊哈爾市冬季運動項目管理中心
速度滑冰是在我國是一項受到矚目的運動,而決定運動員比賽成績的關鍵因素就在于彎道技術的應用。速滑比賽中,因項目不同的因素使實際的賽場的大小、長度都有區別,因此在實際的彎道技術上有所不同。文章主要就對速度滑冰中大道彎道技術與短道彎道技術的不同進行分析,對運動員在滑行中足底的壓強分布特點進行計算與研究,從科學的角度分析兩者之間存在的差異,為之后技術的改善提供依據。
速度滑冰;大道與短道;彎道技術;足底壓強;對比
在我國滑冰項目的不斷發展下,對速滑技術的研究也從更科學的角度進行發展。力學的融入是根據運動員的身體特點,研究在速滑中彎道技術使用時足底壓強的受力特點,根據其分布特征對其中存在的規律進行探索,使之后對運動員的訓練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幫助指導訓練工作的開展提供科學依據。
速滑中大道項目彎道距離較長,因此在彎道技術的使用時要確保蹬冰力度足夠強,以免出現后勁不足的現象。而短道項目則是彎道距離較短,蹬冰頻率快,因此在要確保應用彎道技術時蹬冰強而有力的情況下保證身體的穩定性。以下是幾點在彎道滑跑中常用的技術。
1、滑跑特點。(1)在彎道滑行時身體是向左側傾斜的,在身體始終向左傾倒時利用左腳外刃、右腳內刃進行蹬冰運動。同時在彎道滑行中,由于慣性滑行的作用很短,這就需要蹬冰時的對力度與下道切線進行控制,也要使上體與頭處于同一平面之內的水平狀態以此維持身體的穩定性。(2)滑跑彎道時,身體傾斜度的大小直接影響彎道滑跑中的向心力與蹬冰力度,身體傾斜度與滑跑速度是成反比的,如果運動員在滑跑時身體傾斜度不夠就會造成向心力的不足,從而使運動員身體向外甩出,增加距離,嚴重時還會致使運動員被甩出彎道。因此對傾斜角度要謹慎處理。(3)彎道滑跑中沒有自由滑行階段。自由滑行只在直到滑行中應用,在比賽中,左右腳快速有力的交替蹬冰是保證彎道滑行速度的重點,自由滑行不適合彎道快速并且需要向右蹬冰的動作,在彎道自由滑行進行無蹬冰運動無法適應彎道進行快速的轉彎很容易沖出場外。(4)彎道滑跑的平均速度比直到快,在彎道滑跑時因身體向左傾斜持續運動會產生更大的動態壓力,并且彎道的左右腳蹬冰運動是交替進行的,沒有停頓緩沖期,因此沒有直到的減速階段,彎道滑行持續下的向心力使其速度要高于直到滑行。
2、滑步結構。彎道滑跑動作結構可以概括為右四個時期、四個階段和八個動作構成一個復步。一個復步又包括兩個滑步(左腳蹬冰滑行和右腳蹬冰滑行),且兩個滑步技術右著明顯差異,一個滑步結構由兩個階段和四個動作構成。
3、滑步階段。彎道滑跑一個滑步可劃分為兩個蹬冰階段;單支撐階段和雙支撐階段和支撐階段。左角蹬冰單支撐階段和雙支撐階段,右腳蹬冰單支撐階段和雙支撐階段。單支撐蹬冰階段的分界時機是自蹬冰腿冰刀離開冰面起,刀重新著冰止;雙支撐蹬冰階段的分界時機是自擺動冰刀著冰起,到蹬冰腿冰刀離開冰面止。彎道滑步階段與直道滑步階段的一個主要區別是沒有自由滑行階段。彎道左、右腿單支撐蹬冰階段和雙支撐蹬冰階段的任務及其蹬冰動作是不同的。
足踝在步態和其他一些功能活動中起著承重和轉移體重的功能,因此它必須兼具必要的支撐作用和柔韌性。足底壓強的測量值是能夠提供一項反映在步態和其它功能活動中足踝功能強度的指標。而在對速滑的彎道技術的研究上,對運動員在進行短道速滑時足底壓強產生的數據整理、統計、計算是判斷彎道技術的應用的數據依據。可根據足底壓強產生的信息判斷運動員肌肉狀態、彎道滑行的著力點等,以此來作為指導教學的憑據,并且找出其中的規律,制定改進措施,提高運動員彎道滑行的技術。
測力平臺是評估足與支持面之間相互作用的最常用方法。雖然測力平臺能同時提供關于地面反作用力的垂直分力和剪切分力的有價值信息,但是它基本上不能反映足底面如何受到支持面的負荷的具體情況。在彎道滑行中,足部受力分為足前區、足后區、足內側與足外側,其中還分為足內前側、后側與足外前側、后側,每一個受力點的分布都會影響彎道技術,因此在測力時對這些區域都要進行精準的測量。
運動員在進行彎道滑行時經由傳感器測出不同區域所受壓強的作用力,在進行測驗時,傳感器受到的力量產生的測量值除以傳感器的面積就是區域內所受到的壓強值,這對于了解彎道滑行中下肢與足部產生的應力有很大的幫助。
測出的壓強值提供的信息可以幫助了解運動員彎道滑行時的特點,從而研究在速滑中運動員身體傾斜角度、施力特點、滑行技術與足底壓強的關系,同時根據最適合的施力方法進行指導方案的調整。
1、研究對象與方法。我們從二級以上等級的專業速滑女運動員隊伍中挑選12名受測者,利用先進足底壓強測試儀器來對他們進行測試,她們的每只鞋墊中裝有325個傳感器,每4個傳感器為1平方厘米,采樣頻率為500Hz。
2、研究結果。(1)大道項目足底不同區域%Contact值出現明顯差異,按數值從大到小順序與足底區域對應為:足前區內側、后足區以及足前區外側:短道項目足底不同區域%Contact值差別不大,區域觸地時間占整個步態階段的百分比較小的是足前區外側。(2)達到項目足底不同區域LR值有明顯差別,按數值從大到小順序與足底區域對應為:足后區、足前區外側以及足前區內側;短道項目足底不同區域%Contact值有明顯區別,按數值從大到小順序與足底區域對應為:足前區內側、足后區以及足前區外側,其中足前區的足尖部T1,足前區中部M3,壓強變化率為0。(3)大道項目足底不同區域Pmax值有明顯差別,按數值從大到小順序與足底區域對應為:足前區內側、足后區、足前區外側M5及足尖部T1;短道項目足底不同區域Pmax值有明顯區別,按數值從大到小順序與足底區域對應為:足后區、足前區、足前區中部M3及足尖部T1。
綜上所述,速度滑冰中大道彎道與短道彎道存在著許多的差異,兩者之間都具有彎道滑行中的特點,但是在彎道技術的使用上有所區別。從研究可以發現,大道彎道滑行與短道彎道滑行的足底區域施力區域不同,在蹬冰上也有一定的差距。受賽道長度的影響,兩者之間的彎道技術從動作到施力與施力方法都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制定指導方案時需要有一定的區別。
[1]黃達武,陳月亮,吳瑛.于靜速度滑冰全程速度節奏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