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滿栓寧夏銀川二中
歷史教學要有教學立意
靳滿栓
寧夏銀川二中
教學立意是歷史課的靈魂,通過教學立意可以對歷史課堂進行聚焦和凝煉;可以增強學生對歷史的理性感悟;可以突出教學主題;可以升華情感價值觀,陶冶學生情操。歷史教師應嘗試日常教學中創新教學立意。
教學立意;理性感悟;教學主題;情感價值觀
什么是教學立意?聶幼犁先生說:教學立意就是“預設的通過這堂課的學習,學生獲得的核心概念,即核心目標”我們寫文章要有中心思想,其實立意就是一堂課的中心思想,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想通過這篇文章告訴讀者的東西。那教學立意則是我們通過一堂課使學生明白的東西。通俗地講,即一節課要“干什么”,“達成什么”。換句話說,就是一節課要有一個主旨、中心。教學立意是一節課的靈魂,一堂課的教學立意確立的好不好,直接影響這堂課的教學效果。因此,對歷史教學立意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實用價值。
新課程突破了以往歷史課程內容的編排體系,依據“貫穿古今,中外關聯”的原則,以模塊為架構,以專題的形式構建了高中歷史教學的新體系,目的是側重于培養學生比較、分析、歸納、概括能力。但是各個專題間的內容是跳躍的、斷裂的,這就使教材所呈現的內容在史學上并不連貫,容易導致學生在理解上出現障礙。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時,挖機知識之間的隱性聯系,尋找中心思想,確定教學主題,即通過凸顯教學立意來對教學內容進行貫通。以“鴉片戰爭”一課為例,課程目標所強調的是西方列強的侵華史實、以及中國軍民抗擊外來侵略的事實與精神,依據課程目標所確定的本課內容,通常只強調英國殖民侵略這一“外患”,對晚清王朝的“內腐”揭示不足、然而,作為高中必修課程的重要內容,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肇始,晚晴王朝的“內腐”,恰恰是近代中國被動挨打的內在根源,一節好的歷史課須揭示出這一內在根源,以奠定學生理解此后晚清王朝何以屢屢戰敗、并何以屢屢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認識基礎。由此,其教學立意還需聚焦于“天朝上國”的腐朽與愚昧,以貫通此歷史階段。
歷史是人類文明的精華,學習歷史就是和幾千年來最偉大、最智慧的人進行思想、文化的交流。學歷史讓我們可以理解過去、分析現在和把握未來。中學歷史教育應該幫助學生學會反思社會問題,批判性地看待、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類活動。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歷史學科能力素養,如歷史信息的搜集鑒別能力、歷史事實的再現再人能力、歷史問題的分析能力、歷史材料的領會詮釋能力、歷史的想象能力等。例如:人教版必修二第10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一課中,我們在講述1927--1937年,在南京國民政府統治下,民族工業呈現較快發展的態勢,而此時的資本主義世界正處于嚴重的經濟危機,即“大蕭條”時期。鴉片戰爭后,中國就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難道中國就沒受經濟危機影響嗎?抑或是受到影響,南京國民政府采取了措施?這些措施與西方國家的改革有無相似之處?這些問題你思考過嗎?我們應把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放在全球史觀下去考察,中國經濟本身也是世界經濟的一部分。通過理性的分析和綜合的探究,我們能夠發現,歷史解讀并不是單一的,參照物不同看以得出不同的結論。
教學主題是統領一課的核心,是教學應該完成的主要目標,往往也是教學中真正需要探究的問題。也是教學立意的應有之意。正如傅元根老師所說:“一課的‘中心’實際上是一課的真正重點,而且是能夠統率全課、帶動一般的張目之綱?!痹诮虒W主題的引領下,資源的開發、重點的確定、材料的使用、問題的設計、活動的開展都有了中心,課堂教學就有了靈魂,對學生認識與理解歷史、提高判斷力、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大有裨益。而且,恰當的教學主題,對實現歷史教學核心價值、實現歷史教學的根本訴求有重要意義,也是提升教學境界的重要途徑。例如:岳麓版必修一《五四愛國運動》一課,可以圍繞“救贖中國”這一主題講述,五四運動過程中,學生的力量、工人的力量得到充分展示,青年學生從思想領域轉入救亡實踐,開始一場偉大的救贖之路。這樣就抓住了五四運動在近代史上的核心意義,也提升了教學設計的境界。教學主題的確定,是一個從歷史材料到歷史認識的歸納、提煉過程,也是舊認識基礎上的再認識的過程,它包含對教師教育思想、歷史認識、史料積累、思維論證等多方面能力的嚴峻考驗。課堂教學本身是一個藝術化的實體,是不同對象圍繞適當的話題進行思想交流而實現育人共進目標的過程化載體,是一個藝術化的思想運作系統。通過確立教學主題,教師根據主題重新規劃教材結構,進行實效化的教學環節設計,使教學邏輯嚴密而緊湊;學生依據主題實現思想交流,思考學習有明確的突破方向和延伸空間。
作為一個歷史教師,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對學生的價值觀進行教育,讓學生正確取舍,對價值觀走向進行評判呢?我覺得要依賴于情感教育,怎樣才能在平時的“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中,輔之教師情感態度,讓學生明白自己的價值取向呢?教師需在教學立意上多下功夫。如歷史中特別是近代史上,林則徐赴廣東禁煙的種種困難,顯示了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已,已因禍福避趨之”的高尚情懷;詹天佑、嚴復發憤學習以報效祖國的高尚品質;共產黨人為新中國的成立迎著屠刀繼續革命,探索革命道路,無私無畏等等。這些都是豐富的愛國主義情感教育的資源。如中華民族燦爛的詩歌文化,特別是唐詩、宋詞、元曲。前人創造的輝煌的藝術,如三大莫高窟、青銅器等。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個人修養,叫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和感受人類歷史的文明之美,繼而再以美的方案繼續創造歷史。我們可以通過巧妙的教學立意來突出刻畫這些資源,來升華學生的情感價值觀。
歷史課是有生命的,每一歷史進程都由一位位歷史人物鮮活地演繹,每一文明成果都由歷史人民辛勤地創造。歷史教師最崇高的使命是帶領學生感悟歷史的生命,領略歷史的光彩,展望人類的未來。教學立意就是溝通昨天、今天、明天的橋梁,連接歷史、現實、未來的主線。因此歷史教師應重視教學立意。
[1]聶幼犁,於以傳.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育人價值的理解與評價--立意、目標、邏輯、方法和策略[J].歷史教學(中學版).2011(07)
[2]王德民,趙玉潔.說課的凝意與升華--從“說教材”到“說教學立意”[J].歷史教學(中學版).2013(02)
[3]傅元根.對“一課一個中心”問題的再思考--兼評海南省第三屆普通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優質課評比活動[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06(8)
[4]朱漢國等,主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5]于友西等著.歷史學科教育學[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