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 曾靜
?
“一帶一路”形勢下我國對外貿易面臨的障礙與對策
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 曾靜
摘 要:“一帶一路”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通過交通、通信、貿易、投資、雙邊和多邊經濟活動的諸多領域來實現擴大經貿和人文溝通的目的。這樣一個國際性的大平臺,在實施中可以說是挑戰與機遇并存。本文針對“一帶一路”新形勢下的我國貿易障礙與對策進行一些探析。
關鍵詞:“一帶一路” 區域貿易 挑戰與機遇 障礙與對策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我國“一帶一路”的構想提出后,立即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輿論對于這一構想所順應的地區發展趨勢帶來的前景頗為看好,但一個客觀事實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如何幫助亞歐大陸中間地帶進行世界經濟增長洼地的改觀,對于中國是一場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旅程。
1.1周邊國家的疑惑
“一帶一路”的初衷,一是為了加強地區經濟,二是為了促進地區友誼。但在現實中,大部分國家對于中國的開放是持謹慎態度的,一方面,他們希望得到更多中國的資金、技術、市場與無償援助等,另一方面又擔心進一步的開放會造成對中國經濟上的過度依賴。東盟、中亞、非洲都存在不同的擔憂與質疑。如何在更新合作內容、擴充合作領域、提升貿易投資便利化等方面做到整體協調、具體兼顧,避免“中國威脅論”,是我國面臨的第一現實困境。
1.2世界大國的較量
“一帶一路”途經的地區是世界自然資源的主要產區,因此被賦予了重要的戰略意義。俄羅斯、美國、歐盟、日本都有著自己的開發構想,美國的“新絲綢之路”戰略、日本的“新絲綢之路外交”等,都是為了抗衡中國。俄羅斯和印度更是分別把中亞和印度洋視作自己傳統的勢力范圍,對任何外來國家都抱持疑慮與抗拒。這也就很好地解釋了,為什么當中國提出“一帶一路”設想時,國際媒體或是不發聲,或是做出不友好表態。
1.3國內步調的失調
相對于國際上的冷遇,“一帶一路”在國內卻是廣受熱捧。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已有不少于30個城市宣布自己為“一帶一路”的起點,“自貿區”、“橋頭堡”、“一體化”紛紛出籠,各個地區都希望自己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爭取到最多的資源,這就勢必面臨一個整體協調的問題,遺憾的是,無論是國家層面的調控力度,還是跨區域、跨部門的合作協調機構都尚未成立,協調機制也沒有明確,“一帶一路”規劃真正落到實處首先要解決的是如何平衡各省市區域的權益,所以,從現實角度來說,無論是落實的速度還是落實的難度,都需要假以時日解決。
1.4國內企業的孱弱
“一帶一路”構想作為一個對外開放的經濟發展戰略。其核心思想是發展經濟。既然如此,那么主體就應該是企業。比較理想的目標是: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政府通過招商引資,改善基礎設施,大力推動本土企業邁出國門。
這就需要國內的企業有領先的經濟意識,與國際價值達成共識,從根本上增強國際經營能力。但實際情況是,國內企業對貿易自由化規則缺乏深入了解,利益的驅動致使貿易摩擦呈現出常態化和復雜化的趨勢,將我國企業不善于抓先機、搶機遇、開發資源、拓展商機的短板暴露無遺。
1.5運營成本的高昂
一臺戲的好壞絕不是臺上演員單一使然,更重要的是臺下的鋪墊與積蓄。政府怎樣為企業搭建平臺,基礎設施的建設,制度法規的執行,任一環節的走向都會影響到企業這臺戲。基礎設施的建設一般投資大、周期長、回報率低,政府應該對其承擔責任。如果將其轉嫁給企業,則勢必會造成企業的運營成本過高,使尚未獲利的中國企業叫苦不迭。
2.1明確方針政策
在“一帶一路”的發展定位上要大膽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充分利用國際游戲規則,培養大國思維,敢于嘗試,勇于創新。要知道,“一帶一路”是以資源換資源,以優勢換優勢,以不同經濟稟賦互相彌補的戰略。作為經濟大國,要目光長遠,將戰略互換的定義放在無限的空間與時間中,從而謀求更為深遠的共贏格局。
落到實處,首先是要下調關稅,放寬投資領域投資;其次,要加強法制建設,做到公開公正;最后,就是以積極主動的策略調整,營造有利的對外開放格局和有利的自身發展靈活空間。
世界與中國是互相依存的關系,與其被動等待世界向我們敞開懷抱,不如我們優先開放資源、開放市場、開放投資。在你來我往中,才能不斷調整策略,各取所需,實現互利共贏。
2.2制定合理規則
什么是合理的規則?各國按章游戲、按章出牌就是共同遵守的規則。中國在發展“一帶一路”的過程中,需要和不同的國家簽訂不同的協議,這就是一個不斷制造規則的過程。我國要堅定地維護合理的國際貿易規則,積極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修改和制定工作。根據以往經驗來看,規則的制定者往往是最后利益的獲得者,所以,我們要積極參與各項貿易規則的制定,最大限度地推動其向合理方向發展,保證規則能夠客觀、公平地反映國際貿易的真實情況,為我國贏取更多的利益,提高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影響力。
2.3優化戰略布局
戰略布局方面,應按照雙邊突破、多邊開花、周邊首要、由近及遠的原則實施各項活動,成熟一個,發展一個。為此,我們可將現行談判進行延伸,對已有的合作協議進行升級。在進行聯合談判時,可借助雙邊管道和區域合作平臺展開,針對特定領域進行一攬子合作,在互利共贏的前提下,給予“絲路國家”一定的照顧,提高我國經濟的自塑能力。
比如,“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重點是通道建設,為此各地區應加快基礎交通設施建設進度,不斷完善公路、鐵路等交通運輸網絡建設,盡快完善過境運輸配套設施建設和邊境貨物中轉站;在貿易投資便利化上,積極推動中烏、中哈貿易邊境的合作;再有,在貨幣金融的合作上,雙邊人員的往來上都提供一定的便利,甚至是法律與政策上的支持,將戰略布局的優化落到實處。
2.4積極經濟外交
“一帶一路”的實施對我國各個地區都是一個巨大的考驗,要想取得更大的話語權,中國就要在貿易活動中采用更加主動的姿態。我國特別提出的“親、誠、惠、容”四字理念是對“一帶一路”上的國家進行經濟外交最好的詮釋。除此以外,還要注意擺脫過去利字當頭的思維模式,要在更宏觀的議題上追求契合點,從而謀求更深遠的發展;要坦誠以待,換位思考,不論對方國家的經濟實力如何,都要在談判時予以充分的尊重;要提升利益的融合水平,保證每一次的合作都能在政策上予以優惠,或是互聯互通互惠;要切實關心合作方的利益,樹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經營意識,在雙方合作遇到困境時,要求同存異,互相尊重,可能存在的多元化發展。
2.5內部資源整合
首先,要明確經濟外交已經成為國家最為重要的一種外交形式,必須納入到國家整體的發展戰略中去,要知道,“一帶一路”不僅僅是國家間的經貿合作,更是我國實施外交的一種新形式,其實施效果關系到我國的經濟發展和國防安全,比如上升到國家經濟安全總戰略高度。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各項實施方案應統籌安排,扎實推進,并由國務院、各部委和地方政府等行政部門負責執行和監督。其次,調動我國企業、商會和行會的積極性,促使其在國際貿易談判中發揮專業指導作用。“一帶一路”的實質是互惠互利,這與企業經營目標是一致的,而商會和行會是企業的代表,可與政府溝通,平衡不同產業在談判中的利益關系;此外,還能站在不同角度為政府提供貿易咨詢、國外市場調研信息以及專業的談判技術等。基于以上原因,政府應給商會、行會留出更多的市場空間,保證其主動性和積極性在空間與時間上的充分發揮。最后,鼓勵我國企業積極參與經貿談判。當企業走出國門,進入國際市場后就不再是獨立的個體了,在經營運行過程中一旦遭遇不公平待遇,就應該聯合起來尋求政府的幫助,減少因違反雙邊合作協議或WTO協議的貿易活動給企業帶來的損失;而作為后盾的政府部門一旦遇到企業的求助,應發揮其組織能力,堅定地支持和保護企業合法權益,使企業主動承擔屬于自己的責任。
正確引導主流媒體,發揮媒體積極正面的導向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帶一路”既是合作共贏的途徑,也是優勢相互博弈的斗場。隨著現代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傳播速度越來越快,輿論和輿情的影響力持續上升,這就對現代經濟貿易活動提出了更高要求。政府部門和企業均應加強與媒體的公關合作,減少因信息傳輸不及時或不準確造成的誤讀、誤判或誤報情況的發生,同時也可以避免因失實報道帶來的輿論壓力影響我國的對外貿易談判,確保我國政府在談判中始終掌握主動權。
相關的研究機構和專家學者也要發揮自身的專業特長,做好我國的智囊團,為經濟政策和貿易規則的制定提供專業意見,利用其專業知識對各項決策的風險和可行性進行評估,減少因決策失誤造成的不良影響。決策機構要主動與各領域專家建立練習,通過前沿性課題的設置集思廣益,在具體談判過程中,組織一定數量的具有談判經驗的專家參與其中,提高談判的專業性。
參考文獻
[1] 孫力.中亞國家發展報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2] 何茂春,張冀兵,張雅芃,田斌.“一帶一路”戰略面臨的障礙與對策[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3).
[3] 郭明,馮義強.淺析如何落實“一帶一路”重大戰略[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08).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4(a)-1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