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商大學文科實踐中心 曹剛 李丹黎
?
電子商務環境下首都農產品流通模式的研究
北京工商大學文科實踐中心曹剛李丹黎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首都農產品流通服務業的發展狀況,結合其流通成本高、效率低下、損耗嚴重等問題,提出了電子商務環境下商流、物流、資金流與信息流整合發展的電子交易市場平臺模式,以發揮農產品流通的價格優勢、信息優勢、專業化優勢和規模化優勢。
關鍵詞:電子商務農產品流通電子交易市場平臺
目前,首都建立了以銷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為核心的農產品流通服務體系,多種渠道、多種方式地滿足了農產品流通需要和居民生活消費需求,有效地保障了首都城市功能平穩運行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1.1首都農產品流通服務體系基本滿足了流通需要和消費需求
作為流通服務體系核心的批發市場體系呈現出多層次、多方位格局,即以大型批發市場為主要集散中心,區域性批發市場為重要節點的格局和京西南、京東、京北三大批發市場聚集區。各類農產品批發市場互為補充,總體格局穩定。這種多層次、多方位格局的現代流通服務業推動了批發市場基礎設施水平和功能的明顯提升,主要表現在技術設施、交易設施、冷鏈倉儲設施的改善和檢疫檢測中心、信息中心和安全監控中心的建成,保證了市場多變狀況下的及時供應。
1.2首都農產品流通服務業呈多元化模式
多元化的流通模式為占據市場交易量20%的農超對接、農餐對接;占據市場交易量80%的運銷專業戶流通模式和公司加農戶流通模式是批發市場環節的主要模式。以上流通模式有效連接了農產品的生產和消費。
1.3多樣化的零售網絡滿足了人們多層次的消費需求
首都的零售網絡主要有菜市場、生鮮連鎖超市、網店等組成,多樣的形式既滿足了普通居民的基本需要,也為不同消費層次的居民提供了多元化的選擇。
在首都農產品流通服務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農產品自給率偏低,對外依存度較高。由于城市規模快速發展,首都農產品生產前端和零售末端組織化、規模化水平較低,流通配送比例低,農產品批發市場層次不高;農產品流通環節較多,流通費用增加導致農產品的成本提高,形成不必要的浪費;批發市場缺乏統一規劃,布局不夠合理等。
《北京市“十二五”現代農業發展規劃》指出:“要推進農業市場化建設,努力建設覆蓋鮮活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銷售全過程的新型鮮活農產品流通網絡,提高鮮活農產品流通效率和質量安全水平。支持大型農產品連鎖超市在生產基地建設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中心,鼓勵建設電子交易系統及交易信息發布平臺。”發展電子商務環境下農產品的流通有利于健全農產品市場價格機制,改進市場交易方式,完善市場的信息服務功能,同時有利于解決目前農產品流通中出現的諸多問題。
目前電子商務環境下的流通模式主要有電子廣告模式、網絡直銷模式、網絡信息平臺模式和電子交易市場平臺模式。第一、第三種模式只實現信息流,沒有與之配套的物流和資金流,采取這兩種模式需要有一定實力的農產品企業參與。第二種模式的驅動者僅僅是賣方,買方的需求完全受賣方控制,同時宏觀網絡環境和買方對網絡環境的偏好也對網絡直銷模式產生較大影響,目前國內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實踐也證明只是少數農產品企業實現了網絡直銷。
而電子交易市場平臺模式作為連接農戶和客戶的紐帶,是生態農產品流通產業鏈的電子商務化。該模式涉及價值鏈和供應鏈各個環節,通過構建產業鏈,實現從農產品生產基地到批發市場、超市的冷鏈系統、物流配送系統和快速檢測系統的電子商務物流過程。電子交易市場模式的參與者主要有農產品原料供應商、加工企業、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價值鏈條上的各相關方都可以在該平臺上進行交易,增加了交易渠道,為具有競爭力的企業提供了公平交易的機會。
以現代產權、物流和交易機制為基礎,商流、物流、資金流與信息流整合發展為支持的電子交易市場平臺的新模式,可以實現農產品流通的價格優勢、信息優勢、專業化優勢和規模化優勢。在流通產業鏈的各個階段實現以理模式:通過在流通產業鏈上游建立以農戶產權結合為紐帶的供應模式;在中游建立以合同契約為基礎的物流模式;在下游建立以交易成本和客戶為中心的銷售模式,從而實現對農產品流通產業鏈的整體優化。
3.1物流商主導的流通模式創新
電子商務導致流通渠道發生變化。新的流通渠道是一種以網絡服務供應商為中樞的具有扁平化特點的流通渠道。其建立在互聯網的平臺上,生產者、中間商、零售商、物流商、消費者圍繞網絡服務供應商展開的商品交易活動。構建物流商為主導的流通模式創新,要通過機制創新構建現代物流機制,即在中游建立以合同、契約為基礎的物流模式。
物流商需要先進的物流技術、網絡技術和通信技術,有效收集信息整合資源。電子商務提供統一的信息共享平臺,GIS,GPS,RFID等技術可以實現數據快速準確的傳遞,幫助物流管理中心協調管理貨物的路線選擇,縮短流通時間,減少企業的流通成本。
物流商在實施農產品集約化共同配送的同時,引入先進技術和設備,對農產品進行在途加工和配送中心加工,使流通加工與配送一體化,這種組織形式無論是對流通加工的有效運轉,還是對配送活動的完善與發展,都有積極作用。
3.2商流、物流、資金流與信息流整合發展的流通模式創新
隨著網絡支付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商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在信息化方面已經逐步實現。所以,構建四流整合發展的創新模式需要大力發展物流的電子商務化。所有的商流過程均可以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實現,但是,商務活動最終的完成需要物流配送體系實現貨物的轉移,物流供應鏈的電子商務化將生產、流通、消費需求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可以實現庫存數量、存貨、定貨計劃、配送運輸等的最優化選擇。
在信息化社會中,集公共服務、信息咨詢、信息配送、IT服務為一體的信息集成系統成為農產品流通模式的基礎。信息集成系統中的信息流是農產品現代流通新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流通產業鏈上游建立的以農戶產權結合為紐帶的產品供應模式通過雙向信息流對應供應模塊,供應模塊收集供應信息,發布需求信息,農戶經驗共享等信息平臺;流通產業鏈中游的以合同、契約為基礎的物流模式通過雙向信息流對應物流模塊,收集物流商信息、優化物流運力和交換物流商信息;下游建立以交易成本、客戶為中心的銷售模式通過雙向信息流對應銷售模塊,發布產品信息、收集需求信息、共享客戶經驗。雙向信息流還出現在供應模塊與農戶、銷售模塊與客戶之間。以產品供應模式、物流模式和銷售模式組成的農產品流通產業鏈借助供應模塊、物流模塊和銷售模塊形成統一信息系統平臺,獲取并傳遞標準化信息數據,并以此聯系農戶和客戶,提高流通效益,有效發揮消費引導生產的作用。
資金流是電子商務中連接生產者、企業和消費者的紐帶,電子支付是電子商務的關鍵步驟,任何網上交易的資金流都可以分為交易環節和支付環節兩大部分,其中支付結算環節屬于銀行等金融網絡完成的。農產品流通產業鏈的資金流伴隨產品流的存在而存在,農戶將農產品信息通過產品供應模塊發布,對應相應的需求,農產品進入物流模式。物流商通過物流模塊收集信息,優化物流運力,使農產品進入銷售模式。農戶在銷售模塊中通過發布信息,使農產品最終進入客戶手中。在這個流通過程中,每一個環節的完成都同時伴隨著資金流。資金流的完成最終預示著產品流通的結束。
參考文獻
[1] 北京市農業委員會.北京市“十二五”時期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S].2012(6).
[2] 陳彥.我國電子商務環境下農產品流通模式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8.
[3] 劉俊伏.電子商務環境下農產品流通模式創新研究——以江蘇“惠生活”農產品電子商務公司為例[J].現代商業,2015(4).
[4] 李駿陽.電子商務環境下的流通模式創新[J].中國流通經濟,2002(5).
中圖分類號:F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5(a)-003-02
基金項目:①北京市哲學社科規劃項目:首都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創新研究(15JDJGC012)研究成果;北京市財政專項“大學生科研與創業行動計劃”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曹剛(1982-),男,江蘇張家港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信息技術應用、創業管理方面的研究;李丹黎,女,北京工商大學商學院2014級會計學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