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波 (長沙師范學院美術動畫系 410100)
非物質設計的符號系統開發與應用的現狀研究
汪海波 (長沙師范學院美術動畫系 410100)
非物質設計:以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作為支撐的社會模式稱為“非物質社會”,而運用以“0、1”為基礎代碼語言進行的虛擬的、數字化的產品設計即所謂的非物質設計,它是一門涉及到諸多領域的邊緣性學科,是社會非物質化的產物。主要從兩個層面來理解:一是數字化非物質產品設計,包括交互設計、界面設計、數字影像設計、游戲設計、動畫設計、虛擬化設計等領域;二是基于產品的非物質因素的設計,強調產品符號的情感設計和系統設計。
符號系統:非物質設計符號系統是一種多層次的復雜信息綜合體,它大致可分為技術信息、語義信息和審美信息三個層次,由視覺符號、觸覺符號、聽覺符號、情感符號等子符號系統構成,其中以視覺符號系統所占的比重最大。
關于非物質設計符號學應用研究領域的探索,國外涉入較早。1964年羅蘭·巴特的《符號學理論》標志著符號學理論正式開始形成,并加入到正式的學科行列中。1969年國際符號學協會的成立掀起了國際性符號學研究的熱潮,涌現了大量非語言學領域的符號學理論體系,通過符號學和其他學科的交叉研究,形成諸多門類符號學,比如克里斯丁·麥茨開創了電影符號學,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瑞荷·巴特將符號運用到了產品造型中,創立了產品語意學,英國的柳溫和克雷斯兩位學者也將符號學研究方法引入了視覺傳達設計領域,還有德國本澤教授的《符號與設計》《廣義符號學及其在設計中的應用》等。
符號系統在設計中的市場開發與運用則時間稍晚,以比較有代表性的界面設計為例,1985年,美國微軟發布了視窗系統,并在全球全面推行圖形用戶界面。該系統以直觀的圖形來操作計算機,降低了使用計算機的門檻,讓更多的人們掌握了計算機這個方便快捷的工具,給世界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媒體界面與網絡設計實驗室就是在圖形用戶界面研究方面做出較多研究成果的一個實驗室。其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思想和媒體的相互作用對于認知和行為的影響,在研項目包括基于寬帶網絡和移動技術以增強現實系統中的虛擬環境,及其在空間認知和信息組織中的存在主義哲學論,以及在認知類型和亞文化差異下的界面配合。已發表的論文包括從人機界面HCI(Human ComputerInteraction)和增強現實與虛擬現實技術的角度出發,探討其中的人機交流模式及其社會表征的《虛擬現實中的人際交流:以媒介為中介的人際關系》;探討新媒體對于虛擬環境與現實環境之間的信息交流、主體身份和認知影響的國際會議論文《在物理環境與虛擬環境的邊界之間:交流,身份以及高級媒介中的認知》;從游戲設計的角度探討主體在視頻游戲中的情感交流和情緒反應,以及主體在游戲中的存在感知的論文《視頻游戲中的情緒反應模式和在場感知:游戲設計中的變量標準研究》;研究擬人化代理這一特定的界面人物產生的廣告效應及其在媒介中的角色扮演,涉及了主體對于代理人物的認知的論文《擬人化代理的廣告效應和在場效果中的媒體角色》等,這些研究主要從虛擬現實和現實技術下新媒體運用的角度出發,宏觀地探討媒體與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產生的對于主體的認知和行為的影響。而其他非物質設計領域如影像、動畫、游戲等,則設計開發了眾多眾所周知的符號系統,如好萊塢影片各種經典形象符號、迪斯尼各種經典動畫形象符號等,其學術價值和商業價值極高,為我國的非物質設計符號系統的設計開發提供了很好的學習范本。
與國外相比,國內的符號學及符號應用研究起步較晚,但起點較高。20世紀80年代三聯書店集中推出《現代西方學術文庫》,以李幼蒸先生編譯的各種經典結構主義與符號學著作為代表,中國開始了規模性符號學研究,在比較短的時間里基本能追趕國際學術研究的潮流。
從研究內容上看,國內的符號學研究方向歸納為四個方面:符號學基本理論、語言符號學、符號學應用研究、文化符號學與文化藝術符號學研究。其中符號學應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設計和工業設計方面。《符號、象征與建筑》一書是有關建筑符號學理論方面的論文集,探討了建筑符號學的一般性問題如建筑代碼及其可能的意指方式等基本概念及建筑符號學方法的應用問題;臺灣楊裕富博士的《設計的文化基礎:設計、符號、溝通》一書對設計中的文化符號進行了相關的理論探討,包括符號的分類、符號的意義及符號的傳播內容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論述。另外還有徐恒醇的《設計符號學》、胡飛.楊瑞的《設計符號與產品語意》、李思屈的《廣告符號學》等一批代表性著作。我國對設計符號學的研究,也已逐步進入理性思維狀態,在建筑設計、產品設計、平面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等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與此同時,國內非物質設計領域中的符號系統開發與應用研究遠遜于理論研究,主要表現如下:
1.非物質設計符號系統商業平臺雖然比較發達,技術與運作模式比較成熟,比如以昵圖網為代表的圖片素材庫,以共享的資源獲取模式打造國內最大的圖形圖像符號系統,同時開發了交易平臺獲取適當利潤,保證了整體符號系統的良性循環。但其原創符號的開發力量缺失,且在管理上相對保守,形成了“玻璃幕墻”現象,導致國內非物質設計商業領域無法創造優秀品牌符號,也無法形成核心競爭力。縱觀非物質設計的動畫、游戲、影視等領域,多年來無法在國際競爭領域獲取一席之地、在國內消費者之間獲取良好口碑,缺乏原創性的品牌符號系統是其根本原因,這一點是國內所有有識之士的共識。
2.各高等院校與研發機構在符號系統的開發上具有強大的優勢,主要得益于強大的人力資源和強大的原創研發力量,但由于缺乏商業模式,缺乏與市場的良好溝通方式,缺少市場考驗與市場反饋,因此相對處于封閉的狀態,形成另一種“玻璃幕墻”現象,導致作為優勢的原創力量漸漸思想僵化,無法具有超越市場的超前創新活力。
3.只有整合各高等院校與研發機構的原創符號系統開發力量和市場的應用對接,才能從根本上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良性發展,這也是未來非物質設計的符號系統開發與應用研究的趨勢。
此文為湖南省科技廳項目《非物質設計的符號系統開發與應用研究》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