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
淺談高校審計監督的實效性思考
安娜
審計監督是對權力機制的有效約束,審計監督工作的作用也更趨明顯和重要。面對不斷變化的教育發展形勢,高校審計監督的實效性更是面臨著新挑戰。本文從審計監督體系出發,對高校審計監督實效性的必要性進行了闡述,綜合分析了高校審計監督實效性缺失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些審計監督實效性提升策略。
高校審計;監督;實效性
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高校審計在規范管理、防范風險以及提高經濟效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作為高校內部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審計是一項組織內部的管理活動。另一方面,作為學校的一個職能部門,肩負著對學校內部經濟活動監督評價職責,為學校防范經濟風險服務,為提高教育資金的使用效益服務,還為學校干部隊伍建設和廉政建設服務。
1.強化審計監督實效性是高等院校教育發展的需要。隨著高校建設資金投入的不斷加大,高校需要審計監督的項目也越來越多,對審計質量、審計范圍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的審計監督工作也面臨著更大壓力和挑戰。面對外界不確定的改革環境和要求,當前審計監督的步伐已經難以跟上改革的步伐,強化審計監督實效性盡快滿足高校發展需求已經成為當前高校審計監督的首要工作。
2.強化審計監督實效性是高校廉政建設的必然要求。隨著辦學規模的擴張,各項基礎建設日趨增多,傳統的高校封閉單一教學模式也被打破,高校主要領導人和管理者手中的權力也逐漸變大,職務犯罪的人員越來越多,手段越來越隱蔽,一些高校主要領導人因貪污腐化被雙規的丑聞也被頻頻爆出,這嚴重影響了高校的穩定發展,并違反了高校“樹人”的初衷。這些問題發生的原因除了公職人員本身外,權力缺乏約束制衡也是重要原因。高校內部審計監督機制的缺乏、審計監督力度的缺失都變相地為權力腐敗提供了方便。當前高校廉政建設
對審計監督的實效性提出了高要求。強化審計監督的實效性能及時、有針對性地發現問題,根據一些有先兆性的信息對審計對象進行控制,做到防患于未然。
1.缺乏審計監督法律意識。第一,法制觀念淡薄。高校管理層法制觀念淡薄,對審計監督工作缺乏重視。領導對審計工作缺乏足夠認識,內部審計部門和機構淪為擺設,其作用和職能都難以發揮。同時管理部門對審計人員未給予公正公平待遇,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審計人員的積極性和工作熱情。另外高校內部的用人制度也給審計人員帶來了壓力,審計工作的實施甚至影響到審計人員的待遇和職位升遷,這直接導致一些審計人員配合舞弊行為,在審計工作中敷衍了事,讓審計監督工作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法律風險意識淡薄。專業審計人才缺乏,審計經驗不足,缺乏法律風險意識。同時高校的風險管理制度不完善,對審計工作人員工作缺乏約束,審計隨意性較大,其實效性嚴重缺乏。
2.高校內部審計體系不夠完善。隨著高校改革的推進,各大高校的審計體系也在逐步建立,但是就當前的形勢而言其遠未達到要求。我國審計法律法規眾多,但是專門針對高校審計的法律法規卻相對缺乏,高校內部審計規范和審計內容也缺乏系統性,這直接影響了審計效率。另外高校的內部審計制度一成不變,沒有根據發展需求進行更新,這也導致制度落后于高校審計需求,嚴重影響審計監督實效性。
3.審計監督主體弱化與審計對象復雜化的矛盾突出。一方面,高校審計監督的主體被不斷弱化。審計監督主體的工作缺乏獨立性,審計的內容和范圍都受高校管理層限制,缺乏獨立性,在一些涉及到高校全局發展的審計工作中難以做到實事求是給出正確的評價。審計結果缺乏權威性,審計意見也沒有強制性,內部審計的作用更多的是揭露問題。另外,高校審計監督主體在審計手段上也較為欠缺。由于大多數審計人員由會計人員擔任,缺乏審計經驗,在審計方法上也不夠先進;另一方面,被審計對象日趨復雜化。高校涉及業務和部門眾多,隨著高校的擴張,各種基建、維修、后勤、采購、校辦企業等都被納入審計范疇,另外還包括高校領導的經濟責任和效益,這是現有的高校審計力量難以獨立完成的。
4.審計監督方法落后。當前高校審計監督工作無論是信息的收集整理還是審計方式都較為落后,審計材料和信息大多由單位自行提供,資料的真實性和全面性都受到影響,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審計監督的實效性。另外在對審計結果的利用上也缺乏科學性。根據審計結果可以及時提出整改意見并加以落實,不僅能樹立審計工作的嚴肅性,還能進一步提升后續審計監督作用和質量。當前高校在對審計結果利用上較為消極,審計難、審計問題整改率低下等因素都會對審計監督實效性造成不利影響。
1.革新審計監督觀念。提升高校審計監督實效性的前提就是革新審計監督觀念,這是當前高校審計監督的核心工作。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轉變審計監督觀念已經迫在眉睫,這就需要構建內部審計、政府審計以及社會審計為一體的基于不同角度的審計監督,以保證審計監督的客觀公正性,再結合發達國家先進經驗不斷提升審計理論和方法,促進高校審計監督的長遠發展。
2.優化高校內部審計監督制度。第一,強化審計的綜合分析能力,讓審計結果利用落到實處;第二,積極探索未知領域,將審計監督工作與教育服務相互結合;第三,將審計監督重點由事后向事前和事中推移,實現以查錯防弊向績效審計的審計職能轉變;第四,推行高校內部審計結果公示制。審計結果公示是世界各國在審計中的常用方式,我國也在逐步推行中,在高校內部實行審計結果公示不僅滿足了教職員工的知情權,更有利于積極正面地擴大審計結果影響。
3.提升高校審計監督隊伍建設。審計監督工作要求審計人員具有全面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提升審計監督隊伍綜合素質勢在必行,這需要高校和審計人員共同努力。一方面,高校要積極主動解決審計人員專業素質缺失的問題,引進更多技能水平高思想素質過硬的高素質人才,保證審計監督工作的專業性。對在職人員定期進行培訓,讓審計人員真正做到與時俱進;另一方面,審計人員應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在精通審計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積極學習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最終熟練掌握審計知識、技能。
4.完善審計法律責任制和審計監督激勵機制。審計法律責任制為審計人員的工作提供了正確依據,真正意義上實現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和違法必究的目標。不斷完善審計監督激勵機制,構建科學的考評體系。制度的完善不僅維護了審計監督工作的嚴肅性,更能為審計人員恪盡職守提供法律依據,提升工作效率。
[1]吳萬友.淺談強化高校內部審計對權力的監督和制約[J].中國集體經濟,2014,36:46-48.
[2]林媚.強化高校內部審計監督職能的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5,15:140-142+163.
[3]宋瑩.高校審計監督實效性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4,02:257-258.
(作者單位:遼寧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