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奕涵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 100000)
中國古代的音樂史研究與傳統音樂研究之間的關系
周奕涵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 100000)
傳統音樂對古代音樂史的研究提供了活態的樣本,許多學者對傳統音樂進行了四類分、五類分、八類分為我們對傳統音樂的理解和認識提供更為便捷的渠道;古琴音樂更是活態的典型樣本。
中國古代音樂史;傳統音樂;民間音樂;古琴;說唱;戲曲
我國具有五千年燦爛文明的歷史,而音樂的歷史,因為賈湖骨笛的發掘,更往前提早了四千年前。如此漫長的發展歷程,使得我國古代的音樂異彩紛呈,許多優秀的音樂文化亦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通過種種方式得以保存,并積淀在當下。因此,傳統音樂為古代音樂史研究,提供了難得的活態樣本;古代音樂史的研究,則為傳統音樂的現狀提供了歷史層面的支持。把傳統音樂諸種事項與古代音樂史聯系起來。
傳統音樂的早起形態是“歌、舞、樂”三位一體的藝術形式?!稑酚洝繁酒罚罕纫舳鴺分?,及干、戚、羽、旄謂之樂。當時關于勞動生產的音樂有《彈歌》《葛天氏之樂》等,關于水旱災害的音樂有《伊耆氏之樂》《朱襄氏之樂》等,關于戰爭的音樂則有《刑天氏之舞》,關于宗教的音樂則有《云門》等,關于愛情則有《候人歌》,是傳說中的歌曲,歌詞只有“候人兮猗”四個字。
中國古代音樂史的分期和其間的“斷層說”,由黃翔鵬先生在《論中國古代音樂的傳承關系》一文中提出。黃先生認為“在歷次的斷層中,都有社會生活的巨變,足以引起某種失去生活依據的音樂發生失傳現象。關鍵在于音樂藝術的恩主和保護人發生了社會地位根本性變動;在于音樂技藝的傳承者或從業人員及其集團也在社會結構、社會功能方面發生了重大變化,還在于社會音樂生活中,從聽眾、欣賞者的社會成分、人數、參與音樂活動的層次和范圍,到表演場所、表演法師這些方面的一些實質性變革”。
中國傳統音樂一般分為“民歌、器樂、舞蹈、戲曲、說唱”五類。1964年由文化部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組織撰寫的《民族音樂概論》最早采用了這一分類法。王耀華、杜亞雄合著的《中國傳統音樂概論》,把上訴“五類”合并為“民間音樂”一類,并與“宮廷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并列,把傳統音樂分為四大類。袁靜芳主編的《中國傳統音樂概論》則繼續沿用傳統音樂“五類”分的基礎上,又加入了“佛教音樂、道教音樂、祭祀音樂”,共分為八類。通過以上梳理,我們發現無論哪種分類法,“五類”分都是傳統音樂的核心與基礎。
民間歌曲是傳統音樂的基礎。傳統音樂五大類之間,從來都是有相互影響和吸收、互相豐富、互相促進的關系。民間歌舞、器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都在不同程度上戲曲了民歌的曲調,或再此基礎上變化和加工。
我國的民歌有著悠久的傳統。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在勞動實踐,再同自然界的斗爭中,就已經創造了歌舞和歌曲。如《彈歌》,其歌詞是“斷竹,續竹,飛土,逐宍?!薄对娊洝肥俏覈谝徊吭姼杩偧?,其中的“國風”部分,就是那個時期北方十五國的民歌?!冻o》則是屈原及其他楚國詩人根據楚國民歌曲調創作的詩歌,并賦予幻想和熱情,為我國民歌的浪漫主義傳統奠定了最初的基石。漢魏六朝的民歌、相和歌,進一步繼承了先秦民歌的優良傳統,并加入了伴奏,突破了“徒歌”的形式。而唐代的曲子,到今天的說唱、戲曲,都和它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民歌發展到明清時期更加繁榮。卓珂月曾寫道:“我明詩讓唐,詞讓宋,曲讓元,庶幾《吳歌》《桂枝兒》《打棗桿》為我明一絕耳。”已經出現在清代曲譜中的《茉莉花》,與當下扔在演唱的《茉莉花》。旋律大致都是一致的。這已經能夠說明,當下仍在傳唱的民歌具有久遠的歷史傳統。
傳統音樂中對古琴的研究,不僅對樂器研究,而且是對古代文人音樂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古琴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調名在定弦法、調式或音樂風格上,由于流派或是帶的不同,在實際運用中存在一定的差異,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1)表面正調定弦中不同調式的,如《神奇秘譜》各曲分為宮調、商調、角調、徵調、羽調。(2)表明定弦正的,如《廣陵散》所用“慢商調”“慢宮調”“清羽調”“清商調”,都是調通過降低或升高某弦而成。(3)表明宮音所在弦序,而弦序又以律呂標明。如“黃鐘調”“仲呂調”等等。(4)標明音樂風格或音調來源的,如“胡笳調”“凄涼調”等。
在記譜方面,也逐漸形成了適合古琴的記譜法。南朝梁丘明傳譜的《碣石調幽蘭》是現存最早的琴曲譜。屬于指位譜體系,以文字詳細說明彈奏的弦位及彈琴的手法的古老記譜法,也成為“手法譜”。唐代曹柔所創“減字譜”,以古琴文字譜發展而來,通過簡化的符號表示右手八法“抹、勾、挑、剔、打、摘、擘、托”。它的創造與定型,對唐代琴曲的流傳、保存,與琴藝的傳授,都有重要的作用。明清時期,古琴音樂極度繁榮,并有大量傳世的樂譜,《神奇秘譜》《松弦館琴譜》《五知齋琴譜》等等。
傳統音樂中,說唱音樂有多重藝術形式,它們基本形成于明清時期。但說唱音樂的歷史,則可以追溯至先秦。戰國時荀子的《成相篇》,一般被認為是早期的說唱音樂形式。我國的說唱音樂正式形成是在隋唐時期,代表性的如隋代的“說話”、唐代的“變文”。宋代說唱音樂因為市民音樂的興起而發展的十分繁榮,這時流行的“說話”“陶真”“涯詞”“鼓子詞”“蓮花落”“彈詞”等,則是說唱音樂的進一步發展。清代,北方出現的各種大鼓書,南方的彈詞,及馬如飛、俞秀山等優秀藝人創造的“馬調”“俞調”等不同的彈詞唱腔流派,直至今日,仍然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戲曲音樂在傳統音樂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宋元以降,以戲曲音樂為代表的近世俗樂得到長足的發展,戲曲音樂所用的宮調系統、曲牌、曲譜、唱腔、伴奏樂隊等方面,為我們研究古代戲曲音樂的發展、當下地方劇種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和條件。戲曲藝術正式的確立,一般認為是宋金雜劇與南戲的形成于確立,其廣泛吸取了唐宋大曲、民間歌曲、辭去音樂等多種音樂形式的成果。伴隨著元雜劇的發展,戲曲腔調也在發生變化。明代的“海鹽腔、余姚腔、弋陽腔、昆山腔”構成了當時戲曲音樂發展的重要特色。魏良輔改良了“昆山腔”,清代隨著“花雅之爭”,“花部”諸腔(包括京腔、秦腔、弋陽腔、羅羅腔、二黃腔)逐漸占據主導地位,而“昆山腔”逐漸沒落。地方劇種蓬勃發展。這從傳統音樂豐富的地方劇種中,可見一斑。因此古代戲曲音樂的發展在當下戲曲音樂有非常密切的關系。
總之,中國古代音樂史與傳統音樂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這種關系可以說是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傳統音樂的研究,可以作為文獻史料、出土文物之外,第三種重要的論據,來研究古代音樂相關的問題,恰當、合理的處理音樂史研究與傳統音樂的研究,可以讓我們的具體的問題的闡釋更有說服力,更接近歷史的客觀真實。
周奕涵,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職務:學生,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