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龔錫強
?
糧食加工企業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大有可為
文//龔錫強
在我國糧食“高產量、高庫存量、高進口量”的“三高”背景下,糧食加工企業似乎走進了前所未有的漫漫“寒冬”。無數的糧食加工企業經不住冰霜而沉淪,少數企業苦苦支撐、勉強度日。在如此環境之下,2016年中央1號文件的出臺,無疑給糧食加工企業注入了強心劑。
2016年中央1號文件指出:“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著力強化物質裝備和技術支撐,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農業成為充滿希望的朝陽產業。”
糧食加工企業介于糧食再生產的中間環節,連接農業的第一產業和服務業的第三產業。中央作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戰略部署,為糧食加工企業度過漫漫“寒冬”,走向明媚的春天帶來了無限的希望。
糧食加工企業根源于農業,沒有農業的持續、穩定發展,就沒有糧食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糧食加工企業之所以缺乏活力,在低廉進口糧食的沖擊之下無可奈何,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作為第一車間的糧食生產不適應市場需求,如生產高檔、專用面制品,就不得不進口國外的優質小麥。
在我國糧食生產連續十二年增產豐收的形勢下,人們對于糧食的消費已經從溫飽型轉向到健康、營養型。健康、營養的糧食不單是加工企業加工出來的,還是農業生產產出來的。只有緊盯糧食生產,才能夠得到優質的、適應市場需求的糧食產品。
要得到符合消費者需要的優質糧源,糧食加工企業就需要與種糧農民訂立契約,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訂單農業”。市場需要什么品種,糧食加工企業就與種糧農民簽訂什么品種的生產訂單。其收購價格要高于市場價,讓種糧農民有利可圖。
當今時代,農村勞動力緊缺,耕地流轉在不斷加速。糧食加工企業要抓住時機,有序流轉耕地,開展糧食集約化、規模化、優質化生產,實現糧食產加銷一體化。
經營屬于大宗商品的糧食,需要大量的流動資金。糧食加工企業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物聯網技術,采取眾籌等辦法,在糧食生產之前就廣泛吸引消費者“提前預約”消費,籌集資金。這樣既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又緩解了企業的資金壓力。
糧食增值增效,關鍵在于精深加工。只有精深加工,才能“吃干榨盡”,才能使糧食成倍增值,才能使糧食加工企業有能力提高糧食的收購價格,進而促進農民調整糧食種植結構,不斷提高種糧收入。
糧食加工企業要發揮優勢,在精深加工上下功夫。發展糧食精深加工,要舍得財力投入。作為糧食精深加工的硬件,糧食精深加工設備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糧食加工企業看準項目之后,要果斷下定決心,購置一流的加工設備,奠定發展的基礎。
在現今糧食企業普遍不景氣的格局下,有能力的糧食加工企業要不失時機,采取兼并、重組等辦法,壯大企業實力。有些糧食加工企業雖然總體上不占優勢,但是在某些項目上卻有獨到之處。對于有精深加工項目的企業,可以采取兼并的辦法,將其獨到之處“拿來”為我所用;針對初加工過剩的企業,可以采取重組的辦法,發展新的精深加工項目。
科技是發展糧食精深加工的“硬支撐”。糧食加工企業要學會借助外力,提高糧食精深加工的科技含量。要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合作,發展新項目,開發新產品,還要廣泛引進科技人才,培養一支穩定的糧食精深加工科技隊伍。

糧食加工企業連著第三產業,滿足消費者的終極需求,是糧食加工企業的目的所在,也是糧食加工企業生存發展的根基。
在物資豐富的時代,消費者與生產者同樣都存在選擇性。根據消費心理學原理,在這樣的時代,消費者存在“可誘導性”。
撇開物資匱乏時代不說,以往的糧食加工企業對消費者需求普遍存在被動性。消費者需要什么產品,企業就生產什么產品。這種被動狀態,直接導致了企業生產的產品總是落在消費者需求的后面,企業的經濟效益如蝸牛般增長緩慢。主動應對市場,就要運用好“可誘導性”原理,引領消費。
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們糧食加工的品種太少。日本已經開發的大米品種達300多種。產品包括方便食品、調味品、營養品、化妝品等。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產國——美國,大豆加工制品達到12000多種。廣泛應用于食品、化工、醫藥等領域,僅添加大豆蛋白的就達2500種。
糧食加工產品品種少,意味著潛在的市場沒有打開,也預示著有廣泛的開發空間。根據消費者需求的多樣性、復雜性、動態性等特征,要充分運用展示會、品嘗會等會展形式,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互聯網、物聯網等新興工具,全方位、多層次開展營銷,引發消費者新的消費欲望,滿足消費者更高層次的消費需求。
從一定的意義上看,企業不斷推出新產品固然重要,但是售前、售后服務工作更加重要。再好的產品,如果服務不到位,同樣得不到消費者的認可。
因此,企業不但要有一流的、不斷創新的產品,更要有一支精干、高效、熱情、周到的服務隊伍。只要消費者有需求、要求、訴求,就要在第一時間回應,給消費者滿意的服務。如此,糧食加工企業就會迎來燦爛的春天,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將蒸蒸而上。
(作者單位:湖北省襄陽市農業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