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玨 (杭州中國動漫博物館 310000)
數字動漫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價值與運用
王 玨 (杭州中國動漫博物館 310000)
本文重點探討了數字動漫在非遺活態保護與開發利用中的價值、作用和方式。利用數字動漫的優勢,通過非遺與動漫的聯姻,實現數字動漫在非遺發展中的運用。
數字動漫是融合了文化、藝術、科技等因素的現代休閑娛樂文化樣式,是現代傳媒的重要內容。用數字動漫的方式對非遺資源進行加工和創作,為非遺的開發拓展更廣闊的空間。
非遺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審美習慣“活”的顯現。所謂“活”,楊陽教授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一文中認為:“活態”狹義可理解為活動,廣義可理解為有生命的。所謂的“活態”也正是其生命需要延續的狀態。非遺的保護,是對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非物化形態即精神(技藝)層面文化的動態保護,不是機械地、被動地保護,而是活態傳承。對非遺的保護應該從早期記錄、封存、收藏的靜態記錄逐漸過渡到傳承、衍生、開發的活態保護。這種形式強調保護為重點,兼顧資源的開發利用,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
傳統非遺保護和開發方式越來越難以滿足社會多層面的需求。利用數字動漫的優勢對非遺進行保護、開發和利用,更好地發揮非遺的價值和作用。
1.數字動漫實現非遺保存的客觀真實性
數字動漫作為新型的藝術手段,借助編程或數字軟件生成一系列連續播放的景物與人物畫面,具有很強的記錄、再現、還原功能。對于大量即將失傳的非遺項目,保護的當務之急是記錄。在記錄上,數字動漫較之其他手段,具有快速、準確、真實、動態、多維度等特點。數字動漫在保存上,除速度快以外,又具有可信度高、易復制的優點;在傳遞和交流上,更有其不可比擬的優勢。可見,數字動漫技術能很好地保持非遺內容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可解讀性。故而,數字動漫就成為記錄、保存、傳遞和展示非遺原生態的重要載體之一。
2.動漫文化的強勢影響力促進非遺活態的傳承與傳播
當代文化環境中,數字動漫既是藝術創作和休閑娛樂方式,也是文化傳播媒介,還是能夠廣泛應用于生產與生活的視覺影像工具。動漫極富感染力,對青少年群體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動漫應該是當代非遺保護的積極參與者,同時也是促進非遺傳承與傳播的助力器。動漫文化的強勢影響有效地促進非遺的傳承與傳播。一是數字動漫可以擴大非遺關注的群體。動漫在各年齡段都有廣泛的受眾群體, 尤其在青少年中更受歡迎, 很大程度上可以解決非遺受人們關注不夠的問題;二是非遺與動漫結合,可以使人們較為輕松地了解到有關非遺的知識,增進對非遺的熱愛,從而參與到保護工作中去。
3.動漫技術給非遺活態保護創造了新手段
數字動漫依托數字媒介和動畫技術,通過綜合運用數字動漫、虛擬現實以及圖像技術對非遺進行整理、保存、歸類,并利用數字化最大程度“還原”和“展示”其本來面貌,為非遺保護創造了新的手段。數字動畫制作中的三維展示、虛擬現實是非遺保護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數字革新。利用這些數字技術,實現強大的人機交互功能。在物品呈現上,通過三維動畫的建模渲染,把數量巨大的非遺場景復原重現。虛擬現實和三維展示技術以最直觀的方式表達和感知信息,以可觸摸的操縱信息處理技術為非遺活態保護和傳承提供生動、直觀、高效的信息服務,有效地推動非遺保護與傳播手段的創新。
動漫是一個開放的文化系統,為豐富多樣的非遺轉化提供了多元的方式。以非遺活態保護為原則,利用數字動漫對非遺保護開發手段進行發掘,通過非遺與動漫的聯姻,實現數字動漫在非遺文化產業發展中的運用。
1.非遺信息資源改編為動漫作品進行大眾化傳播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上海美術制片廠嘗試把中國傳統非遺文化改編為動漫作品進行大眾化傳播,創造出《漁童》《小蝌蚪找媽媽》《神筆馬良》等一批家喻戶曉的經典作品。用動畫的方法,結合剪紙、年畫、水墨、皮影等非遺藝術形式,改編成各種類型作品,有效擴大了非遺的影響力。如今非遺越來越受到關注。將非遺文化中的設計元素、音樂元素和民間文學的表達策略提煉出來,改編成動漫作品進行傳播。比如,熱播的《京劇貓》以京劇為元素,把“唱”“念”“做”“打”等京劇絕活作為炫酷的功夫技能,是一部集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原創動畫片。《粉墨寶貝》動畫片以發源于昆山的非遺代表——昆曲為創作支點,講述學習昆曲的故事,將傳統昆曲與現代動漫相互融合。
2.非遺衍生產品的動漫化開發是非遺活態化應用的關鍵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應只停留在搶救的層面,搶救只是應急之策,必須運用‘保護—發展’新的模式,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良性循環。”數字化背景下,積極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將非遺元素巧妙地應用其中,這樣不僅可以使非遺重返青春,而且可以開發具有濃郁中國風格的衍生產品,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非遺產業。比如非遺中的剪紙、刺繡、雕刻等文化技藝,它們單獨或結伴存在了幾百年,從來沒有形成真正的文化產業。只有當電腦設計、數碼噴繪、機器雕刻等科技手段運用于這些項目中,使它們被大規模生產,這些傳統文化才形成了產業。對非遺進行動漫化開發,最大的益處是可以保存和記錄文物的信息,并利用這些信息在不動用文化遺產本體的情況下進行展示、傳播和生產。比如,故宮博物館嘗試將經典藏品進行開發,打造出《雍正行樂圖》、御前侍衛手機座、剪紙圖紋紙巾、朝珠耳機等一系列衍生產品,2015年故宮的文創產品銷售額達到近10億人民幣。
3.數字動漫在非遺文化產業方面的其他應用
數字動漫在非遺文化產業方面的應用不僅停留在衍生產品的制作和開發上,更可以拓展到多個領域。一是利用數字動漫技術開展非遺展覽活動,比如利用動漫短片配合非遺主題展覽,多種媒體綜合運用于非遺信息的傳播,不但可以豐富展覽的媒體環境,還可以使受眾全方位認知非遺文化,增加展覽的靈活性、互動性和趣味性。二是利用數字動漫技術,開發非遺移動APP應用端口,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關注。實現非遺傳承人與非遺傳承人、非遺傳承人與用戶、用戶與用戶之間交流互通。三是利用數字動漫技術,建立非遺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以云服務、大數據為支撐,實現數字影像檢索功能,向社會傳遞非遺文化知識,為非遺傳承擴寬渠道。
非遺進行數字動漫化開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既是非遺產業化的一條途徑,也是非遺融入現代消費進而形成大眾心理認同,完成文化傳承的過程。在現代文化環境中,我們要尋找非遺和動漫的契合點,使兩者結合互動起來,以數字動漫的形式為非遺的保護、傳承和傳播開拓新的空間。
[1]楊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學報,2015(1).
[2]黃永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語境下的新農村文化建設》.文化遺產,2010(2).
數字動漫;非遺;活態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