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約撰稿人 尚強民
?
思考2015 展望2016
文/本刊特約撰稿人 尚強民

2015年已經過去,2016年已經到來。辭舊迎新之際,特別是在國內糧食供求出現重大轉變的當下,認真思考過去一年的糧食市場變化,展望新一年的糧食市場趨勢,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言以蔽之,供大于求的矛盾仍在積聚。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5年我國糧食產量為62143.5萬噸,比2014年增加1440.8萬噸,增長2.4%。其中谷物產量57225.3萬噸,比2014年增加1484.6萬噸,增長2.7%。
據海關總署統計,2015年我國進口大豆8169萬噸,較上年增加了1029萬噸,增長了14.4%。2015年谷物及谷物粉進口量3270萬噸,比上年增加了1319萬噸,增長了67.6%。加上薯類進口并將進口大米折合成稻谷,2015年我國糧食進口量已經達到1.25億噸的水平,較上年增長超過20%。
來自國內和國際市場的供給數量均大幅度增長,而國內糧食消費增長放緩的狀況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國內糧食供大求的矛盾繼續加劇。2014/2015年度東北主產區玉米臨時收儲數量龐大,可是重新返回市場的數量之少,大大出乎人們的預料。2015/2016年度的臨時收儲數量預計仍會十分巨大,玉米庫存將創天量。稻谷供大于求的形勢同樣嚴峻,庫存量不斷增加,隨著保管年限的增加,庫存稻谷品質降低。小麥供求平衡的狀況比玉米和稻谷要好得多,但也存在供大于求的問題,國內小麥價格走勢明顯較之前幾年疲軟。
此次國內糧食供大于求開始于2012年,到目前為止,供求失衡的形勢已經完全明朗,各方面已經認識到了這一問題,盡管認識的程度各有不同,認識的角度也有差異。調整糧食結構的任務已經提出,促進糧食供求再平衡的措施已經采取,只是2015年國內糧食產量繼續增長,特別是進口糧食大增,擠占國內糧食市場份額,國內糧食庫存再創歷史新高。
對于由于氣候因素導致的糧食產量波動,我國向來采取的是糴糶之法,豐收時收儲,歉收時出庫,通過建立糧食儲備,熨平年度間的供給波動,保持市場供求平衡,實現糧食供給安全?,F在面臨的情況似乎和以前不同,利用流通蓄水池對供求失衡進行最大限度調節的結果,卻是嚴重超過當前國內需求的糧食供給繼續增加,糧食市場的不可持續性問題愈發突出。
為什么如今糴糶之法失靈?因為當前的供求失衡不是由于氣候因素導致的年度間的波動,而是供給趨勢性地大于了需求,而且這種趨勢的變化又是發生在國內糧食市場開放程度大幅度提高的背景下。當前玉米等重要糧食品種供求失衡的程度已經超出了流通領域調節的能力,通過增加庫存和拋售庫存的辦法,可能已經無法有效地實現新平衡。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糧食產量不斷增長,糧食進口量也不斷增加,糧食供給狀況有了根本性的變化。農業領域推進的一系列改革,極大地調動了農業生產者的種植積極性,農業科學技術進步為糧食產量的持續增長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在看到國內糧食供給能力提高的同時,也必須看到開放糧食市場使得來自國際市場的供給增加。到目前為止,我國一年的糧食進口量已經超過1億噸,供給增加的數量之大,遠遠超過人們的預期。需要注意的是,目前進口的約80%的糧食,是實現國內糧食供求平衡所需要的進口,并沒有導致國內供求失衡。
當前國內糧食供求失衡也是市場開放之后出現的新情況。國內農業勞動生產效率低于國際市場,國內糧食價格遠高于國際市場,國際糧食市場在價格暴漲之后下跌,重新表現出有效需求不足的特征,而國內糧食托市收購政策繼續支持國內價格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于是國內糧食市場便不得不承擔巨大的進口壓力。非常麻煩的情況出現了:國內糧食庫存已經非常巨大,而糧食進口數量還在增長,國內庫存壓力越來越大。
一方面,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多、地少、水缺,再加上環境惡化,糧食生產的自然基礎并不牢固,積極利用國外資源以增加國內供給,應該是理性的選擇。于是,一段時間以來,國內不斷強調,糧食要走出去,要利用國外的耕地資源,生產更多的糧食,以滿足國內的消費需求。
另一方面,國內糧食生產的脆弱性又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國內糧食市場受到來自國際市場的進口沖擊。盡管約80%的進口是平衡國內市場供求平衡所需要的,但剩余的20%卻給國內市場帶來了太大的沖擊。2015年高粱和大麥進口量大增,擠占了國內玉米市場份額,大米進口量的增加也進一步加劇了國內大米市場疲軟。
確實,糧食內外價格倒掛,歷史性地增加了利用國際糧食市場和資源的難度,但是,在開放的背景下,更好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又是必須迎接的歷史性的挑戰。
在構建新的糧食供求格局過程中,國內糧食市場與國際市場將會不可避免地進一步融合。從這個角度看,2015年將是我國糧食史上劃時代的年份。從這一年起,我國真正開始了在開放條件下實現糧食供求再平衡的進程。

一言以蔽之:生產結構調整艱難推進
基于2015年全國糧食產量再創紀錄,以及新的一年消費很可能保持基本穩定的分析,大體可以預測2016年將是糧食市場供求繼續失衡的一年,釋放庫存壓力會遇到國內消費不足的困難,糧食價格將會在市場之手的作用下下跌,各類糧食經營企業都將面臨市場價格低迷的考驗,糧食生產結構調整將在各種復雜的情況中努力地推進。
2016年國內糧食生產結構的調整力度與進度,將會決定國內糧食供求失衡程度在2016年是加劇還是緩解。玉米生產結構的調整意見已經提出,包括減少“鐮刀灣”地區的玉米種植,發展青貯飼料,改變種植結構等等。從目前的情況看,方案宏大,只是推進的速度與國內供求失衡的程度相比可能慢了。根據有關計劃,到2020年將減少玉米種植5000萬畝,減少產量2500萬噸,而目前一年多出來的玉米數量就遠超2500萬噸。其實,國內不僅是玉米多了,稻谷也多了,小麥也不少,生產都應該有所調整。進行生產結構調整,好說,難做。降低糧食產量在很大程度上比增加糧食產量還難,不僅是因為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特別是關系到農民的收入與生活,重要的是在削減產量時,擔心產量下降過多,出現糧食安全隱患。在糧食生產方面需要持十分謹慎的態度,但也不能因此止步不前。因為如果2016年的調整行動不快,動作不大,秋糧收獲之時,市場很可能將出現更大的矛盾與困難。
2016年糧食進口還將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國內糧食市場供求狀況。實現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狀態協調是終極目標,這需要時間、需要過程、需要努力。2016年糧食的實際進口量能否減少,對于減輕當前國內供給壓力具有現實意義。需要在現行貿易規則之下,盡最大努力減輕來自國際市場的供給壓力。提高國內糧食生產效率是實現國內外糧食市場有效融合的基礎,保持國內糧食價格與國際市場糧價的基本協調是實現兩個市場融合的前提,因此要加快國內改革。資源稟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各國是否具有貿易優勢。由于貿易差距在短期內是無法改變的,利用好現有貿易規則,對國內糧食市場實施保護十分必要。
在糧食生產結構調整中,要積極地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讓價格更好地反映國內供求變化。國內糧食供求已經由原來的偏緊轉向寬松,國內的糧食政策也應該進行根本性的調整,要從促進糧食產量提高,轉向促進國內糧食供求再平衡。托市收購是在糧食供給偏緊之時,政府向糧食生產者給出的收購承諾?,F在糧食多了,還繼續做這種承諾,供求可能會進一步失衡。
在政策調整之時,當然要充分考慮如何保護農民的利益。在下調政策性價格之后,農民收益的保護可以通過補貼的方式進行。總之,農民要保護,市場也要放開,要讓市場發揮作用。
當前國內糧食收購環節存在失靈問題,若國家不收或是少收便會發生賣難,這種狀況一定要改革,要積極培育市場主體,促進國內糧食市場發育。
總而言之,2016年的國內糧食市場將是發生大變化的一年,在生產結構的調整過程中,供大于求的矛盾將貫穿全年,庫存壓力仍將持續,國內糧食價格將在供求關系作用下跌,糧食收購還將面臨更為巨大的挑戰,由此國內糧食流通市場化改革將會得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