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婧 (寧夏大學美術學院 750021)
質感與量感的完美表達
——王肇民寫實水彩藝術作品創作審美與表現研究
于 婧 (寧夏大學美術學院 750021)
王肇民是中國著名水彩藝術家,他獨具特色的寫實水彩藝術作品是中西方繪畫藝術結合的典范,是水彩畫民族化的成功實驗范例,他的作品既有對中國傳統的繼承,亦有現代繪畫的創新,本文試圖通過對王肇民水彩藝術作品的研究,分析其獨特創作審美與表現方法,解析其藝術作品本質內涵。
王肇民;水彩;審美;表現
本文為寧夏大學校級課題“當代寫實水彩藝術作品創作與表現”研究項目資助成果,項目編號SK1429
中國水彩畫是中西方繪畫藝術不斷融合的產物,既具有西方繪畫藝術用色彩、明暗、塊面造型的特點,又融合了中國畫氣韻、傳神、寓意境于創造的傳統中國繪畫的精髓。在中西繪畫不斷交融的過程中,許多中國藝術家試圖將東西方兩個繪畫體系予以統一,創造出極具民族特色的水彩藝術作品,王肇民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一位水彩藝術家,在百年中國水彩畫史中的地位可謂舉足輕重。
“法國美術評論家米歇爾·羅克認為,他是在傳統與現實之間,起到承前啟后作用的一位中國畫家。”1他的水彩畫作品“表現出大將風度,創造恢弘博大的風格,能感覺到強勁的視覺沖擊力和心理震撼。”他作品用色濃厚,用筆灑脫,個人藝術特色鮮明,充分表現出物體的質感和量感。法國藝術史家丹納曾經說過:“形成藝術風格的要素之一就是環境——自然環境與精神環境??陀^環境經過畫家的體驗觀察、發現、吸收之后,就成為自己的主觀精神財富,成為自己創作的態度情感和意向?!?王肇民的作品樸實無華,不加雕飾,他主張“以形為實質,以神為反映”“形決定神,形備神全”。通過對其水彩靜物題材藝術作品的臨摹與分析,可以發現他的作品感悟來自生活,畫面極具裝飾性和視覺沖擊力,作品藝術創作語言鮮明獨具個人特色。
(一)繪畫技法獨特,作品語言鮮明
王肇民在水彩畫中創造性使用水粉中的白粉做底。觀看王肇民水彩畫的原作,會看到極大多數的作品紙面有反光,這即是白粉中含有的膠質干后特有的反光。王肇民通過多年的探索研究,創造了一套自有的水彩畫技法,也就是白底法。他的白底法又不完全等同于西方水彩畫的白底法,西方水彩畫的白底法是在紙上用中國白混合膠及些許蜂蜜,在紙上厚涂一層,等到干硬后,施以透明水彩;而王肇民先生則是在紙上先打一層底,然后再厚涂一層,這樣不僅可以防止紙發黃變硬,還可以在著色后獲得更為亮麗的色彩效果,作畫過程中干濕結合,表現的物體色澤溫潤自然。這一技法在水彩畫史中可謂極大創新,有效的解決了水彩畫紙易于變色的痼疾。
王肇民先生的繪畫,善于將國畫的點、染、皴、擦等筆法運用于著色過程中,畫面時常反復皴擦、渲染,肌理融匯于作品筆觸,用筆極具力量感,從而使造型更加保有力度。比如其代表作品《大葉紫薇》(1977年)、《老農》《荷花玉蘭》《紫蘋果》(1979年)等等。王肇民精于用水之道,充分發揮和利用水性材料靈活多變的長處,暢情繪出對客觀世界的感受和體味。
(二)繪畫色彩單純,繪畫主體鮮明
王肇民水彩畫用色濃厚,畫面色彩極富視覺沖擊力。白底法使畫面色彩更加凝重而飽滿,這種獨創的技法確保顏色的穩定性,加強色彩的鮮明度。在水彩的著色技巧上,改變傳統水彩技法中從淺到深,層層疊加的著色步驟,而是遵循并發展了中國畫“隨類敷彩”的著色理論,創造性的在水彩畫上采用了先以深色取形,再予畫面以“罩色”的著色技巧,從而避免了水彩畫因追求厚重反復疊加次數過多而易導致畫面色彩晦暗,造型軟弱的缺陷,使其水彩畫呈現堅實感、厚重感,顏色交融滲化后使物體更為厚重,這一技法被當代許多水彩畫家沿用。
另外,王肇民先生還善于將透明流動的色彩與堅實厚重的色彩結合在一起,形成畫面的強烈對比。中國畫中有“計白當黑”,無畫處皆成妙境。觀其《紫蘋果》《荔枝》《荔枝一束》以及人物肖像等作品,用色單純明快,主題突出主體鮮明,畫面中有大面積的黑色塊,亦有白色色塊,黑色凝重白色輕盈,二者對比強烈。其嚴謹的繪畫語言充分體現了他的情感意識和學貫東西的藝術修養,彰顯其深厚藝術內涵和民族思想情感。
(三)構圖平面化處理,主體物立體造型
王肇民在他的美術理論著作《畫語拾零》里強調“形是一切”, 堅持“真實則美, 有力則美”的藝術觀點, 崇尚美的自然創造。中國水彩畫是在吸收西方水彩畫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強調色彩要依附形體存在,強調物體內在本質的骨骼結構和外在的形體的關系。王肇民水彩作品構圖獨具匠心,畫面結構嚴謹,創造性提出“形是一切”。他作品中的形主要指,物體的外形,光影的形,邊線虛實之形,圖案之形。如果把王肇民的水彩畫用幾何形和直線概括,我們會發現畫家的構圖有明顯的線面構圖分布特點,畫面被其用分割、交錯與并置等手法組合,邊緣線以直線居多,畫面采用簡化手法,物體多被概括成方形、多邊形。畫面形體塑造結實有力,分量感強,具有極強視覺沖擊力。
王肇民先生的水彩畫中主體物體積感強、造型堅實,背景采用平面化處理手法,既有西畫的明暗寫實與光影,又有中國畫的寫意意境,頗有中國畫勾線填色的味道。立體性有美,平面性有韻,王肇民的水彩畫將二者完美的結合在一起。
王肇民的作品色調和表現形式高度統一,將不同物體的寫實狀態呈現在觀者面前。畫面色彩濃烈裝飾性強,以色塊構成鋪陳畫面,不強調輪廓線,使色彩本身更富有表達力,不同題材的水彩畫作品各有特色。
康定斯基在其理論著作《論藝術的精神》一書中闡述“一個藝術家采用的是寫實的還是抽象的形式,其意義是無關緊要的。”3因為兩種方式的本質是相同的,藝術家只有深刻了適合自己的藝術形式,才能將自己的藝術內容極其明確的表現出來。王肇民的水彩畫崇尚自然美的創造,在不斷的創作探索中,形成個人獨特藝術風格。
(一)靜物題材作品單純明確
綜觀王肇民先生靜物作品,取材多為放置于桌上一角的水果或瓶中花卉,偶有果蔬相雜置于器物旁,作品既不失濃郁的生活氣息,亦具閑情雅致。代表作品《扶?!窞橐皇t色扶?;?,置于造型為圓形的黑色花瓶中,被處理成幾何形狀的紅色花朵、點綴綠色葉子與黑色花瓶形成對比,花瓶的凝重,花朵鮮艷通透采用平面化的處理手法,畫面前后關系鮮明,背景與綠色的花葉渾然一體。作品《大葉紫薇》將幾枝采摘的大葉紫薇放置黑色花瓶中置于窗前,逆光中畫面的幾塊顏色形狀完整,黑白對比強烈,花枝恰到好處的打破畫面色塊形成復雜的構圖,畫面雖為逆光,卻不強調逆光效果,只注重色塊對比強度和色塊面積大小?!独笾σ皇芬彩呛谏t色、藍綠色以及白色幾大塊顏色的對比,荔枝果造型處理方中有圓,與畫面中的花瓶、桌面既有對比又有呼應。這幾幅靜物題材代表作品中的器與物造型均為主觀處理,畫面色塊對比強烈,色彩凝重而飽滿,主觀平面化處理手法使作品更具裝飾味。
(二)風景題材作品形式明晰
著名哲學家、美學家納爾遜·古德曼(Nelson Goodman,1906-1998)認為“所有的藝術品都是一種符號,藝術作品的符號化依賴于描述、再現、表現、例解這四種方式中的一種或這四種方式中的某幾種的聯結”4。王肇民風景題材作品數量不多,相較與靜物人物題材作品,大多數風景作品用筆闊大,明朗流暢,侵染國畫用筆意味,畫面中有大面積留白,色彩運用不多,粗中見細,大多強調空靈意境,多采用表現性的符號語言?!督痣u嶺》和《黃山天都峰》兩幅表現山的風景畫強調了山峰的走勢與凝重,筆法與其靜物作品一致。王肇民先生于1955年創作的《武漢鋼鐵廠》是其一幅力作,畫面景致具象精致,建筑結實完整塑造。另一幅作品《從化流溪河》對多變天空云彩的描繪表達了時代,表達了他個人的境遇,云的翻滾多變與地面靜靜的溪流樹叢形成了自然對比。觀其風景作品,大多數風景作品更為寫意似為,頗有逸筆草草的味道,從他的風景畫作品中可以覺察,其作品既富有西方的視覺和想象力,又深受中國文化思想和文化的熏陶。
(三)人物題材作品特征鮮明
“形式往往受到它所處時代的制約,是相對而言的。因為它只不過是今天的藝術的必要手段而已,藝術通過它揭示新的價值并產生著影響。形式是內容的外部表現。”5王肇民人物作品力求表達人物特殊性格,筆下的人物都有鮮明的個性,復雜的人物形象用平面的形式處理,手法簡化分拆,感覺細膩入微,人物肖像精彩的地方用筆明確、造型果斷完整。邊線處理強調外形,外形多采用直線處理。色彩濃艷富有張力。每個畫面都強調不同的格調和情趣,對人物進行了簡化處理,然而人物形象又有極大的不同。如其作品《老農》(1982)、《演員》(1982)、《默想》(1984)三幅作品,人物形象,神情并茂,筆墨不多,卻筆筆皆見功力,沒有一絲冗雜感,人物動作眼神都極盡表現職能,令人慨嘆。人物題材的作品中幾乎每幅都有一塊黑色塊,畫面中黑色沉穩,能夠探查底層和表層的透疊感,由于底層白粉做底,上層顏色厚重實在,色彩極具突浮張力。他筆下的少數民族少女、青年服飾醒目,色塊整齊簡潔,人物形象特征明確。
布朗肖在其著作《文學空間》中闡述“真正的畫家,他的整個一生,在尋找著繪畫?!?王肇民進行大量創作實踐,形成藝術家獨特的觀看方式與表現方法,個人繪畫語言鮮明,技法純熟,各種題材作品中,靜物作品最具特色,能夠彰顯先生最大藝術成就。作品結合國畫作品的意境和筆法,立足中國民族傳統風格且較同時代作品更具現代感。其思想和藝術作品并行,感染大眾審美。“藝術中的一個標準是個性和優美,準確和純一,抽象和本質。對于美的藝術來說,它是非呼吸的,非生命的,非內容,非空間,非時間。這就是藝術的歸宿?!?王肇民先生水彩藝術作品的繪制方式與藝術作品連帶伴生的意識基礎、思想創造方法、情感特征渾然一體,藝術創造的個體差異以及實踐性表征,促其對文化對社會對外在世界傳達出自己的呈現,其作品擁有的獨特審美,純粹的繪畫本質內涵,藝術家不斷的深化研究意義不言而喻。
注釋:
1.《王肇民水彩畫作品集》.嶺南美術出版社,1985.
2.(法)丹納.《丹納藝術哲學》.安徽文藝出版社,1991.
3.瓦·康定斯基著.《論藝術的精神》.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4.朱狄著.《當代西方藝術哲學》.人民出版社,1994:95.
5.翟墨,王端廷主編, 裔萼編著.《康定斯基論藝》.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65.
6.莫里斯布朗肖著.《文學空間》.商務印書館,2003:74.
7.(美)埃倫·H·約翰遜編,姚宏翔 泓飛譯.《當代美國藝術家論藝術》.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39.
于婧,碩士,寧夏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 ,內蒙人,研究方向:水彩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