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晴川 (桐城市文廣新局 231400)
加強基層文化陣地建設 打造人民群眾精神樂園
趙晴川 (桐城市文廣新局 231400)
桐城是桐城派故里、黃梅戲之鄉、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化先進市,人文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素有“文都”之美譽。人口75萬,轄12個鎮和3個街道、219個行政村(社區)。近年來,在省、市文化部門的關心指導下,我市以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為核心,以推進文化強市建設為目標,樹品牌引領,抓重點帶動,強基礎惠民,進一步加強基層文化陣地建設,推進資源整合和機制創新,傾力打造群眾文化樂園。
第一,整合資源,完善基層文化陣地設施網絡。全面實施文化設施達標升級工程,實現市-鎮街道-村社區三級全覆蓋。面對經濟欠發達、資源不充足的實際,著力做好整合資源文章,通過新建、改造、置換等方法,加強基層文化設施建設。例如:利用原市委辦公樓改造建設美術館,通過國有資產劃撥建成文昌和龍騰兩街道綜合文化站,利用鄉鎮綜合文化站現有設施,加強跨部門統籌協調,建成大關、青草兩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按照“一場兩堂三室四墻”的標準,先后建成洪橋等9個農民文化樂園,128個行政村和社區建有農民文化廣場。
目前,全市建有文博圖美四館、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縣級支中心和220個基層服務點、15個綜合文化站、15個公共電子閱覽室,15個文化站全部單獨設置,面積達標,其中有4個面積達1000平米以上,8個500平米以上,設施完備,功能齊全。桐城文化博物館是全省三個國字號博物館之一,圖書館、文化館均為一級館,7個鎮綜合文化站被評為一級站。實現全市所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全覆蓋,80%的村社區設立文化活動室。這些文化陣地設施成為了當地老百姓享受文化生活的重要場所。
第二,優化服務,提升基層文化供給能力。堅持陣地服務、流動服務、數字服務、針對性服務相結合,創新服務方式,拓展服務項目,努力實現 “文化活動人人參與、文化產品送到身邊、文化場館免費開放、文化成果人人共享”。近三年共組織開展文化下基層進社區、“送戲進萬村”、“百館(站)千村文化結對幫扶”等活動近萬場次,直接惠及群眾超過200萬人次。廣泛開展流動服務,建成以市圖書館為總館、15個鎮街道文廣站圖書室為分館的城鄉一體化公共圖書服務體系,年接待各類讀者29.7萬人次。建成桐城派文化數字資源庫,推出一批接地氣、起點高、亮點多、正能量的文藝作品。。新編大型黃梅戲《胭脂湖》《桐城六尺巷》等多次在央視戲曲頻道播出,《驚天一蘭》閃亮登場國家大劇院,歌曲《六尺巷》等作品地域特色濃厚,為百姓廣為傳唱。成功舉辦中國桐城文化節等,擴大了桐城影響力和美譽度。全市文藝調演、桐城歌演唱會、文都講壇、嚴鳳英戲迷俱樂部和百姓大舞臺等文化品牌深受群眾喜愛。
與文化品牌創建相呼應的是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如火如荼。各鎮街道文化站紛紛組織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展示農村文化建設“魅力”。大關鎮 “楓葉紅”劇社常年巡回演出,青草鎮“花戲樓”演出活動遠近聞名,金神鎮的廣場舞蹈陣勢浩大,范崗樟楓桂花節萬人空巷,呂亭采茶節游人如織,王圩燈會、三合龍舟賽、楊頭獅子燈精彩紛呈,全市文化活動常年不斷,文藝團隊、文藝協會、黃梅戲戲迷活動異常活躍,廣場文化、校園文化、社區文化、農村文化蓬勃開展。“一鎮一特”“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姹紫嫣紅。
第三,突出重點,加強基層陣地建設。一是加強制度設計。結合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工作,先后制定出臺了《桐城市城鄉群眾基本文化服務基本內容和量化指標的規定》《桐城市群眾基本文化需求反饋辦法》等一系列規范文件,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提升了基層文化服務標準化、規范化水平,實現文化惠民項目與群眾文化需求有效對接,強化了管理措施,提高了運行效率。二是加強隊伍建設。15個鎮街道按照轄區人口分成大、中、小三類,分別給予文化站8名、5名、3名以上人員編制并全部配備到位。此外,對全市219個村、社區全部配置1名專職或2名以上兼職文化管理員。同時,加強培訓、輪訓,不斷提升文化干部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努力構建運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文化人才保障機制。三是加大經費投入。財政對公共場館免費開放經費和村文化建設補助配套足額到位,保證文化場館運轉正常、活動常態;設立文化發展專項資金,對民營文化類館舍和農民文化樂園建設項目以及基層群眾文化活動進行獎補,引導、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文化建設和文化服務。安排專項經費用于文化隊伍培訓和對村文化管理員進行財補。各鎮街道也加大文化建設資金投入,保障重大文化活動開展和各項文化工作的順利推進。四是強化指導督查。將文化建設納入政府考核指標體系,對文化民生工程加強業務培訓,強化督查指導,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目前,我市文化站三權雖然在鎮街道,但在文化站建設管理等重大事項上,當地黨委政府都及時與文化部門溝通、征求意見、形成合力。五是堅持典型引路。大力倡導綜合文化站在“綜合”上下功夫,利用現有設施廣泛開展工、青、婦、黨建、老干部、關愛留守兒童、鎮志編修等工作,做到“一個陣地、用途多樣,一套人馬、一專多能”,避免了機構重疊、建設重復、投入分散的弊端。及時總結大關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和洪橋村農民文化樂園在“整合資源,凸顯綜合文化服務功能”方面的做法,探索基層文化設施“建管用”體制機制,在全市推廣,因地制宜的組織開展綜合文化站提標升級、農民文化樂園和農民文化廣場建設,使之成為傳播知識、推廣技術、交流信息、教化熏陶、技能培訓和文體娛樂的有效載體,打造農民精神文化樂園。
2015年11月,全省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管理人員培訓班在桐舉行,來自鄉鎮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試點和省級農民文化樂園試點村的的300余名管理人員參加培訓,并赴大關鎮鄉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呂亭鎮洪橋村、范崗鎮樟楓村農民文化樂園等地現場參觀指導。今年四月,我市圖書館、文化館、大關鎮文化站和呂亭鎮農民文化樂園有幸代表安慶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基層點迎接文化部驗收,驗收組專家們對我市加強基層文化陣地建設、發揮了較好的社會效益給予高度評價。
我市在基層文化陣地建設上雖然做了一點工作,取得了一點成績,但與上級要求和先進地區,尤其是廣大群眾的期盼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基層文化陣地建設需要一個長期積累不斷激活的過程,需要創新機制、體制和內容,需要有一個好思路,有一支好隊伍。在推進基層文化建設中,我們深深體會到:
第一,基層文化陣地建設離不開大好的文化政策和上級領導的關心支持。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對推動文化繁榮發展作出了一系列的決策部署,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座談會講話為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建設文化強省發展戰略,出臺一系列政策助推文化跨越發展。正是有省廳的悉心指導科學安排、精心組織實施文化民生工程,有安慶市創建示范區反彈琵琶模式的引領和促進,有桐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有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和配合,我市文化建設才能迸發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第二,基層文化陣地建設必須堅持群眾需求導向。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美麗鄉村建設的推進、城鄉的加速交融,多數群眾渴望自娛自樂的文體娛樂活動。廣場舞蹈遍地開花,戲迷活動遍及城鄉,村村搶“老師”、隊隊爭上臺,還有一大批各個年齡層次的人“只為過一把癮,放下生意趕文藝”……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激情格外高漲,文化成了人民群眾的生活“必需品”,成了許多文藝愛好者的的孜孜追求。我們要順勢而為,善加引導,將群眾的需求作為文化工作者的追求,將群眾的熱情化為基層文化陣地建設的動力,將文化的星星之火“燎原”成漫野之勢。
第三,基層文化陣地建設須抓好“三個結合”。一要與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相結合,圍繞大局、服務人民。二要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整合各方資源,實現共建共享、優勢互補,形成農村建設與文化陣地建設互助互進的機制,促進美麗鄉村建設內在美與外在美的有機統一。三要與傳統文化弘揚相結合。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資源,利用傳統節日和農村文化陣地開展桐城歌演唱、黃梅戲戲迷活動等極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動,在保護中傳承,在創新中發展,讓鄉土文化不斷根脈,讓草根藝術代代繁衍。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黨委、政府賦予文化的責任越來越大、任務越來越重,人民群眾文化需求多元多樣多變、對文化工作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必須搶抓當前文化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補短板,強基礎,增后勁,推進基層文化陣地建設再上臺階,為推進創新型文化強省和美麗安徽建設、實現全面小康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