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峰,宋 亮,李 準,鄭 旭大連交通大學
新時期成人高等教育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的策略研究
張萬峰,宋亮,李準,鄭旭
大連交通大學
成人高等教育必須符合社會經濟的發展要求,隨著中國在政治、經濟、社會等領域改革的不斷推進,成人高等教育已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因此加大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以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是切實可行的。
成人高等教育;新型校企合作;策略
該文章是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立項課題《高校繼續教育與行業企業協同創新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J G15EB022。
建國初期,國民文化素質普遍較低,成人高等教育為新中國的建設培養了大量的有文化、有技術的勞動者和專業技術人員,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當前中國的成人高等教育已無法滿足新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要求,因此對其進行改革尤為必要。成人高等教育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就是新時期、新形勢下人才培養的必然趨勢。
校企合作,是學校與相關企業建立的一種注重人才培養質量,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注重學校與企業優質資源共享的“雙贏”的合作模式。但現階段的校企合作發展較為遲緩,發展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
1、政府方面
法律存在諸多不足。國務院及各部委出臺的多項涉及校企合作的法規,存在一些如倡導性多,權威性少,操作性差等不足,導致企業與學校的責任不清、權利不明。
政策缺乏必要的支持。政府各相關部門,如教育、稅務、人社等缺乏明確的職責分工,難以形成合力,影響政策發揮其宏觀指導作用;沒有建立利益保障和信息溝通機制,資源整合程度較差。
2、企業方面
企業害怕承擔意外風險,如果出現人身傷害事故,賠償責任不好界定。企業擔心參與校企合作的利益。主要表現為:一是在成人高校課程建設上基本沒有話語權,而這些課程與企業生產現狀嚴重脫節,培養的學生無法滿足企業要求;二是學生的實訓安排時間短,計劃不周,很多是走過場的形式主義,學生僅僅把實訓當成拿學分的課程對待。
3、高校方面
高校對校企合作的辦學理念認識不夠。校企合作的形式大于實質。把學生推向企業實習作為主要目的,與真正的校企合作內涵相差太遠。
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整合機制。校企合作涉及的內容很多,包括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師資配備、基地建設、學生實習就業、教學質量評估、企業獎學金分配、科研成果分享等方面,分屬高校的多個部門管理,沒有設立專門的機構與企業溝通合作事項。
缺乏“雙師型”的師資隊伍。普通高校一般沒有專門從事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師,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學主要是由承擔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師利用業余時間承擔,他們對成人高等教育的特點和規律缺乏了解,盲目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學方法。而校企合作辦學的教學對象多是從事具體工作的一線職工,他們需要不僅能把理論講清楚,而且還能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雙師型”教師。而現有的師資力量無法滿足校企合作的教學質量的要求。
缺乏高效的服務能力。企業不僅需要合格的技術人員,更希望高校能夠幫助解決生產經營過程遇到的技術難題,并且能夠分享高校的最新科研成果。高校科研能力和教師個人業務能力的不足直接影響為企業服務的能力。
1、政府方面
政府應制定完善相關法規,作為校企合作的堅實保障。法規中應該把參與校企合作作為評估企業資質的指標,國家還可以通過政策調整,對于積極參與校企合作的高校和企業,給予政策、資金、稅收等各方面的獎勵,調動校企雙方參與合作的積極性。
政府成立專門負責監督協調校企合作的機構。高校和企業隸屬關系各不相同,很難依靠自身的力量來協調相互之間的利益關系和合作中出現的問題,因此應該由政府主導,調動各職能部門力量,建立針對校企合作的專門機構,協調校企合作中的各方關系,也為合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2、企業方面
企業要轉變觀念,承擔主體角色。企業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可以得到廉價的勞動力,可以優先挑選高素質的技術工人,可以擴大企業的社會知名度等。因此企業不能只看到自己的付出,還要看到豐厚的回報。
與高校共同建立校企合作的協調機構。共同派人成立專門的協調機構,除了明確分工,協調工作外,還負責協調高校和企業根據實際需要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和調整教學計劃,協調高校教師和企業人員共同完成教學過程。
3、高校方面
設立校企合作的整合機構。校企合作涉及的內容很多,且分屬多個部門管理,學校必須設立專門負責校企合作工作的領導小組,整合學校各相關部門的力量,對接有需要的企業。代表高校去相關合作企業走訪,傾聽企業的訴求,了解企業的需求,尊重企業的參與權、話語權,以培養適合企業的人才為導向,以滿足企業需求為宗旨,建立共同開展人才培養和技術開發的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
以校企合作辦學為切入點,加快相關師資隊伍建設。學校可以把愿意承擔成人高等教育教學任務的教師選派到相關企業進行實踐學習;同時聘請企業的專家、工人技師等技術能手為高校的教師講課,介紹本行業的現狀、技術發展趨勢,講解關鍵工藝,幫助高校建立“雙師型”的師資隊伍。
提高為企業服務的能力。通過與企業加強溝通,了解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信息,據此修改培養方案和調整教學計劃,使其培養的學生更能適應日益升高的職業要求。鼓勵相關專業的教師有針對性的開展實踐課題研究,為企業提供業務咨詢和智力保障;學校還應該積極參與企業的人員培訓、技術研發、項目攻關等領域,為企業解決生產經營過程中遇到的難題,讓企業切實感受到校企合作帶來的巨大利益,增加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動力。
[1]向榮,莫嵐,李麗芳.成人高等教育校企合作辦學發展遲滯的原因與對策[J].高等繼續教育學報,2013(7):14-17
[2]和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的問題與促進政策分析[J].中國高等教育,2013(1):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