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中華
淺析謹慎性在會計實務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韓中華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企業之間也隨著市場競爭的激烈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經營問題,企業的財務會計管理工作對于企業經營有著重要的作用,要想確保企業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位于不敗之地,除了經營以及技術上的問題,還必須注重會計實務的謹慎性。縱觀當前企業會計實務方面的工作,還確實存在不少問題,本文就將通過總結出的問題,探討出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實務中應用的改進策略,希望有一定參考作用。
謹慎性;會計實務;問題;對策
(一)謹慎性原則應用范圍存在局限性
針對于謹慎性原則應用范圍的局限性,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第一,以往對于成本的計算通常采用先進先出法,或者是加權平均法,這兩種方式都會出現利潤偏差的問題。第二,對于短期投資計提跌價準備方面,企業對于計提方式都是自己選擇,壞賬的計提也是由企業自身決定,這不免出現一些不嚴謹的行為,導致計算偏差。第三,固定資產折舊方面,企業一般采用直線折舊法,這種方法會直接影響到當期利潤,造成計算的誤差,會高估或者低估了企業實際的利潤。
(二)實踐中運用謹慎性原則很不均衡
首先,我國企業會計制度上對于謹慎性原則雖然有所規定,但是很多地方已經跟不上現實發展,比如對于企業計提減值準備比例上的規定,就沒有細化和詳細的說明,而我國現在很多企業計提方面的會計信息披露很少,這讓賬務上數據的真實性、可靠性受到質疑。制度上對于一些差異變動要求追根調查,但實際情況中一些差異變化追溯起來十分麻煩,往往進行不下去,對于企業計提盈余方面,很多企業為了應付審計工作,違規發行或者配股,違反制度要求。其次,我國現行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還不完善,通常企業還是以利潤的實現作為績效考核評價的基礎,導致很多部門為了追求利潤指標,不合理的處理會計賬務,不計提減值準備,影響了謹慎性原則的實現。最后,會計實務操作中,還存在很大的主觀性。企業對于可變現凈值的計算,必須要符合會計制度的要求,而制度上對于企業捐贈的固定資產要求并不詳細,很多會計人員投機取巧,影響了無形資產的預計,破壞了賬務的真實性、可靠性,操作起來主觀性現象嚴重。
(一)謹慎性原則的實行要把握好幾個層次
在會計信息處理上,謹慎性原則可以劃分為四個方面,第一是基本確定,第二是很可能,對于會計信息處理來說,基本確定和很可能代表著正面上極有可能發生費用或者是負債,第三是可能,第四是極小可能,對于會計信息來說,出現了可能或者是極小可能,則代表著企業可以不披露產生的費用或負債,這四個層次都是根據會計信息處理的真實性、可靠性以及相關性作為前提條件的,只有符合了這幾項原則,才能實現會計實務中的謹慎性原則,從而與會計信息的不確定性充分結合。對于企業一些極小可能發生的負債和費用,雖然不用在會計報表中披露,但是企業必須在附注中進行標示,在確定后再反映到會計報表中去。對于企業的財會人員來說,必須要保持高度的工作責任心,以及敏銳的職業判斷,將謹慎性原則很好的運用起來,并保持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恰到好處的謹慎性原則對于確保企業財務工作的安全以及合理有重要作用。只有將謹慎性原則納入工作的前提,才能減少財務人員工作的隨意性。
(二)制定操作性強的具體標準或規范,規避局限性
當前的制度對謹慎性原則的操作方法還不夠細化和明確,尤其是計提減值準備,對可變現在我國對于企業財會工作中謹慎性原則的應用方面還沒有具體的操作規范,從而導致企業財務會計人員在實際操作時總是具有局限性。在實際財務報表處理時,由于操作方法細化不足,在計提減值準備時,很多財會人員發現十分難以確定可變現凈值,由此,我們應當對現在的標準和規范進行問題總結,將謹慎性原則真正細化的日常工作應用中去,幫助財務會計人員解決困難,比如在進行計提減值準備時,謹慎性原則要能給具體操作指明方向,確保信息的準確性和可比性,只有在實踐過程中真正可以運用謹慎性原則,才能真正確保財務人員操作的合理性。在進行計提資產減值過程中,財務準則上規定不可以在日后再沖回,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賬務不合理操縱的問題,并對一些違法做假賬的問題進行了遏制。對于上市公司來說,謹慎性原則的實行不僅有利于培養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獲得良好的地位,同時能夠有效地促進會計信息正確的方向,幫助企業財務作出正確的目標
決策。
謹慎性原則在運用過程中應該有一定的前提與條件,也就是有一定的約束,保持這些約束才能更好的限定謹慎性原則的使用范圍與使用程度,杜絕一些濫用現象的發生。此外,對謹慎性原則進行恰當的約束也可以降低會計工作者的主觀臆斷性以及隨意性。比如,在會計實務中采取謹慎性原則,可以對其應用前提和應用條件進行合理的約束,避免會計行為的主觀性。另外,會計實務的各個方面都能或多或少體現出謹慎性原則,影響著各方各面的利益。當然,使用過度謹慎性原則會造成企業的利益收入明顯降低,導致國家稅務收入減少的情形,因此,強化謹慎性原則的監督與管理;尤其非上市公司,實行謹慎性原則時,要循序漸進的開展,逐步完成一些細則與操作指南的改進。
(三)完善會計準則、制度中存在的不均衡的問題
上文中提到過,我國現行的《企業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準則》中存在一些條款并不存在謹慎性原則的可操作性,比如資產減值的評估、可變現凈值的計算等。比如在可變現凈值的定義中存在三個“估計”,每一個“估計”都會存在會計工作者的主觀臆斷,都會使可變現凈值與實際值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這些都為企業利用謹慎性原則的漏洞預留了空間,因此,改善會計準則、制度以及相關條款中的謹慎性原則可操作性是非常必要的,這就需要相關會計工作者與有關部門協力合作,完成準則制度的完善。
綜上所述,針對現階段謹慎性原則制度上的不足和應用方面的局限性,要首選建立并完善會計準則的具體要求,從制度上避免發展不均衡的問題,然后把握好具體運用過程中的度的問題,制定操作性強的具體標準或規范,確保人員專業知識過硬,有較高的職業素養,這對于謹慎性原則在企業中的科學運行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鐘駿華,孫曉錚.論謹慎性在會計實務中應用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5,01:66-67.
[2]吳小金.淺議謹慎性在會計核算中的應用[J].現代商業,2010,02:250-251.
[3]李國助.謹慎性原則在我國會計實務中的應用研究[J].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01:63-66.
(作者單位:青海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