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帥 (山東省話劇院 250000)
談戲劇創作中的多媒體
李 帥 (山東省話劇院 250000)
劇本誕生之后,舞臺劇的排演就成為一個二度創作的過程。而二度創作階段主要強調的是有自己的獨立性和獨創性。當下的演出,更多的是商業性質的。面對市場環境和票房壓力,讓更多的戲劇創作者不得不尋求更新穎,更能吸引觀眾的視覺突破。
戲劇;多媒體;戲劇創作;舞臺
從創作的角度來說,創造出好的作品,就必須具備兩種能力:一是,解讀劇本的能力;二是善于將劇本文字形象轉化為舞臺演出形象的能力。解讀能力很好理解,就是要求戲劇創作者在創作中要有“自己的觀念”,包括自己對生活的體驗和認知,對劇本有自己的“真知灼見”,只有抓住劇本中打動你、促使你有強烈表達欲望的東西,才能在作品中有所強調。難就難在第二種能力,它涵蓋了戲劇創作者在把劇本文字內容轉化為舞臺演出形象過程中的所有創造,包含運用綜合藝術諸元素所創造的演出形式和演出形象。
談到獨立性和獨創性,我想先從多媒體談起。在原創作品中,遇到一些文學性比較強的劇本,要搬上舞臺并非易事。我觀看的國家話劇院小劇場戲劇《孔子》,要在短短的兩個小時左右,在有限的舞臺空間里,介紹一位圣人,講述他的事跡,回顧他所經歷的事情,并且讓觀眾從半古文的臺詞中,投入到故事中,去品味戲劇創作者創造出來的氛圍,僅是依靠演員的激情是不會滿足于觀眾的,戲劇創作者巧妙的運用了多媒體投影儀,創造了具體生動的環境,幫助演員尋找人物的感覺,同時又營造出了劇中特有的詩意。說是巧妙,卻不能稱之為最新的手段,實際上它與另外一出戲《燃燒的梵高》如出一轍。《燃燒的梵高》中,多媒體不僅給演員的活動空間創造環境,營造氛圍,烘托情緒,同時還配合著演員的表演,特別是最后當梵高舉槍自盡的那一瞬間,隨著那聲巨響,屏幕上四處噴發著鮮血的特效,狠狠的擊碎了每一位觀眾那顆疼惜梵高的心,滿屏濃濃鮮血,一股失去了忘年知己的悲痛沉沉的凝在觀眾心頭。《孔子》也有那一幅幅水墨畫太美了,甚至可以與春晚的顏值媲美。借助現代技術體現思想,完成演出,本身就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勇氣可嘉,這表明了戲劇創作者與時俱進的追求心,但既然是探索就得承擔它的得與失。
作為當下戲劇創作者的一種兵器,多媒體的應用將勢不可檔,在現代舞臺上亦隨處可見。如解放軍歌舞劇院的《也許明天屬于我》、孟京輝的《女仆》、人藝《六個尋找劇作家的劇中人》等。它的出現與應用也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多媒體的優勢在于創造環境、體現主體形象、舞臺形象,甚至是可以迅速轉換場景、給傳統的舞臺演出提供前所未有的便利。伴隨它所帶來的連帶弊端是,無法給演員提供具體的舞臺支點,尤其是在整個舞臺都用多媒體投影作為全劇背景使用時,演員的表演不得不采用無實物的肢體表演。
在這些多媒體的運用中,有部戲我認為是比較有想法,先說《女仆》,從呈現上看,舞臺的左前方有個桌子,上面擺放著小人偶,一個杯子,一座獨幢的樓房模型。戲開始時,兩個仆人(兩男演員扮演)正想盡一切辦法置女主人于死地,以泄他們長期積郁心頭的壓抑與憤恨。演員在說著臺詞的同時,將代表女主人的人偶塞進杯子里,擠壓讓“她”窒息。。。這都是現場拍攝投放到屏幕上,把這兩個卑微小人物想要把女主人毒死的那種強烈欲望放大,并從一開始就印在觀眾腦海中。投影的下一次運用,是為交待環境和折射人物復雜的思想及心里活動出現的。劇中,兩人正很投入的扮演主仆游戲,突然被一陣敲門聲打斷。這時候,鏡頭從房子(模型)里頭,以劇中人物的視點出發,“晃晃悠悠”穿過長長的、幽暗、寂靜、清冷的走廊、過道、客廳;從“卑卑怯怯,小心謹慎的”推打開房門,到打開后我們看到的是烏漆碼黑一片 恐怖詭異。在這個伸手不見五指的時候,戰戰兢兢的兩人在琢磨到底有人沒人,再打開,沒人……反反復復兩三次。每一次嘎吱的開門聲,都伴著一股邪氣,令人膽戰心驚,心有余悸。
戲劇創作者機智的借助投影,通過家具的線條,把屋內的環境全盤托出,讓觀眾身臨其境,感受到那棟陰暗、死氣沉沉、讓人透不過氣的老宅,加之演員嘴里念念叨叨、拼命克制急促喘息的聲音,映射出兩人鬼鬼祟祟,并將那種害怕被主人發現的內心恐懼與幻想破滅、未能如愿、不甘心的復雜思想和心態展露無疑。這對于投影的探索可謂是又開辟了一條蹊徑。
關于多媒體,我想怎么也還是繞不過這部有許多突破的新作品——克里斯蒂安-陸帕的《伐木》。一部佳作,必定有它的過人之處。這出戲與以往的演出不同的是觀劇時間長達5個小時!對于早已被各種主流或商業戲劇所寵壞的中國觀眾,舞臺演出已然成了一種文化的快消品,像這樣一部慢火煨制的作品,恐怕是很難迎合大眾胃口的。但是看完這部戲,我不禁要感嘆陸帕真不愧是有名的玩轉時間的高手。這部作品存在三個時空維度:一是對過去事件的描述;二是對現實情境的演繹;三是敘述者的心理空間;它的多媒體使用多半是視頻,視頻影像主要承載著描述過去事件的部分,也穿插著正在進行的。幾段視頻都有它的存在價值,它是整個演出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整場話劇從喬安娜的訪談開始,這是一段非常樸素的黑白采訪錄像。片中的喬安娜看上去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她擁有獨立見解,比如“只專注臺詞的演員沒有腿”。然而,她的工作坊在教國家劇院的演員“行走”時,遇到了挫敗。她精神疲憊。這段影像可以認為是她自殺前的最后一段采訪。在播放這段影像時,劇場沒有完全熄燈。它很像一段序幕。視頻播放的過程中,演員從四面緩步登場,開始講述一個因葬禮而起的晚宴,類似守靈。而葬禮的主角,就是開場視頻里,上吊自殺了的喬安娜。
影像的使用還讓觀眾看到舞臺場景之外的別的場景,包括自殺女演員喬安娜的葬禮。其中還有兩段視頻,是兩個年輕作家的談話,這一次陸帕把段對話放在廁所,廁所本身就是一個排泄地方,在廁所的對話有可能是不合適在吃飯的宴會上談論的,陸帕選擇了這樣一個相對隱私的空間讓兩個演員去釋放,并且通過他們可笑的對話,與舞臺上觀眾面前的這場宴會形成某種隱喻的對比,使觀眾通過視頻中的內容就能感受到劇中想要諷刺的那種稟性:虛偽、圓滑、趨炎附勢。不得不說,劇中使用的每一段影像都具備極高的藝術表現力,是非常好的藝術短片。這樣的設計,從形式上摒棄了所有感官刺激的東西,所有華麗的炫技,突破話劇的局限性。不僅拓展了整個舞臺的空間感,使這個不易被改編的原著,一場普通的飯局,變得更如電影一般可以有“閃回”。并且在視覺上的完美轉換,也重新塑造了舞臺節奏,不至于使人煩悶困倦。正所謂陸帕改變了影像原有的獨立性,使之具有了戲劇的性能,主要指它參與了戲劇演出的敘事,具有了舞臺的行動性。
這位歐洲巨匠的高超之處還在于對整個作品的把控,無論是對舞臺空間的物理切割、視頻應用、時空拼貼、劇場場燈的幾處設計、大到形式,小到每個細節的處理都經過縝密思考與精心設計。這種把控能力也是我們國內戲劇創作者所汗顏的。
回到二度創造的獨立性和獨創性, 國內的演出, 好像都有一點似曾相識。我還是想說《伐木》這部戲,一是它所涵蓋的課題比較廣;二是它在很多方面都有別于以往的戲劇傳統,有很多項突破。在多媒體的運用中,數它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