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鳳湖南益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美麗中國視閾下大學生生態文明理念培育探析
李佩鳳
湖南益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黨的十八報告中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大學生生態文明理念的培育對建設“美麗中國”有著重要的影響。本文首先分析了建設美麗中國與生態文明教育之間的關系,然后對大學生生態文明理念培養的重要性進行闡述,并進一步提出了增強大學生生態文明理念的培育路徑。
美麗中國;生態文明理念;培育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由此可見,生態文明建設對建成美麗中國十分重要。而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在大學生中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理念,對于建設美麗中國將起到重要作用。
1、美麗中國的提出推動了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發展
首先,美麗中國的提出,使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更加豐富。美麗中國為生態文明教育提供了理論基礎,使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更加全面。“傳統意義上的生態價值觀教育更多地側重于對自然生態環境的關注,而‘美麗中國’視閾下的生態價值觀教育則是在將生態文明擺在更為突出位置的基礎上,尋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以及生態‘五位一體’式的和諧發展。”[1]
其次,美麗中國的提出,進一步彰顯了生態文明教育的價值和意義。美麗中國視閾下的生態文明教育,將生態文明教育與“美麗中國”聯系起來,也就是將生態文明教育與國家的前途與命運有機結合起來,將生態文明教育提升到關系整個國家的建設的高度來考慮,進一步明確和提高了生態文明教育的價值與意義。
2、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助推美麗中國的實現
美麗中國的建設,需要通過生態文明的教育,加強人們的生態文明理念和意識。“建設美麗中國,首要的是全社會普遍樹立起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將生態倫理內化為人們普遍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2]加強對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不僅能有效的強化他們的生態文明理念,并且能指導他們在實踐中更加自覺地深入生態文明的保護和建設中去,助推美麗中國的實現。同時,大學生的行為表現,對于社會其他成員將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引領作用,帶動其他社會成員為建設美麗中國而共同奮斗。
1、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理念培育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生態問題也日益嚴重。在這種背景之下,黨的十七大報告第一次提出了生態文明的概念。黨的十八大報告從全局的戰略高度出發,將生態文明建設、社會建設、經濟建設、政治建設以及文化建設統一納入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中,并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全面部署。這既順應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潮流,也是對我國發展經驗的深刻總結,充分體現了我國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因此,加強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理念的培育,既是從我國實際出發的必然要求,也是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必然選擇。
2、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理念的培育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需要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它內在地要求保護環境、節約資源,而這正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加強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理念的培育,能有效提高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使他們在未來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中更加自覺地保護生態環境,從而真正落實科學發展觀。社會和諧包括了人、社會、環境三者之間的相互和諧,“生態文明建設,是指人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主動保護自然,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健康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3]因此加強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理念的培育,對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都有很大的關系。
3、加強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理念的培育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必經之路
大學生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而且要有良好的道德修養。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態文明素質,是衡量一個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的重要標準。大學生生態文明理念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養成生態文明行為,最終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深入人心,讓保護生態環境成為一種自覺行動,從而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要提高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質和綜合素質,必須加強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理念的教育。
(一)加強理論教育,增強生態文明意識
1、完善生態文明理念教育體系
我國的生態文明教育起步較晚,發展慢,為更好地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必須建立形成一套完整的生態文明教育體系。首先,要轉變教育理念。現在很多高校更多地重視學生專業知識的傳授和掌握,對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視度不夠。因此,要加強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理念的培育,首先要轉變觀念,要求從思想上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其次,形成相應的課程體系。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理念的培育,高校必須開設生態文明教育公共課程,編寫專門教材,搜集和整理國內關于生態文明教育的相關資料,豐富教學內容,形成較為完善的課程體系。第三,不斷革新教學方式,采取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特別是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針對當前大學生熱衷于各種多媒體工具的現狀,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工具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及時對學生進行思想的引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工具將教學內容以圖片、視頻的形式進行呈現,從而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形象,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
生態文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理念的培育必須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的作用。在已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提煉與生態文明建設有關的內容進行講授,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為例,在講授科學發展觀的課程內容時,要教授學生理解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和重要性,生態文明符合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基本要求;在講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時,要強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在講授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這一部分內容時,要讓學生充分理解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性和把握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途徑,提升大學生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關注度,提高他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覺性。
3、打造一支理論水平高、實踐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在教學過程中起到主導的作用。高校應該對教師進行定期的培訓,提高教師的生態意識和生態文明知識;教師也應該發揮理論、科研的優勢,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方法、規律進行研究,轉變觀念,提高認識,打造一支既具有扎實的生態文明教育理論知識又擁有豐富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經驗的師資隊伍。
(二)開展實踐活動,強化生態文明理念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一定理論知識基礎上的實踐活動,能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進一步的理解與鞏固。加強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理念的培育,有必要多開展一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實踐活動。
1、開展校園生態文明活動,倡導生態文明行為
一是充分發揮社團的作用,成立環保協會等社團,開展豐富多彩的環保活動,吸引學生持續關注環保問題,提高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和自覺性。二是利用“地球日”、“世界環境日”等主題節日舉行一些活動,如圖片展示、主題征文、發倡議書等,提高大學生對生態文明的關注力度。三是開展節約用水用電、不亂丟生活垃圾、回收舊電池等一系列創建綠色校園活動,促進學生保護環境的行為養成。
2、開展校外教育實踐,提升生態文明情感
一是與校外相關單位合作,組織學生參觀生態農業園、綠色社區、森林公園、科技館等,將其作為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載體,豐富生態文明教育的教育資源。通過參觀,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和生態文明建設所取得的成就。二是安排學生利用寒暑假進行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的社會調查活動,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親身感受生態環境的現狀,了解生態惡化帶來的嚴重后果,在實踐中反思,進而進一步增強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
建設美麗中國,必須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生態文明理念必須要不斷的增強,這對于增強我國整體的生態文明意識和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都將起到重要的意義。
[1]朱文武.“美麗中國”視閾下的大學生生態價值觀教育[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4(3).
[2]王曉廣.生態文明視閾下的美麗中國建設[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
[3]本書編寫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02
李佩鳳(1980-),女,學歷: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單位:益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