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黎娜 (蘭州市城關區文化館 730000)
淺談鋼琴考級的誤區
吳黎娜 (蘭州市城關區文化館 730000)
“唯考級論”在社會中已悄然形成了一種不良的風氣,似乎唯有考級才能證明習琴者水平的高低!“考級”的意義已偏離了初衷,無論是逐級考試還是跳級考試,都是每個學琴孩子的必經之路;如果學鋼琴不參加考級,就如同沒有學過鋼琴一樣。級別的高低更是家長和孩子們相互間攀比和炫耀的話題!
鋼琴考級;誤區
中國鋼琴社會考級的初衷是普及音樂教育,提高我國國民的音樂水平和音樂文化素養、鼓勵和鞭策孩子們持續學習而進行的一項水平鑒定。該考級從1991年開始舉辦至今,已成為鋼琴業余學習者衡量學習成果的標準。級別由易到難,分為一至十級。隨著中國鋼琴普及教育的迅速發展,鋼琴社會考級越來越受到社會的追捧。
近些年來,“唯考級論”在社會中已悄然形成了一種不良的風氣,似乎唯有考級才能證明習琴者水平的高低!“考級”的意義已偏離了初衷,無論是逐級考試還是跳級考試,都是每個學琴孩子的必經之路;如果學鋼琴不參加考級,就如同沒有學過鋼琴一樣。級別的高低更是家長和孩子們相互間攀比和炫耀的話題!
這對于初學者或沒有參加過考級的孩子,形成了無形的壓力。在這種壓力下,家長認為如果教師不讓孩子參加考級就是怕顯露自己的教學水平,不主張考級的老師一定不是好老師。相反,有如果真過了最高級,家長和孩子又會像迷失的羔羊一樣突然失去了前進的方向! 下面就考級中出現的幾點誤區具體談一談:
誤區一:攀比心理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藝術教育培訓機構的繁榮,學習鋼琴的孩子日益增多。鋼琴已不是人們心中的昂貴樂器,學習鋼琴也不再是貴族式教育。不論是否喜好音樂,多數家長都會讓孩子學習鋼琴,陶冶琴操、培養藝術修養和氣質。其初衷無可厚非,但在考級等級的驅使下,鋼琴學習似乎已經背離了它的初衷,無論是習琴的孩子、家長或是旁人,一旦談及鋼琴學習,首先會被問及考級的級別。作為鋼琴教師,我本人也不止一次被非專業人士詢問考級的級別。
大家越來越不關心孩子練琴的時間、學習的教材,識譜的能力、手指基本功的訓練等等,更多的事在乎誰家的孩子考過了八級、十級;這些取得高級別的孩子就是學習的楷模,也是家長和孩子炫耀的資本。在不知不覺中,考級讓琴童們學會了攀比、習琴更是變成了一場博弈。
誤區二:擇師
不注重考級的老師不是正規鋼琴專業出身的好老師。我曾經接觸過這一類的家長:第一次跟我見面就說孩子小學畢業要考八級,當時她的孩子已經上小學二年級,之前從未接觸過鋼琴學習。我當時就告訴她我不能保證你的孩子小學畢業考過八級,于是她的孩子跟隨了一位承諾可以考過八級的老師。
我國的高音樂等教育已日趨成熟和完善,師資力量也在日益壯大。但是,音樂教師隊伍良莠不齊,一些藝術培訓結構招聘業務能力和專業素養并不高的在校生、幼兒師范專業的畢業生、甚至是非鋼琴專業的藝術類從業人員從事鋼琴啟蒙教育和培訓。對于藝術類教育一知半解的家長們很容易輕信這些教育機構或是教師對鋼琴考級重要性的鼓吹或是對于過關率的不實夸大,而盲目地跟隨這些老師進行學習,其后果可想而知。
誤區三: 盲目跳級
一些家長希望孩子在短期內達到較高的級別,要求老師壓縮學琴時,盲目地追求級別的高低,忽略基本功的訓練和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考級學琴的首要目的,“鋼琴考級”變成了另類的“應試教育”。一切以“考級”為中心,只彈考級曲目,忽視樂理知識、視唱練耳、音樂欣賞等科目的學習;只針對這些曲目中的技術技巧反復練習,忽視了對作曲家創作的時代背景、音樂情感以及音樂內涵的理解和把握。
跳級考試反映的突出問題就是在短期內塑造“彈琴機器人”。老師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死記硬背、“連滾帶爬”地進行學習。
個別不負責任的老師為了追求自己的經濟利益而一味迎合家長的需求,只給學生教授考級的曲目,省略基本功、樂理知識、視唱練耳等訓練。幾年后,這些孩子只會彈奏考級的曲目,甚至不具備獨立識譜和彈奏作品的能力。
誤區四:忽視心理素質培養
平時不注重學習的連續性,每天練琴時間不固定;每周上課的時間也不能夠保證。沒有練好不去上課、家中有事不去上課、大(小)長假不去上課。鋼琴的學習需要每天練習,每周上課,家長思想上的不重視導致孩子沒有養成堅持學習和練習的好習慣。
考級前夕,很多家長在慌亂中采取“臨陣磨刀”的訓練方式。除了給孩子加鋼琴課、每天更是督促孩子拼命練琴,這種魔鬼式地訓練方式的確可以起到強化的效果,但是他們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鋼琴考級是不同于文化課考試的一項綜合素質考試,不僅考核的是考生的技術技巧和藝術素養,更是對心理素質的極大考驗。兒童的心理自我承受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弱,有較強的心理依賴性和行為隨意性,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而產生情緒波動。這種大強度的集中訓練會讓孩子對練琴產生恐懼的心理。在考試中,帶著這種不穩定的情緒面對陌生的環境和考官老師,更會出現手指滑溜、錯譜忘譜等失常現象,進而影響考試成績。如果考級失敗,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即使僥幸升級,也是拔苗助長、難以形成扎實的基本功。
誤區五:厭學、棄學
考級之后,家長和孩子們身心俱疲,如釋重負,通常會利用假期徹底放松。待新學期開學后,學習鋼琴的勁頭和狀態大不如前。兒童的穩定性遠遠會低于成人,經過了假期的身心放松,曾經已經掌握的技能出現不同程度地降低和倒退,要回到正常進度,難免會產生厭學的情緒。
考過十級之后,大部分家長和孩子會出現“迷惘“甚至”停滯“的學習狀態,除去一部分想進入專業院校學習的孩子,其余的孩子雖然也在繼續堅持學習,但沒有了考級的壓力,學習音樂似乎也缺乏了動力與方向。大部分的孩子考完十級后認為已經完成了父母親制定的目標和任務,可以“功成身退”了;加之功課的壓力,沒有太多的練琴時間,只能將鋼琴擱置一邊,久而久之,對鋼琴逐漸冷淡,甚至“棄學”。
這些誤區不禁讓我們思考:考級過關難道即意味著琴路的盡頭嗎?學習音樂真的就是為了考級嗎?家長和孩子對學習音樂的理解除了考級以外,沒有清晰地認識!這種盲目拔高的訓練方式勢必會破壞學琴的自然進程,使得琴童的技能、技巧和音樂感覺得不到穩固的發展。經過多年的學習和練習,鋼琴已經成了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學琴之路的艱辛,孩子、家長和教師付出的努力和汗水實屬不易,如果就此放棄,實屬可惜!
奉勸琴童家長應該端正心態,尊重藝術學習的規律。給自己和孩子樹立正確的學琴目標。音樂教育是循序漸進、日積月累的,不論是學習鋼琴或是其他樂器都不能忽視音樂教育中基本素養的培養和訓練,不是僅僅為了在短期內突擊應付考級、或過關后的炫耀和相互攀比。讓孩子們在若干年之后,能夠獨立理解樂曲的結構、創作背景和風格的把握,彈奏出優美動聽的樂曲,這才是我們培養下一代學習音樂、提高音樂素養的真正目的。
[1]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
[2]張少宇.關于業余鋼琴考級的一點思考[J].學理論,20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