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雯 (正德職業技術學院 210000)
三種古典印相工藝作為現實價值的文化生產和藝術實踐的探討
葛 雯 (正德職業技術學院 210000)
本文主要探討古典攝影工藝中的藍曬,鉑/鈀金工藝、蛋白印相這三種古典印相工藝,在當下古典攝影慢慢被重拾的影響下,是否能不只停留于追隨前人的腳步,而是用這種傳統的印相方式,與其他新藝術形式結合,讓其所產生的影像作為一種有現實價值的文化生產和藝術實踐活動。
古典印相工藝;文化生產;藝術實踐
古典印相工藝,屬于古典攝影工藝(Photography Alternative Process 的簡稱)中的一個分支,又通俗的被稱為“古法成像”,“傳統攝影工藝”等。
目前,古典攝影工藝的種類大約有十幾種,但在國內知名度高,實踐多的工藝主要是藍曬、鉑/鈀金工藝、范戴克法、明膠鹵化銀鹽涂布、濕版火膠棉工藝、碳溴工藝、重氮工藝等等。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傳統攝影工藝在攝影發燒友中的流行,濕版,鉑金,藍曬這三類古典印相工藝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很多的攝影家,尋求古典攝影工藝的新突破,將其他藝術形式與古典攝影工藝結合,如AR、VR、新媒體技術、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等等。極大程度上豐富當代攝影語言的呈現方式,為影像賦予了更多藝術氣息、個性和質感。
國內一些大型展覽中也開始陸續出現使用古典攝影工藝制作的攝影藝術作品,而且呈逐年遞增的現象;國外使用古典攝影工藝的藝術家、攝影師的優秀作品也逐漸被引入國內進行展覽,并且一些擅長古典攝影工藝的藝術家也開始在國內開設工作坊進行各種工藝的傳授。
本文想和探討下,古典攝影工藝中的藍曬,鉑/鈀金工藝、蛋白印相這三種古典印相工藝,印相——就是可以不依賴于相機的照片復制,是一種光化學手工制像方式。這種印相工藝在當下復古熱潮的影響下,又被很多攝影愛好者重拾,但是否能不只停留于追隨前人的腳步,用這種古典印相方式,產生有當代現實價值和文化藝術的實踐活動,這是需要一個探索和實踐的過程。
當下,這種古典印相工藝吸引很多愛好者追捧,往往源于攝影數碼技術發展的太快,快的人人都可以秒變攝影師,導致了圖像的泛濫、審美視覺的疲勞,真正愛好攝影的人,需要改變,需要更有文化生產和藝術實踐的影像。如:2016里約開幕式,各國運動員進場,賽道兩邊圍觀的觀眾幾乎人人都手舉手機拍攝,這樣壯觀的畫面,正見證了近年來攝影器材飛速發展,任何人都可以拿起智能手機或者單反相機快速而準確的記錄下曝光、對焦正確的照片,并及時傳到微信、QQ、映客、FACEBOOK等各大社交網絡。街頭、家庭各種打印機的普及,我們外出吃個飯的間隙就可以輕松制作打印一張完美而漂亮的照片。套用張大力的一句話“攝影不再是經過特殊訓練的專家們所掌握的一種能夠具有排他性的私密語言,而是大眾對影像占有的狂歡”。
各種后期處理軟,APP的普及,也改變了很多人對觀察拍照本身的關注,開始注重后期的美化,修圖,合成等等。固然影像后期處理確實可以豐富影像的視覺呈現效果,但在很大程度上也削弱了人們使用鏡頭來觀察捕捉周身的人和事,使得攝影這種作為觀察藝術的價值在減弱。更快更便捷的拍照設備,讓我們輕松獲得一張技術上無懈可擊的,甚至程序化的照片,但往往弱化了藝術與情感上的傳遞。各種程序化的APP的使用,往往造就了照片的相似性,過目即忘,視覺審美疲勞。不過也正是因為數碼技術的“快”,導致照片拍攝處理過程中沒有孵化期,衍生出了一批攝影愛好者,享受和追求“慢”成像的過程,轉向了古典印相,這類早期的“手工”印相——藍曬、鉑金/鈀、蛋白印相等。而這些工藝需要時間、材料的準備,以及制作工藝流程。而且正是這一“慢”的手工準備過程,可以更好的讓我們去思考影像本身的藝術性和文化價值。
(一)藍曬印相
1842年,英國的約翰.赫謝爾爵士發明藍曬印相,它是應用最為廣泛,也是第一個鐵鹽印相工藝,感光制劑為鐵氰化鉀和檸檬酸鐵銨。印相的底片為大畫幅的負片,在當代,也可將數字相機拍攝的影像用透明或半透明的物體打印出來接觸印相,在陽光或紫外線下曝光,然后放在清水下沖洗1-2分鐘顯影、定影,沖洗時間的長短影響了藍色調的層次,最好不要沖洗太長,容易失去影調層次。眾所周知的使用藍曬印相女攝影師安娜·阿特金斯(AnnaAtkins),她就用藍曬法制作了很多蕨類、海藻和羽毛等印相工藝。
目前國內,藍曬在攝影領域已經普遍被認識應用,它的發展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照片影印,江南大學紡織學院,將古典印相工藝藍曬與棉織物印花結合,其中劉楊樺,梁惠娥將平日收藏的植物標本作為圖案,將曬出的面料用于音響出音口的裝飾(圖9),這些作品已在淘寶眾籌網上成功籌集目標資金,并定量生產。
國內攝影師林然,她采用藍曬工藝,將其詩化的影像印現在絲絹上,藍色的影調,安靜內斂,亦幻亦夢,并成功舉辦了展覽。她將藍曬這種古典印相工藝轉化為詩性的語言,因此也被稱為影像詩人。將古典攝影工藝衍生成了一種有價值的文化藝術實踐活動。
藝術家張大力,將藍曬和行為藝術結合,如《騎自行車的男女》使用了的藍曬古典工藝與身體行為充分結合,在一幅巨大的織布上印制了人、自行車在內的現代事物的物影照片,用以表達當今社會現象,制造視覺體驗。
(二)鉑/鈀金工藝印相
鉑/鈀金工藝印相,是指由純粹的鉑/鈀金屬晶體形成的影像,層次非常細膩,保存千年之久都不易褪色。英國人威廉·威利斯(Willam Wills),在1873年,獲得了鉑金工藝印相法的專利;在1913年,威利斯又獲得了與鉑金印相本質相通的鈀金印相法專利。(印相是將底片直接放在相紙上,在陽光或紫外線下曝光印曬,在顯影液中顯影,停顯定影,水洗等。最終產生一張與底片同樣大小的影像)。鉑/鈀金工藝印相首先是,將感光劑鉑/鈀金涂布到紙基上,等待紙基晾干,將底片藥膜面與涂好的相紙藥膜面接觸印相,然后放在陽光或者紫外線燈下照射,鉑/鈀金的光敏性很弱,所以一張鉑金照片的曝光印曬時間要比藍曬長很多,印曬完畢,最后將印曬曝光過后的鉑鹽相紙在草酸鉀溶液中顯影,鐵鹽被溶解,鉑金釋放成像,定影水洗,最終鉑金體形成深棕色調子的鉑金影像誕生,當然也可以加入水銀或改變顯影溫度來改變影調。
這個誕生于19世紀的鉑金印相技術,深受當時的攝影家們的崇尚,自然主義攝影派的代表人物彼得·亨利·愛默生的8本畫冊中,大部分都是鉑金照片。用于被后世評論家稱為最偉大的藝術攝影家之一的英國畫意攝影流派的攝影家弗雷德里克.伊文思(1853-1943)就是以他那激動人心的鉑金照片著稱于世,他拍攝了大量的英、法中世紀時期的教堂作品,直接印在鉑鹽相紙上。還有女攝影家伊莫金.坎寧安(ImogenCunninghan,1893一1976)的一生中,癡迷于涂布相紙,留下了大量豐富細膩影調,帶有女攝影家情懷的鉑金照片。
如今,數碼時代,鉑金印相又得到了重生,與PHOTOSHOP等圖像處理軟件結合,輕松的可以完成超高分辨率影像制作,并將其打印在醋酸鹽膠片上,形成影調層次豐富的高品質底片,被用于鉑金印相,先進的數碼制作和打印技術進步,給鉑金印相在當代獲得更多了重生探索的機會。
在日本還有家代理鉑金印相的amanasalto制作工坊,amanasalto成功將鉑金印相技法和最新工作室研發技術結合,制作了高質量的攝影作品和出版物。主管久保元幸認為:“和銀鹽感光照片相比而言,鉑金印相能更好地體現照片的色調梯度,更多層次的黑色和更高的精準度。鉑金古典印畫技法照片也同時是能長久保存的手工作品之一。 鉑金要比金更加穩定。一件鉑金印相作品,如果保存恰當的話,可以保存500年之上。” 國內著名影星周潤發也鐘愛于鉑/鈀金工藝印相,2013年在香港舉辦過鉑金影像攝影展。
當代,也有攝影師探索將鉑/鈀金工藝印相的呈像媒介——相紙進行探索嘗試。日本攝影師小林伸幸制作的《大自然的鉑金肖像》使用的就是和紙。國內攝影師金平的鉑/鈀金工藝印相的影像使用的是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手工制造的紙張,傣族紙、苗族紙和東巴紙上,具有獨特的古樸而高貴的中國文化藝術特征。還有國外攝影師把鉑/鈀金工藝印相,印在菩提葉脈上,做的漂亮精致。在未來的鉑/鈀金工藝探索中,也許會介入產品設計或者空間藝術展示設計等等。
(三)蛋白印相工藝
蛋白印相工藝(Albumen Process),1850年由Louis Désiré Blanquart-Evrard發明,是第一種規模化生產的用于負片印相的相紙。有資料顯示:“十七世紀中期(1866年),英國生產蛋白相紙的盛況空前,消耗了六百萬只雞蛋用于制造相紙。如今所能見到的19世紀照片,大多數都是蛋白相片。”
制作這種相紙,選擇薄的紙基,效果好,然后在紙基上兩次鍍膜,第一次是制造蛋白涂層,第二次是硝酸銀覆膜,然后硝酸銀和蛋白涂層中的氯化銨或氯化鈉反應,就產生了氯化銀,從而制作好蛋白相紙。將負片和相紙接觸,在陽光下或者紫外線下曝光印相,其分解出銀,從而在相紙上產生出影像。要注意的是,使用的負片(負片的平均密度最好1.7至2.0之間,而一般我們的負片密度范圍在2.0至2.25之間)。
蛋白印相工藝在德國英國等西歐國家,被不少個人和組織在研究追崇,創作實踐了藝術作品。2004年美國萊斯利大學波士頓藝術學院教授克里 多佛·詹姆士編寫了《美國攝影圖片制作工藝專業教程》里面介紹了蛋白工藝和多種古典攝影工藝的制作技法和藥品制作配方。美國華裔教授山姆·王(samwang)也仍然在用蛋白工藝進行攝影藝術。
縱觀國內,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總監毛衛東,也在從事古典攝影工藝的相關介紹與培訓。他編寫的《蛋白與鹽紙工藝手冊》這書完整的介紹了制作工藝、蛋白照片和鹽紙照片鑒定、保存和維護的建議和詳細的資料。北京攝影家孫諾運用蛋白工藝制作了一批仿辛亥革命的攝影作品,在第十屆平遙國際攝影展上獲得一致好評。
本文列舉了以上三種古典印相工藝實踐,但其古典攝影工藝的種類還非常多,包括碳素明膠印相、彩色奶酪印相、化學制圖成像、鹽紙印相工藝、銅凹版印相、彩色樹膠印相、明膠蝕刻法、鉑/鈀金印相、鐵銀印相、日光法、彩色染料轉染法、銀鹽手工著色工藝、銀鹽手工涂布印相、手工銀鹽放大等。這些古典攝影工藝都值得我們去探索,打破它的傳統,與其他藝術相結合,如文中舉例的裝置藝術、視頻多媒體、行為藝術相結合,兼顧技藝,同時發展帶有問題意識的實驗性、批判性的新藝術媒介的古典印相工藝實踐,讓古典印相工藝成為更有現實價值的文化生產和藝術實踐活動。
[1][美]克里斯多佛·詹姆士著,陸加佳譯.《美國攝影圖片制作工藝專業教程》.上海人民美術山版社, 2006.
[2]黃詩云.《當代攝影古典工藝實踐的本土觀察與思考》.中國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11.
[3]William Crawford Morgan & Morgan.《光的保存者:早期暗房工藝歷史及操作指引》. New York,1979.
葛雯,助教,正德職業技術學院,平面設計與攝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