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峰,劉 敏,武化民江西省環境監測中心站;江西省環境監察局
論環境空氣質量監測與評價存在的問題
李秀峰1,劉敏1,武化民2
1江西省環境監測中心站;2江西省環境監察局
在過去的30多年中國經濟取得了突飛猛進,與此同時帶來的也是環境的污染。近些年,我國的大氣污染形勢日趨嚴峻,這對我國的監測技術和空氣質量的評估工作也帶來了極大的挑戰。本文總結了我國空氣質量評價的發展歷程,分析當前我國在監測和評價方面面臨的問題。同時通過結合國外的一些評價方法,對我國的空氣質量監測和評價提出了作者的想法和展望。
空氣質量監測;評價方法;展望
1.1環境空氣質量的概念及監測的重要性
所謂的環境空氣質量是指區域環境內大氣受到污染或者遭受破壞程度的綜合水平。當受到污染或者遭受破壞的程度越嚴重,空氣質量越差。要做好大氣的污染評價和預防工作,必須有準確及時的環境空氣測控數據作為基礎支撐。在評價過程開始前,我們需要通過監測裝置得到該區域的實時監測數據包括空氣中污染物的含量,通過這些監測數據了解空氣質量狀況及區域間各種污染物的輸送狀況。進而可以對空氣污染的預防和規劃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持。只有在正確的空氣質量監測數據基礎之上,對環境的評估和預防才有意義。
1.2中國環境空氣質量評價的主要發展歷程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環境問題日趨嚴重。國家對環境評價隨著空氣質量監測水平的不斷提高也處在發展過程,主要可以劃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起步階段,主要利用一些簡單描述來表達空氣質量水平。1980-1989年在該階段對空氣質量的評估還是僅僅出現在一些大型城市,同時也是利用空氣中污染物的超標倍數和超標率等簡單指數來體現。
初步規范階段,開始利用定性地表達空氣質量。評價布局開始由局部走向全國,開始利用對比分析的方法進行評價,但是還是主要用綜合污染指數。
快速發展階段,開始定量的分析。逐漸放棄綜合污染指數為唯一指標的評價方式,以人身健康為導向的各類指數得到廣泛的應用。
綜合達標階段,空氣質量評價開始向管理服務方向發展。在評價過程中進一步加大對主要污染物的統計,通過高比重的定量評價提高空氣質量評價的權威性,同時也在透明性,公開性方面取得進展。
2.1空氣質量監測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方面我國的監測網絡覆蓋范圍小。隨著國家對空氣質量的逐漸重視,我國已經建成了基于城市空氣質量監測網為核心的較為完善的監測網絡。但是該網絡的主要覆蓋范圍還是僅僅局限于城市,對于農村的空氣質量很難得到實時的監測結果。在我國除去長三角和珠三角區域很難形成較大的城市群,所以監測網絡相對分散,對于擴大其監測范圍有著較高的難度。然而由于空氣污染具有較大的流動性,所以需要擴大監測網絡范圍,盡量做到覆蓋城市的廣大郊區和部分農村地區。
另一方面監測因子難以全面的反映空氣質量。目前國內的監測體系主要是以監測(CO2,NO2和可吸入顆粒)為主。這種監測方法可以較好的對應該地區煙煤型污染,但是對于大氣復合污染不能夠有效的說明即反映不夠全面。所以只有增加其他監測因子才能更加全面的反映該地區的空氣質量情況。
2.2現行環境空氣質量評價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我們所采用的API評價方法不再適用于現在空氣污染物多樣化的特點,所以調整空氣質量評價方法已是必然。APT評價方法的不適用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沒有確定可執行的環境空氣質量評價辦法的國家標準。我國現行的環境空氣質量評價方法由于是按照環保廳發布的技術性文件為標準,基于我國的管理體制,所以通常造成標準難以統一的現象。二是評價因子單一。評價因子單一導致的最明顯的特征就是人們所感覺的空氣與空氣質量評估不一致。三是評價手段單一。我國目前的空氣質量報告一般是一年為周期,即僅進行年度均值進行公布,而不是充分的考慮每日空氣質量變化,就是這種“均值”現象掩蓋了日均值嚴重超標的現象。
根據國際上對空氣質量監測的定義,空氣質量監測應說明以下三個方面復合型污染中各污染物的種類、含量及變化規律:通過具體途徑來說明源排放的輸送特征和擴散方式:通過建立模型來初步的預測各污染物濃度變化特征及擴散范圍,估計在短時間內該區域的空氣狀況。根據國際通用定義結合我國現在的環境空氣監測體系,我們可以發現我們在監測網設計和監測方法方面雖然比以前有了較大的進步,但是無論在理論和應用層面都和發達國家有著較大差距,需要我們在已有的層面上不斷發展、創新。最重要的是應最大的滿足實際管理的需要。
在評價方面:一、采用長期標準限值與短期達標評價相結合的原則。在國外的環境空氣質量的評價中通常設立長期目標下環境質量應達到的目標,同時也規定了空氣中主要污染物的濃度指標。另外,也將長期目標逐步分開,規定短期的達標統計標準。二、分層次的區域評價方法。在不同區域采用分層次的評價方法。環境空氣監測點按照人口分布數量來設置。另外,在對地區的環境空氣質量評價時選取足夠數量的、具有代表性的監測樣本,進行科學的模型分析。最后采用其中污染最嚴重的點位評價該區域的環境空氣質量。
在面對復合污染的監測問題時,我國現有的監測體系就體現出覆蓋面不足,監測因子單一、評價方法不足等問題。從此方面出發,在未來我們應該拓展監測范圍,拓寬監測手段和創新評價方法。另外評價時,應該確立保護人體健康的的主要目標,同時將城市的流動性和評價結果的相對穩定性納入考慮因素。簡而言之就是需要考慮人口、地域面積、經濟發展水平、歷史環境等不同因素,構建能夠滿足現實需求的多維度的綜合評價體系,以此為基礎建立起適合我國具體國情的空氣質量監測體系和評價方法。
[1]鐘流舉,鄭君瑜,雷國強等.空氣質量監測網絡發展現狀與趨勢分析[J]中國環境監測,2007,23(2):113-118.
[2]林伯強,蔣竺均.中國二氧化碳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預測及影響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4):27-36.
[3]王秀琴,陳傳忠,趙岑.《關于加強環境監測頂層設計的思考》,《中國環境監測》2014年第1期
[4]李國剛,趙岑,陳傳忠.《環境監測市場化若干問題的思考》,《中國環境監測》2014年第3期,第4~8頁2014年第10期總第2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