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翠嬋 (寧德師范學院 352000)
淺談音樂故事會版歌劇藝術
鄭翠嬋 (寧德師范學院 352000)
歌劇藝術近幾年在中國發展很快,新建了很多大劇院,排演了許多外國經典歌劇作品,在歌劇人才培養上也有了很多的收獲,觀眾的熱情似乎也得到了很好的提高。總體來講,可以說是一種比較繁榮的景象。當然也遇到很多的問題,特別是歌劇成本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音樂故事會版歌劇藝術從一定的角度彌補了這一缺陷,成為近年來比較流行的表演形式之一,值得我們認真關注。
歌劇;音樂故事會版;特征
2011年11月6日,首屆中國歌劇節在福建福州開幕,擔綱開幕演出的是福建原創歌劇《土樓》,整部作品既有西洋歌劇的品質,又有濃郁的福建地方特色。本屆歌劇節持續到11月30日,共有16臺歌劇登臺演出,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江湖赤衛隊》《小二黑結婚》等老劇目,也有最近幾年新創的《遠方的胡楊》《紫藤花》等。對中國歌劇藝術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的意義,它有利于更好地探索當代中國歌劇藝術的發展方向,為中國歌劇藝術的成長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2013年6月,由中國歌劇研究會、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聯合舉辦的“2013中國歌劇論壇”在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召開。這是自“2008中國歌劇論壇”及“2011·福州首屆中國歌劇節暨歌劇節研討會”以來,我國歌劇界的又一盛事。中國歌劇界同仁聚集一堂,共同探索中國歌劇創作之道。本屆歌劇論壇主題為“攻堅克難,開創中國歌劇創作新局面”,其任務和目標主要是研究中國歌劇創作現狀,提高中國歌劇創作質量。期間,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及福建師大音樂學院師生分別奉獻兩場歌劇《青春之歌》與《費加羅的婚禮》(音樂會版)。他們帶給了福建廣大音樂愛好者特別是聲樂演唱者以很好的示范和鼓勵。這2部歌劇演出也是采用音樂故事會版的形式,是有故事情節的簡約版,但卻顯示出了極好的效果,值得我們認真的研究和發掘這種形式的魅力之處。
由于歌劇故事越來越壯闊,舞臺布景越來越豪華,使得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的歐洲歌劇越來越陷入危機。演出劇團不得不要求作曲家為他們寫些成本較低的由少數演員、較小樂隊演出的作品——即室內歌劇。這類以室內小場景為特色的歌劇多為獨幕,全部角色不超過五六個,有時以室內樂隊伴奏。如施特勞斯的《阿里阿德涅在納克索斯島上》、興德米特的《卡迪拉克》、布里頓的《仲夏夜之夢》等。此外也有人認為《茶花女》《葉甫蓋尼·奧涅金》等無室外場景的歌劇也屬此類,甚至西方公認的第一部歌劇《達芙妮》也可算是室內歌劇。
意大利籍華人聲樂教授林徐偉2002年在北京成立一個奧貝拉歌劇中心,這幾年排演了多部意大利歌劇,如多尼采蒂的《拉美摩爾的露琪亞》、威爾第的《游吟詩人》和《假面舞會》、普契尼的《蝴蝶夫人》和《波希米亞人》等。曾在香港大會堂,林徐偉出品的歌劇《波希米亞人》開演。這一場《波希米亞人》既不是音樂會式的清唱,也不是編制龐大的演出,而是由鋼琴取代樂隊伴奏,帶妝帶演帶舞臺,其他與普通歌劇無大異。套用“室內樂”這個概念,這樣一種形式或許也可以稱為“室內歌劇”。
音樂故事會版歌劇與室內歌劇的形勢基本一樣,有劇情但結構以簡約為主,舞臺布景、道具、配樂等一種簡潔化。音樂進行過渡部分由導演在臺后進行解說和銜接,所以音樂進行也比較緊湊。這種形式在當下不時地出現,表現出了良好的效果,是歌劇藝術這種大型綜合藝術的一種有效的載體。可以預測到未來廣闊的前景。
這種音樂故事會式或者說室內性質的歌劇演出通常最主要的特征有如下幾點:
(一)舞臺、服裝道具、樂隊簡約化
以在福建上演的《費加羅的婚禮》為例,一副沙發,幾把椅子(這有點像音樂表演課程中的音樂視覺化訓練的最初模式,在這里如果了解這部作品劇情的話應該是很簡單卻很有效的);一個小型的管弦樂隊(約縮小為正常管弦樂隊的三分之一;有時候直接用三角鋼琴伴奏);一位舞臺現場導演(主要講述劇情和幕間的過渡);幾位主角(沒有群眾演員,主角著角色服裝,但也是簡約型的,形象到位即可);整部作品演下來,聲情并茂,充分表現了莫扎特這部作品的感染力和聲樂魅力,頗為感人。這部歌劇是平民化的體裁,本身場景比較生活化,現在以音樂會講故事的方式演出,讓人感覺更親近。
(二)對表演的要求嚴格
先前的歌劇演出,特別是20世紀以來,龐大的歌劇院和演出隊伍,華麗的 服裝和燈光,優秀的演出樂隊。這一切似乎還不能緊跟上觀眾的挑剔視覺,現在的科技手段和演出模式對于傳統的歌劇藝術來講無疑是沖擊巨大的,現在很多的歌劇院都破廠了,除了當前頂尖的優秀劇院積累了豐厚的觀眾資本和強勁實力外,大部分的歌劇院基本上都處于虧損狀態。在這種形勢下,探索歌劇藝術的發展,特別是在成本和藝術魅力上如何達到一定的平衡本來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音樂故事會版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時期里,有它很好的一面,簡約化的概念本來就比較符合一部分生活忙碌狀態中人們的一種有效選擇。但一定注意簡約化的概念也帶來對于表演者的嚴格要求。原因也很簡單,包括舞臺、配樂、道具都簡約了,如果歌者的表演和唱功不行的話,那么就會很明顯的影響著演出的質量。簡練的舞臺設置等必然會對演唱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要不然就是普通的音樂會了。除了良好的唱功,還要控制好舞臺的劇情表演,要知道這比正裝演出要難很多,因為正裝演出比較容易入情境,而沒有很正裝的演出必然很產生一些表演上的缺陷的。只是,我們比較滿意的發現,這次的演出在音樂表演上沒有讓人感到失望的地方的。唯一遺憾的是莫扎特的重唱沒有唱好,我一直認為,莫扎特是位重唱藝術的大師,在他的作品里面,重唱占有重要的地位,這點需要我們努力去研究的。
(三)現在歌劇藝術發展的有效載體
歌劇藝術好像從沒有像今天這樣在我國得到如此的重視和發揚,各地興建大劇院,上演傳統優秀劇目,推廣我國原創歌劇,好像在證明,中國沒有歌劇不行,中國沒有國產是不對的。國家大劇院的宏偉結構讓人驚嘆不已。這幾年的歌劇藝術的推廣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全國正在形成一股看歌劇、愛歌劇的這么一個良好氛圍。歌劇院或者能承載歌劇演出的場地越來越多了,但是其市場卻遲遲沒有形成,歌劇藝術畢竟不同于影視等,擁有廣闊的商業價值,歌劇藝術是否擁有商品屬性值的探討,但很明顯的是一場歌劇的演出所花費的投資與門票的收入是不可等量計算的。或許可以這樣講,向歐美等國著名歌劇院常年上演歌劇的這么一種模式和氣氛目前還沒形成。2011年11月6日,首屆中國歌劇節在福州開幕,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有可能歌劇這門古老的藝術在中華大地又一次獲得重生。但基于目前的國內市場和財政壓力,音樂故事會版或者說是“室內歌劇”也許是讓歌劇走向更多觀眾的一條捷徑。
歌劇作為藝術殿堂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融音樂、戲劇、舞蹈、舞臺美學等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被公認為音樂、戲劇藝術領域中的“航空母艦”,自20世紀初傳入我國,百余年來,中國歌劇一方面主動學習外國經典歌劇在音樂創作、聲樂訓練等方面的深厚經驗和科學方法,不斷提高歌劇創作的藝術質量,同時堅持從中國民歌、戲曲等傳統藝術中汲取養分,形成了一種既具有西洋歌劇特征又富含民族個性的“中國流派”。1945年大型民族歌劇《白毛女》的問世,標志著中國歌劇開始走上一條具有民族特色的發展之路,產生了以《白毛女》《洪湖赤衛隊》《劉胡蘭》《小二黑結婚》等為代表的一批優秀作品,在新中國成立、發展的不同時期,對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發揮了積極而獨特的作用。
作為傳統藝術,歌劇的貴族色彩讓它在現代社會遭遇很多尷尬,在沒有歌劇傳統的地區尤為顯著。一方面,主流意識把歌劇當作塑造文化品格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普通市民要么把歌劇當作獵奇的圣物,要么敬而遠之。因此,普及歌劇必不可少,而且還要講究策略。特別在當前,隨著高科技的廣泛應用,廣播、電視媒介的出現,使得這種傳統的表演方式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歌劇《青春之歌》的作曲唐建平說:“在當前環境下,許多地方院團還不具備演出大型歌劇的能力,與其成為二流大歌劇團,還不如集中人才與經費,成為一流的室內歌劇團。隨著時代潮流的演變,如今,室內歌劇(音樂故事會版歌劇)也已經成為當代歌劇的一個重要品種。”
相信人們能從這種形式中找到一種適合的方式,使歌劇藝術得到更有效的推廣!
[1]章安琪.西方文藝理論史精讀文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陸貴山.中國當代文藝思潮中[M].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3]朱振山.外國歌劇選曲[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4]錢苑,林華.歌劇概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鄭翠嬋,寧德師范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聲樂演唱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