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正廣 彭 萍 (萍鄉學院 337000)
傳統曲藝形式漁鼓的基礎研究及數字化保護
——以萍鄉為例
孫正廣 彭 萍 (萍鄉學院 337000)
在上個世紀60年代初,陳光國老藝人吸取了外來藝人漁鼓說唱這一演唱形式,在發揮了萍鄉語言和音樂的基礎上,編創了說唱結合的萍鄉漁鼓藝術,受到了萍鄉人們的一致喜歡和熱捧,隨著萍鄉漁鼓說唱藝術的盛行,后來在我國很多地方都能看到萍鄉漁鼓這一藝術,在當時的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轟動,贏得了很多地區人們的贊譽。
萍鄉漁鼓;數學化保護;傳統曲藝
以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數字化技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在我國人們生活和學習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數字化技術的出現,不但在工業上得以充分應用,而且還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了新的方式。將數字化技術應用到萍鄉漁鼓說唱這一古老藝術保護中,為采集、保存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新的渠道,從而推動我國非物質文化保護事業取得更好的發展。
在1898年,萍鄉煤礦廠招聘工人,很多湖北人和湖南人來到萍鄉煤礦做起了煤礦工人,每到逢年過節時,湖北同鄉就會邀請湖北地區的工友們一起聚會;他們一起唱歌、喝酒、唱小曲。湖南籍、萍鄉當地人也會參加聚會,一起拉琴唱曲。長期下來,萍鄉地方調與湖北小曲小調融入后,發聲發音逐漸向萍鄉方言轉變,形成了具有贛西特點的萍鄉漁鼓調。段先明和鄧小巖是萍鄉市湘東區東橋鎮很出名的兩位藝人,他們從小就跟著師傅學藝,可以說繼承了漁鼓說唱。在上個世紀50年代,在戲劇里融入了漁鼓這一說唱形式。由于其旋律美、調子美,曲調和萍鄉方言有些類似,在萍鄉城區得到了廣泛的流傳。當時萍鄉很多工礦學校群眾業余文藝團體都在舞臺上表演漁鼓說唱,受到了老百姓一致認可,從那以后漁鼓說唱正式加入了萍鄉曲種庫中。在1995年,陳煥聲是萍鄉煤礦歌舞團中一名歌唱者,他在采訪安源煤礦工人中,對《安源大罷工》這首漁鼓詞進行了改編,再加上改編的漁鼓曲調在很多地方演出,都受到了當地人們的一致追捧,同時中國工人出版社負責出版了這首改編的漁鼓詞,在全國范圍內引起了熱烈的反響。在1961年,王付正是此團音樂創作員帶領團里很多熱衷于漁鼓說唱的學員到萍鄉各個鄉村中挖掘漁鼓說唱音樂,并將其進行記錄,整理成小冊子,提供給當地的學校、社區、工礦等作為文藝演出資料。在上個世紀60年后期,王付正、鐘繼文等人改編了《勞工記》這一萍鄉漁鼓說唱音樂,但并未改編主旋律,收獲了很好的效果。后期到北京演出,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親自接見,稱萍鄉漁鼓說唱唱出了礦工具有的情懷,歌詞簡單易懂,但卻充滿了鄉土味道,得到了各地區老百姓的青睞,可見,萍鄉漁鼓說唱這一藝術形式有著很高的社會價值,應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
1.萍鄉漁鼓的娛樂審美價值
萍鄉漁鼓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萍鄉人們的社會生活,具有很強的社會價值。擅于敘述人物和故事情節是唱詞最大的特點,藝人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和生活感受改編唱詞,漁鼓唱詞中事件應該就是改編者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在引人深思的基礎上,還能起到倫理教化的作用。在萍鄉漁鼓作品中,廣泛融入了萍鄉歷史和民間故事,感人至深。在萍鄉漁鼓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下,可以看到很多社會歷史事件、人們的生活習慣、生存狀態等,從聽中感悟和體驗。萍鄉漁鼓具有很強的地方社會審美價值,也正是由于具有較強的社會審美價值,才受到了萍鄉人們的高度重視和喜愛。在文藝生態學中認為,每一種藝術的出現都是受到特定環境的影響,任何群體,必須要在自然環境中生產,并在生產中創作出別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可以說萍鄉漁鼓就是萍鄉人結合地方方言和音樂特征而創作出來的。萍鄉漁鼓作為一種別具特色的藝術種類,以它的草根性、個性化音樂等特征,受到各地人們的喜愛和追求,在發揮審美功能的同時,還充分實現了娛樂審美價值。
2.萍鄉漁鼓的地方文化價值
萍鄉漁鼓作為萍鄉地區傳統文化表現的主要形式,與其他民間曲藝和戲曲等類似,萍鄉漁鼓也是以廟會和傳統節日為基本載體,生動的、形象的展現出其刻畫的人物性格,最終成為了一種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萍鄉漁鼓是萍鄉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藝術形式之一,它融合了各地區的漁鼓音樂元素,但又與它們不同,具有自身的風格,曲目雖然短小,但是精悍,便于人們群眾理解。在認識地方文化特質上,漁鼓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具有獨一無二的價值。無論是在演出方式、語言特點等方面上,還是在音樂特質、歷史背景等方面上,萍鄉漁鼓都融入了萍鄉的傳統文化,是傳播萍鄉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萍鄉漁鼓對萍鄉民間藝術史和曲藝歷史等起到了豐富的作用。同時對我國曲藝藝術起到了完善的作用,并且也豐富了我國人們群眾的文化生活。可見,萍鄉漁鼓具有一定的地方文化內涵,其功能價值是無法估計的。
1.數字化采集與存儲技術實現了萍鄉漁鼓更好的保存
結合實際情況而言,國內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存儲依然采用傳統的方式,如拍照、記錄、收藏物品等,這種傳統的保護文化遺產的方式,雖然也為我國保存了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錄像帶的老化和失真、書籍的損壞等,都影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完整保存,導致它們出現了失真的情況,并且受到了拍攝角度的局限,很難長久的保存和使用。數字化技術的出現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新的方法,如圖文掃面、全景拍攝、運動捕捉等等。同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數字化存儲技術也提供了很多新的保護手段,如磁盤陣列、連接光纖與網絡等,實現了有效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在使用這些現代數字化采集存儲技術中,既可以將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資料轉化成為數字化格式,便于長久的保存,也能夠使用多媒體網絡數據庫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管理,確保它們的完整性和有序性,這樣可以提高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水平。萍鄉漁鼓在使用數字化技術的保護下,定能流傳久遠。
2.數字化復原與再現技術為傳承漁鼓說唱提供了手段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艱難,追本溯源在于生產方式和生活環境的變動,如果維持原來的生活和生產方式,這與人類現代化的發展是相違背的。這也是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上面臨的最大問題。當前計算機圖形學、虛擬現實技術、數字處理技術等日益成熟,為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較為科學的、先進的方法。在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可使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字化后,制作成為可視化虛擬產品,提供給人們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知識。如采用2D或者3D數字動畫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場和事件進行恢復和解讀,通過一系列形式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視化,恢復和再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物;使用真實感角色哼唱、搭建真實的場景、綁定相應的動作等,快速的、及時的生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行為,虛擬再現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更多人們了解和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還可以將數據傳輸到互聯網上,實現網絡共享,從而讓更多的交流和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呼吁的更多的人參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比如通過使用數字動畫技術,記錄好萍鄉漁鼓,并上傳到網絡上,讓人們廣泛認識萍鄉漁鼓這一藝術曲種,從而實現萍鄉漁鼓的繼承和宣傳,呼吁和號召更多人參與保護和繼承萍鄉漁鼓這一傳統藝術形式的隊伍中,進而在最大程度上實現萍鄉漁鼓的社會娛樂價值。
3.數字化展示與傳播技術為共享萍鄉漁鼓提供了新渠道
在數字化虛擬技術的完善和發展下,此虛擬技術展示具有圖文聲像、虛擬現實等多媒體表現手段,在計算機虛擬世界中充分展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全景和平面現實等方式,將光、聲和電產生的效果以一種全方位和多角度的方式呈現到社會公眾的眼前。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展示與傳播具有如下幾點優勢:一是使用三維場景建模、渲染特效等動畫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進行真實再現;二是使用多媒體集成技術、知識建模技術等,構建起包括聲音、視頻、文字等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三是在數字媒體統一平臺下構建起數字博物館,整合和優化各種媒介形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使用現代媒體或者傳統媒體進行大范圍和大規模的傳播,突破了時間和地點等因素的限制,充分展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讓人們共享了浩海如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在此基礎上,還提高了人們保護非物質遺產的意識。可以說萍鄉漁鼓是我國藝術曲種中一種奇葩,這一古老的說唱藝術形式,得到了很多群眾的肯定,并將受到長久的保護和繼承,但想要保護好萍鄉漁鼓,必須要借助于數字化技術,這樣才難高效的存儲和記錄萍鄉漁鼓的發展史,讓廣大群眾意識到和認識到萍鄉漁鼓的價值和意義。
4.虛擬現實技術為開發和利用萍鄉漁鼓提供了空間
在新形勢下,我們應意識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創新保護文化遺產的思維,拓展保護思路。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內在價值在于其含有豐富的、多彩的文化因子,在生產和銷售下可以將這些因子轉變成為獨具特色的文化產品,讓其重新走入人們的視野中,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虛擬現實技術的使用為開發和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開闊了新的空間,在使用數字化技術下能夠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產業化經營,形成規模經濟效益,調動起人們保護和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情,同時還能形成的新的生產品,有助于企產業鏈的延長,提高了文化產業的比重,從而促使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并未文化產業帶來可觀的經濟價值,同時,將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潛藏的文化資源優勢轉變成為經濟優勢,創造出令人滿意的社會效益,進而推動我國社會的取得實質性的發展和進步。
總而言之,萍鄉漁鼓可以稱之為我國曲藝種類的精髓,這一民間說唱藝術受到了廣大人們群眾的熱捧和肯定,并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在保護非物質遺產中,應該更加充分發揮作用,確保萍鄉漁鼓這一民間說唱藝術得到有效保護。同時在繼承傳統的前提下,萍鄉漁鼓還應與時俱進,創作出具有新意又符合精神要求的作品,在傳承民間說唱文化遺產中,光大和豐富萍鄉漁鼓說唱這一藝術奇葩,讓其被更多的人熟知和喜愛,從而走的更長、更遠。
[1]黃永林,王偉杰.數字化傳承視域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體系的重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8).
[2]談國新,孫傳明.信息空間理論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播[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6).
[3]黃永林,談國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開發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02).
孫正廣,本科,萍鄉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數字保護,三維設計,虛擬現實。
彭萍,本科,萍鄉學院信息與計算機工程學院,助教,廣告設計,信息管理。
江西省藝術規劃課題《傳統曲藝形式漁鼓的基礎研究及數字化保護——以萍鄉為例》,課題編號為:YG201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