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升會
陜西省楊陵區第四初級中學
構建高效課堂的教學方法研究與探索
周升會
陜西省楊陵區第四初級中學
隨著現階段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推進,給傳統的教學方式和理念都帶來了極大的改變和影響。尤其是在新課標教育改革背景下,強調構建高效課堂,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這就對新時期的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已經無法適應新時期教育改革需要,迫切的需要完善和創新,將更多新式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應用其中。由此,本文主要就構建高效課堂的教學方法進行探索,結合實際情況,尋求合理的改善措施,以求更有效的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發展。
高效課堂;教學方法;學習素養
新課標教育改革背景下,我國的教育事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傳統應試教育背景下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已經無法適應實際工作需要,急需進一步完善和創新。但是就當前我國教學現狀來看,總體成效不高,其中仍然存在一系列缺陷和不足,教師的強制性教學模式,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灌輸,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不高,無法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學習效率低下。基于此,構建高效課堂是必然選擇,加強對其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對于后續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開展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在新課標教育背景下,為了能夠更好的迎合時代發展需要,推動我國教育事業健康持續發展,首要的一點就是引入新式教學理念,構建高效課堂。基于此,在實際工作開展中,應該結合實際情況,深入調查教學情況,可以發現傳統的教學模式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學生被動式的聽講,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效率自然難以提升。這種陳舊的教學模式,學生的主體地位未能得到充分體現,嚴重影響到學生的未來發展,故此,尋求合理的教學方法構建高效課堂成為大勢所趨。
新課標教育改革背景下,強調引入新理念、新方法和新老師。首先,轉變傳統教學理念,讓教師從內心深處認可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通過吸收和借鑒一些國內外先進的教學經驗,大力開展對教師的培訓,引入新的課改理念,充分發揮課改新成果,提升教學成效。此外,教師還應該結合實際情況,深入反思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將更多新成果和新理念反映到實際教學中[1]。
新課標教育改革強調新理念的引入,這就要求教學活動開展中能夠更好的順應時代發展要求,解放兒童天性,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要。通過對教育理念的改革和研討,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促使教師能接受更加系統的培訓和學習,在此基礎上更加合理有序的開展教學工作,為后續高效課堂構建打下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通過對高效教學課堂改革內容的深入分析和探討,加強理論和實踐之間的聯系,在反復實踐和探索基礎上,進一步樹立典型、積極探索,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合作學習能力,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提升學習效率[2]。
傳統課堂也在發生變化,從以往的教師不適應到現階段的逐漸適應,從以前的課堂主體變為現在引導者,而學生從以往的被動學習者轉變為課堂主體。除此之外,強制性知識灌輸教學方式已經無法新時期教育事業發展需求,迫切的需要引進先進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推行小組合作學習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升自信,為后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人全面發展,為社會輸送更多的優秀人才,尋求合理的教學方法構建高效課堂,促使學生和教師共同發展。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仍然出現了不同程度上的缺陷和問題,教師覺得地位發生變化后,很難有效適應這種新局面,在無形中又返回到以往的課堂教學模式中,而有的學生由于學習成績下降,產生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不如就有教學模式的念頭,從而產生學習抵觸情緒,嚴重影響到教學效率提升[3]。對于此類問題,學校的領導干部應該提高重視程度,予以積極地引導和幫助,引進新理念和新方法,打造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骨干教師隊伍。更為重要的是,學校應該加強監控和管理,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潛移默化中幫助教師提升綜合素質,從而在不斷反思中完善教學模式,提升教學效率,構建高效課堂。可以說,監控工作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必要保障,在實際工作開展中,需要領導干部和相關工作人員提供重視程度,明確自身職責所在,將監督管理工作進一步落實到實處,為構建高效課堂提供更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在當前教育時代背景下,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實際教學需要,迫切的需要引進先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突出學生課堂主體地位,明確教師職責,有針對性的開展教學活動,構建高效課堂。此外更為重要的,還應該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養成良好的學習素養,全身心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1]焦憶.淺析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教學方法的實施[J].中外交流,2016,21(13)∶221.
[2]陳凌云."五學"教學模式對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應用價值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6,15(13)∶146.
[3]王維華,王紅玲.淺析提高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教學方法[J].中外交流,2016,33(16)∶26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