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倩倩 (山西師范大學 041000)
孔子的音樂美學思想
馮倩倩 (山西師范大學 041000)
孔子是春秋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孔子周游列國,去宣揚自己的治國理念;興辦私學,廣收弟子,使得窮苦出生的孩子也能夠受到教育。此外,孔子還是一位杰出的音樂家,他會唱歌、彈琴、鼓瑟、擊磬,對于音樂更是有著自己深刻的理解。本文主要從孔子音樂美學形成的基礎以及他對音樂美學的深刻理解兩個大部分來論述孔子的音樂美學思想。
孔子;音樂;美學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音樂家、哲學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提出了“仁”的學說,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孔子的學說成為我國兩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同時,他興辦私學,打破官府壟斷,擴大教育的范圍,學生達三千人。歷史上有孔子學琴于師襄子的故事、也有他好雅樂而惡鄭聲的例子;有他周游列國,只為宣傳自己的治國理念(禮樂治國)的例子,也有他痛斥季氏逾越天子用樂規格的故事。凡此種種,都顯示出孔子是一個熱愛音樂的音樂家,對于音樂有自己的態度,他在音樂方面的修養促成了其在音樂美學思想方面的成就。
孔子音樂美學形成的基礎與他所生長的環境以及孔子對音樂的重視和熱愛有關。西周是禮樂文明最興盛、雅樂到達巔峰的時期。戰國時期,挾天子以令諸侯,禮崩樂壞,雅樂衰落,禮樂僭越現象時有發生,一直到明清,雅樂逐漸衰落,再也沒有像西周時期那么繁盛的禮教文明和雅樂盛世了。而我們的大音樂家孔子就出生在禮樂文明繁盛、百家爭鳴的春秋時期,所以說,孔子生長的這個環境是非常有利于音樂的發展的,這個大背景對于孔子音樂美學思想的形成也是非常重要的,這些條件開啟了孔子音樂美學思想的萌芽。
孔子對于音樂的認識主要集中在《論語》中。《論語》中有很多關于孔子對于音樂的言論。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孔子將音樂看成是一個人成長成才的最后階段,可見孔子對于音樂是何其重視!他認為詩、禮、樂在道德培養和人性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大作用,是君子的必備課程。孔子認為世子、國子以及有才華的青年學習的主要內容是“禮、樂、射、御、書、數”,樂居第二位,由此可知,在孔子心中樂是僅次于禮的,從中也可以看出音樂的重要性。
孔子非常熱愛音樂,史料記載,孔子在齊國聽聞韶樂,竟到了“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步,可見他對音樂的癡迷程度。孔子喜愛唱歌,史料記載“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論語·述而》孔子彈琴技藝高超,歷史上有“孔子學琴于師襄子”的故事。孔子也會彈瑟《論語·陽貨》記載:“取瑟而歌。”孔子也能擊磬《論語·憲問》記載:擊磬于衛。”這些音樂實踐對于孔子音樂美學思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提出“盡善盡美”的審美標準
孔子的音樂美學思想體現在他對韶樂和大武的認識和理解。孔子對于音樂作品的內容和形式作了分析和區分,有這樣的見解:“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韶樂是舜時期的一部樂舞,音樂有九段,又叫《九韶》《九辯》,用排簫演奏,所以又稱為《簫韶》。因其內容是歌頌堯禪讓賢才舜,具有“善”的內容,又形式多樣,具有美的形式,故孔子稱它“盡善盡美”。《武》是周時期的一部著名的樂舞,內容是講的周武王如何伐紂滅商的故事,所以說大武的內容不具有“善”的本質。孔子認為一部優秀的音樂作品,既要有深刻的內容,又要有豐富的形式,二者缺一不可,主張內容和形式的有機統一。從這里可以看出,孔子所推崇的美學是和平的,講仁義道德的,符合儒家倫理思想的音樂。所以說,在音樂的評判標準中,光有美是不行的,注重美與善的結合。如果沒有善的內核,旋律再優美也無法做到“盡善盡美”。孔子的“盡善盡美”理論是音樂美學史上的一大進步,在他之前,音樂的評判標準還僅僅停留在只重形式,不重內容的層面上。在他之后,音樂審美上升了一個新的臺階,這對于音樂美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于人類思想發展史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2.提出“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審美準則
孔子對于音樂批評的審美主要體現在“中庸”二字上。孔子認為音樂反映人們的思想與情感,但不能超出中庸的界限,要節制,要適度。“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侑》主張欣賞音樂時要有節制,不能因為快樂而放蕩,也不能因為憂愁而過度哀傷,一定要有個“度”,否則就會失去音樂的藝術性。
孔子好雅樂惡鄭聲,他認為雅樂旋律平穩、音調舒緩,聽了之后容易使人向善,利于治國,利于養生。孔子不止一次的表現出對鄭聲的厭惡,“鄭聲淫”“惡鄭聲之亂雅樂也”,他認為鄭聲使人們欲望增大,意志消沉,不利于治國,不利于養生。何為鄭聲?鄭國和衛國的音樂,泛指民間音樂。孔子稱其為“靡靡之音”,他認為這些音樂對于感情毫無節制,已遠遠超出“度”,聽完之后使人容易大喜或大悲,沒有體現出孔子的音樂審美準則“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孔子的音樂美學思想根植于他所成長的環境,完善于他的學習生涯。他提出的“盡善盡美”審美標準與“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審美準則是先秦音樂美學史的開端,影響了后來的孟子、荀子,集大成于《樂記》,這部著作可以說是繼承并發展了孔子的美學思想,在中國美學史上的地位卓越、影響深遠。他的這些美學觀點對于我們今天欣賞、創作音樂或其它藝術形式時仍發揮著重要作用。當我們欣賞音樂、繪畫以及其它藝術形式時,我們要做到“盡善盡美”,內容與形式并舉,外在形式的美固然重要,但是其內含的深刻內容值得我們發思。像音樂、舞蹈、表演這種偏表演性質的藝術形式,更需要我們“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因為在表演中如果沒把握好這個“度”,就很容易“過猶不及”,弄巧成拙,失去藝術的本真效果。所以說,孔子的音樂美學思想在我們當今社會仍然受用,而不僅僅是在音樂上,對于各種藝術形式都是有其借鑒意義的!
[1]王肅注.孔子家語[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金文達.中國古代音樂史[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
[3]孫孝良.略論孔子的音樂美學思想[J].內蒙古社會科學,2012(09).
[4]孔子.論語十三經注疏[M].中華書局,1980.
[5]程英.論先秦時期儒家音樂美學思想的表現[J].語文學刊,2013(07).
[6]朱靜.《論語》中的音樂美學思想[J].西安聯合大學學報,2004(08).
[7]劉莉.孔子音樂美學思想初探史記[J].大舞臺,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