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倩,高鵬程,葉常華, 吳 科,陳 爍, 徐若男
?
·論著·
淮海地區某部駐軍官兵類風濕關節炎的流行病學調查
張倩1,高鵬程2,葉常華3, 吳科4,陳爍5, 徐若男6
目的調查類風濕性關節炎(RA)在淮海地區某部駐軍官兵中患病和流行的特點。方法采用社區控制風濕病規劃(COPCORD)詢問表,對淮海地區位于內陸平原、山地丘陵及沿海駐軍部隊,共12 850例進行四級調查,初診病例進行X線片、類風濕因子、抗環瓜氨酸肽抗體、抗角蛋白抗體及C反應蛋白檢測。結果RA患病率為1.24‰,RA在沿海地區的患病率高于平原地區及丘陵地區。結論RA在部隊中的患病率明顯低于普通人群,潮濕環境可能是RA的重要影響因素。
類風濕性關節炎;軍人;患病率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常見的、嚴重致畸的、系統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我國的患病率根據不同地區的報道為0.32%~0.4%。RA患者在患病兩年內即可出現不可逆性骨關節破壞,最終將導致關節強直、畸形和功能障礙,致殘率高,目前尚無根治辦法,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產生極大影響。RA的早期診斷和治療能及時控制病情,減少骨關節破壞,對改善預后至關重要。本研究旨在調查RA在淮海地區某部駐軍官兵中的患病率,并研究不同環境對RA患病率的影響,提高部隊官兵中RA的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水平,以達到改善預后,恢復功能,提高戰斗力的作用。
1.1對象2015年4-7月,以淮海地區包括內陸平原地區(徐州)、山地丘陵地區(宿州)及沿海潮濕地區(連云港)駐軍官兵為調查對象,共調查了12 850例,其中男11 730例,女1120例,年齡18~50歲,平均23.8歲。調查對象在年齡、性別、官兵比例方面均符合哈溫平衡。
1.2方法由解放軍97醫院組織護士、實習醫師、住院醫師、骨科專科醫師及放射科醫師組成聯合調查組,進行統一培訓。根據美國風濕病學會建議的診斷標準,參考WHO社區性控制風濕性疾病規劃(COPCORD)中的提問項目,印制統一的問卷調查表,以隨機抽取整建制的部隊為單位進行調查,分四級進行。一級:在基層部隊衛生干部的配合下,由住院醫師和護士走訪整建制部隊,發放調查表,用COPCORD 調查表篩選有無四肢關節腫痛、晨僵及類風濕結節。二級:由骨科專科醫師對初步篩查存在上述關節癥狀的病例進一步篩查,詳細詢問病史并進行體格檢查。三級:對疑似病例,集體組織至97醫院由兩名骨科副高職稱以上醫師進行分析,拍攝手部正斜位X線片,必要時拍攝髖、膝及脊柱正側位片。集體抽取血樣,由實驗科進行C反應蛋白(CRP),類風濕因子(RF),抗環瓜氨酸肽(CCP)抗體和抗角蛋白(AKA)抗體檢測。四級:將調查組所有信息匯總、分析,計算患病率。RA的診斷根據美國風濕病學會1987年修訂的RA分類標準確定。X線分級根據美國風濕病協會標準:Ⅰ級有骨質疏松,無骨質破壞;Ⅱ級有骨質疏松,軟骨及軟骨下骨輕度骨侵蝕或骨破壞;Ⅲ級為骨及軟骨明顯破壞、關節變形,但關節未強直;Ⅳ級除上述改變外,并有關節強直。
1.3統計學處理將調查資料建立Excel數據庫,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對不同組間患病率的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RA在部隊官兵中患病率及臨床特點本次調查發現RA患者16例,患病率為1.24‰,男14例,女2例,年齡20~48歲,平均28.7歲;士兵2例,士官10例,軍官4例,男性患病率為1.28‰,女性患病率為1.79‰,男女患病率之比為1∶1.4。其中,病史在6個月內、無明顯關節功能障礙及骨質破壞的早期RA 11例,入伍至發病的時間平均為64.8個月,發病至確診的時間平均為33.6個月,多數患者未經骨科或風濕科專業醫師診治,4例出現關節功能障礙。
受累關節主要為雙側對稱小關節,尤其手部小關節受累率最高,其次是腕、膝及髖關節。X線片檢查有骨質破壞者共12例(75%),處于病情活動期者共9例(56%)。RF、抗CCP抗體、抗AKA抗體及CRP的陽性率見表1。
2.2不同地區駐軍官兵患病率的差異調查沿海潮濕地區(連云港)官兵4680例,其中RA患者8例,患病率為1.71‰;內陸平原地區(徐州)官兵5040例,其中RA患者5例,患病率為0.99‰;山地丘陵地區(宿州)官兵3130例,其中RA患者3例,患病率為0.96‰;沿海地區患病率與其他地區患病率相比有明顯差異見表2。RA在沿海潮濕地區的患病率高于內陸平原地區和山地丘陵地區,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16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臨床特點

表2 不同地區官兵RA患病率
RA是以對稱性多關節炎為主的臨床異質性、系統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病理表現為反復發作的滑膜炎、滑膜組織過度增生,血管翳的形成,軟骨和骨質的破壞,最終引起關節纖維化,關節功能障礙,導致嚴重的殘疾和生活質量下降。國外報道該病的發病率達到0.5%~1%,國內報道為3‰~4‰,而軍內尚無相關研究。軍隊是一個主要由青壯年男性組成的特殊性群體,平時訓練強度大,分布地區環境差別大,條件惡劣,其患病率與普通人群可能會有所不同。通過對不同地區共12 850例部隊官兵的調查發現,RA在軍隊中的患病率為1.24‰,明顯低于我國一般人群的患病率,這與RA在不同性別的分布特點有關,RA好發于中老年尤其是絕經后女性,而部隊人員組成以青壯年男性為主。RA在沿海潮濕地區的患病率高于內陸平原地區和山地丘陵地區,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潮濕環境可能與RA的發生密切相關。建議我軍在潮濕環境的駐軍單位,尤其是瀕海作戰演習中,要做好防潮措施,避免因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出現非戰斗性減員。
RA的炎癥反應會引起關節的腫脹和疼痛, 如未及時治療, 最終會因為骨質破壞導致關節損毀而致殘, 甚至逐漸累及肺、心血管及神經系統等關節外器官,使患者的壽命縮短10~15年[10]。因此明確RA在軍隊中的發病特點,對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改善預后、提高生活訓練質量和部隊戰斗力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對多發關節痛并伴有關節晨僵的軍人,要警惕RA的可能,盡快完成實驗室檢查和手部X線片,防止漏診和誤診。
RA受累部位主要為小關節,尤以手部關節受累率最高,X線有骨質破壞者高達75%,其中有56%的患者處于病情活動期,25%的患者有功能障礙[11],影響正常工作及生活,多數患者未經規范診治。多項研究證實RA發病兩年內,約50%會出現骨質的破壞[12],所以在發病的早期給予藥物治療是防止出現骨質破壞及功能障礙的重要措施。而本次調查發現,部隊RA患者發病至確診的平均時間為33.6個月,多數喪失了早期治療的最佳時機。所以提高部隊RA的早期診斷及治療水平,對提高部隊戰斗力具有重要意義。
[1]李穎, 劉英娜, 覃仕化, 等.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韌帶及關節囊組織炎性浸潤機制研究. 東南國防醫藥,2011, 13(4):314-316.
[2]陳嵐, 陳翠, 高毅, 等. 巴戟天提取物對大鼠類風濕性關節炎作用的觀察. 東南國防醫藥,2011, 13(4) :305-307.
[3]張群, 王競秋. 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機制與臨床治療的研究進展. 內蒙古中醫藥,2013, 12(21) :148-149.
[4]董麗娜.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變化的臨床意義. 河北醫藥,2011, 17(11) :1444-1447.
[5]李彩鳳. 關于兒童風濕性疾病的再認識. 中華風濕病學雜志, 2014, 18(9) :312-314.
[6]Lee G, Lee L, Chae J, et al. Ethyl acetate fraction from Cudrania tricuspidata inhibits IL-1β-induced rheumatoid synovial fibroblast proliferation and MMPs, COX-2 and PGE2 production. Biol Res,2010,43(2): 225-231.
[7]李穎, 劉英娜, 覃仕化, 等. 類風濕關節炎大鼠模型的相關細胞因子研究. 東南國防醫藥,2011, 13(3):214-216.
[8]Zhao C, Hui W, Fernandes J, et al.Lysophosphatidic acid-induced IL-8 secretion involves MSK1 and MSK2 mediated activation of CREB1 in human 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 Biochem Pharmacol,2014,90(1):62-72.
[9]Sun W, Jiang M, Yang K, et al.Apigenin enhances the cytotoxic effects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 in human rheumatoid arthritis 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 Mol Biol Rep,2012, 39(5): 5529-5535.
[10]徐鴻堯, 趙建寧, 包倪榮, 等.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對嚴重骨關節炎及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膝關節畸形的療效比較和術后風險評估.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5, 23(3):211-214.
[11]計忠偉, 包倪榮, 趙建寧, 等.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脛骨平臺的骨微結構及骨水泥-骨界面生物力學. 醫學研究生學報,2015(4):394-397.
[12]高潔, 劉小娟, 孔瑞娜, 等. 類風濕性關節炎骨密度及骨代謝生化標志物的變化. 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5(9):1119-1122.
(本文編輯:黃攸生;英文編輯:王建東)
Prevalence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army officers and soldiers of Huai-hai area
ZHANG Qian1, GAO Peng-cheng2, YE Chang-hua3,WUKe4,CHENShuo5,XURuo-nan6.
1.DepartmentofOrthopedics, 97HospitalofPLA,Xuzhou,Jiangsu221004,China; 2.MedicalTeamofNo73089Troop,PLA,Xuzhou,Jiangsu221000,China; 3MedicalTeamofNo73068Troop,PLA,Xuzhou,Jiangsu221000,China; 4.MedicalTeamofNo73088Troop,PLA,Xuzhou,Jiangsu221004,China; 5.DepartmentofOrthopedics,NanjingGeneralHospitalofNanjingMilitaryCommand,Nanjing,Jiangsu210002,China; 6.OfficesofHealthCare,NanjingGeneralHospitalofNanjingMilitaryCommand,Nanjing,Jiangsu210002,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in army officers and soldiers of Huai-hai area and its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thodsA four-phase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12 850 Chinese military service men, including face to face interviews with standardized COPCORD questionnaires. X rays, rheumatoid factors, anti-anti-keratin antibody, 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 and C reactive protein were detected in newly diagnosed cases. ResultsAmong the surveyed 12 850 people, 16 cases of RA were identified, with the prevalence of 1.24‰. The prevalence of RA was higher in the coastal wet regions than that in other areas. ConclusionThe prevalence of RA in Chinese armed forces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ivilians. Humid environment may be important influence factor of RA.
rheumatoid arthritis; military personnel; prevalence
1. 221004江蘇徐州,解放軍97醫院骨科;2. 221000江蘇徐州,解放軍73089部隊衛生隊;3.221000江蘇徐州,73068部隊衛生隊;4.221000江蘇徐州,73088部隊衛生隊;5. 210002江蘇南京,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骨科;6. 210002江蘇南京,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保健辦
徐若男,E-mail:drchenshuo@163.com
R593.22
A
10.3969/j.issn.1672-271X.2016.03.019
2015-11-26;
2016-02-28)
引用格式:張倩,高鵬程,葉常華,等.淮海地區某部駐軍官兵類風濕關節炎的流行病學調查.東南國防醫藥,2016,18(3):284-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