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民新
經營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融資模式選擇探析
范民新
為了適應國內經濟增長的需要,我國政府適時地提出了加快城鎮化建設的重大戰略決策,然而城市經營性基礎設施建設的相對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城鎮化建設工作的順利進行。本文將從國內經營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現狀入手,分析項目建設融資的必要性,進而對于各類建設項目融資模式的選擇進行簡要的分析、研究。
基礎設施項目;融資模式
(一)經營性基礎設施建設的意義
經營性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機場、橋梁、港口、通訊以及城市的公用事業設施建設。經營性基礎設施的建設,可以滿足人民日常生產、生活的需要,同時可以為國內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力的物資保證,經營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成功與否決定著城市整體競爭力的強弱,同時對各地方對外招商引資、提高地方政府財政收入、解決當地勞動力的就業問題能夠起到一定的積極意義。總的來說,國內的經營性基礎設施建設應立足于城市經濟發展的現狀及其一體化的整體發展戰略要求,各地方政府按照“整體布局、分步實施”的戰略而有序進行,整合各類社會資源為其所用,從而為提高國內經營性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一些經驗與理論。
(二)國內經營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現狀
1.國內經營性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勢
首先,目前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已經進入了“深水區”,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日趨明顯,最近的中央經濟會議提出房地產行業去庫存化的要求、衍生出城鎮化的腳步已經日益臨近。因而,加大經營性基礎設施建設已得到了國家宏觀層面的支持。
其次,我國國內有著較為穩固的經濟發展基礎,與此同時各類資源較為豐富,人民安居樂業且擁護國家經濟建設的大政方針及戰略部署,因而經營性基礎設施建設具備一定的環境承載能力及廣大的群眾基礎。
最后,我國的科、教、文、衛等各項公共事業也正處于蓬勃發展當中,而經營性基礎設施的建設對于上述公共事業的發展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而項目建設卻是急需要政府的投入,用來解決經營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不足的問題。
2.經營性基礎設施建設的不足
由于經營性基礎設施投資金額大、投資期長、投資回報率低等特點,造成國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較為緩慢,城鎮化水平還較低僅占31%,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的70%—90%的城市化率水平,同時也落后45%的世界平均水平。
(一)緩解項目建設資金緊張的問題
地方政府為了響應關于加快中央城鎮化建設步伐的要求,完成中央關于房地產業去庫存化的總體戰略部署,須加快地方經營性基礎設施建設,然而各地方財政收入緊張問題成為制約其快速發展的最大阻力,已經成為其發展的“瓶頸”。正如前文所述,地方稅收收入減少、土地財政放緩、發行地方債的主體方面的問題,使得地方政府對于經營性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的資金問題變得舉步維艱。因而,地方政府只能通過對外融資來緩解建設資金壓力。
(二)符合國家的相關支持政策、提高社會資本參與的積極性
2014年4月李克強總理提出,需要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力度,鼓勵社會資本進入諸如:港口、鐵路的建設中,打破過去那種壟斷行業的經營性基礎設施建設只能由國家、政府進行投資的舊模式,進一步鼓勵民間資本的投入,從而解決地方政府經營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資金緊張問題。財政部王保安副部長在2014年3月份曾預計到2020年國內城鎮化率將達到60%左右,以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由此將會帶來42萬億的投資需求。那么我們可以來算一筆賬,就是2014年至2020年的6年時間,每年需要投入7萬億左右的資金。假定每個項目資本金按總量3成計算,政府大約需投資2萬億左右,剩余的約5萬億投資需要市場融資完成,這樣也就給社會資本增加投資的積極性。
經營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融資的模式可以分為傳統的模式及項目融資模式,傳統模式一般以政府投資為主導,而項目融資方式是以特定的資產以及其預期的收
益作為融資保證,將其定期的經營權交由投資人建設、管理,以期達到建設基礎設施項目目的的一種融資方式。在此對上述兩種融資模式進行相應的探討、分析。
(一)傳統的融資模式
1.財政投資模式
經營性基礎設施建設具有一定營利目的同時,不可否認的是其還兼有社會公益性的特征,因而財政投資作為傳統的融資模式中最基本、最直接的一種,是不可被忽視的。因而政府利用財政投資杠桿進行經營性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在營利性的基礎上,還可以體現社會公益性的一面。然而,各地方政府普遍面臨著財政收入有限的局面,為緩解這種財政資金緊張同時地方政府又迫切需要投資的需求,用發行地方債的形式可以得到些許的緩解。據統計2014年我國試點發行地方債過程中總額度為1092億元,僅占上一年度融資平臺債券發行額的13.18%。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利用財政或是發行地方債的模式投資是遠遠不夠的,因而只有借助其他融資方式才能彌補投資資金的不足。
2.地方政府政策性融資模式
是指以各大政策性銀行為融資主體,用地方政府的信用為貸款的擔保對經營性基礎設施項目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由于其融資成本低,風險小,許多項目在建設過程中愿意采用此種融資模式。但其缺點卻是顯而易見的,例如其適用面較窄,審批程序過于繁復,因而有一定的規模限制。另外政府屬行政管理部門其本身并不創造任何收益,利用政府信用擔保,看起來有些不合適宜。
(二)項目融資模式
上世紀80年代,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經過一系列的市場調查及研究分析,提出了社會閑置資金或是民間資本融資來參與經營基礎設施建設的措施,并由此派生出了BOT、TOT、PPP等模式。在后來接近10年的發展過程中,上述民間資本融資模式在被廣泛應用,尤其以發展中國家的應用最為迅捷。項目融資模式比照傳統融資模式要優秀得多,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可以彌補各地財政預算資金的不足,同時也能夠減輕地方政府財政壓力;并且還能有效地分散及化解投資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風險;可以拓寬社會資本的投資渠道等。
1.BOT融資模式
BOT(是build-operate-transfer英文縮寫)(即建設—經營—轉讓)的模式。具體操作方式為政府或是其相關部門與項目公司簽訂特許權經營協議,由該項目公司按照政府或是協議約定標準自行融資、建設。建成竣工后,項目公司按照事先經營協議約定的期限對該項目進行經營,以經營所得來償付工程建設成本,并且獲取合理的利潤,最終經營期滿后將該項目交于政府使用。這種融資方式,既解決了地方政府缺乏相應資金進行項目的投資建設,又能提高項目公司建設經營性基礎設施建設的積極性,最終還能為地方政府提供所需要的基礎設施。可謂是“一舉多得”的好辦法。
2.TOT融資模式
TOT(Transfer-Operate-Transfer的英文縮寫)(即移交—經營—移交)的方式,TOT模式是BOT模式的派生。是政府部門與項目投資人簽訂經營協議,將已經建設好的基礎設施項目的經營權或在一定期限內交由該項目投資人承包經營,由該投資人負責協議期限內的全部經營事務;項目投資人用在該項目承包經營期限內的營業收入來分期收回項目投資支出,并且最終獲取一定的承包經營利潤。TOT融資模式,省卻了項目投資人的先期投入部分的資金,對于項目投資人來說吸引力是很大的。這種模式適用于那種,政府投資建設后缺乏對某基礎設施良好的經營方式、方法,短期內很難收回投資的項目,而借用“外腦”進行經營的一種融資模式。
3.PPP融資模式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英文縮寫)(即公私合作)。是指政府與一些民營企業之間為了提供社會所需要的某些特種商品或是社會服務,以協議為基礎雙方形成一種合作伙伴關系,并且明確各方的權利義務,雙方共同投資、共擔經營風險的一種融資模式。PPP融資模式,既吸引了社會投資者的參與,又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及項目管理水平。一般來說由民營企業參與投資,建設工程的造價在保證工程質量的前提下相對要低很多,同時,竣工后的項目維護及保養問題也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可以看出,PPP融資模式與項目融資的另兩個模式(BOT和TOT)相比,無論是在工程的資金來源、工程的質量及日后的維護上都有著較強的優勢。
總結:經營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建設不僅關系著地方政府的項目投資,還關系著我國城鎮化建設的進程。我國的各個地方政府應該在結合自身的財政收入、支出的狀況,在符合國家政府產業政策的前提下,選擇適合于自身發展的融資模式,進行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投資,進而起到節約投資資金、規避投資風險的目的,最終為國家的經濟發展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1]張文春.城市基礎設施融資的國際經驗與借鑒[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0(3).
[2]蔡亮.城市基礎設施融資方式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 2012(21).
[3]何云卞.試論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情況[J].民營科技,2011(6):45-94.
(作者單位:珠海匯華基礎設施投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