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文鋒
?
漫談糧食文化
文/李文鋒

一般來說,文化可以認為是人類在長期的不斷認識自我、改造自我和不斷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所創造的并獲得人們共同認可和使用的符號與聲音的體系總和。而行業文化可以認為是社會生產生活中某個方面所衍生的特有文化現象。農業是人類文明之母,是人類一切文明中最古老的文明。農業文明發展的關鍵或核心便來自于糧食種植、儲藏和加工過程中所體現的行業文化。也就是說,糧食文化孕育發展了農業文明,也在長期的社會發展中為人類文明的演進不斷提供著豐富的滋養。
我國有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尤其是農業文明歷史悠久,糧食文化燦若星辰。原始社會末期,特別是新石器時期,我國的農業已經發軔,漸成體系。堯時期的后稷因“教民稼穡”,也就是推廣糧食種植而名垂青史?!妒酚?夏本紀》中記載,禹命令伯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即禹讓伯益將稻種分發給住在低濕之地的百姓進行種植。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糧食生產逐漸產生富余,由此產生糧食儲藏問題,專業的糧食倉庫應運而生。同樣是《史記.周本紀》中記載,武王伐紂后,為了賑濟災民,曾經“發鉅橋之粟”,可見當時已有相當規模的粟倉。1976~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武安縣的磁山發現了一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距今約8000年,共發現88個長方形窖穴,內有大量已經腐朽的糧食,經鑒定為粟。據推測,當初窖穴中糧食體積當有109立方米,重約69100公斤。同時,磁山遺址還出土了現存最古老的糧食加工工具——石磨盤與磨棒。河南裴李崗遺址也出土過一套石磨盤、石磨棒。它們都主要是用來脫去谷粒皮殼,這就是糧食儲藏和加工系統的早期雛形。我國也是從此開啟了后世繁若星辰的糧食文化。在古代,糧食成為人類生活繁衍中最重要的物品,直接影響了人們的思想觀念、施政理念和價值評判?!渡袝?洪范》中就有“洪范八政,食為政首”的說法,《朱子家訓》中“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也影響和培育了大眾珍惜糧食的樸素感情。除此以外,大量的糧食生產場景被編為舞蹈,被選中成為書畫、雕塑和制陶作品題材,甚至影響到取名、趕會等民俗活動,長久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糧食事業取得輝煌成就,也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特點和行業特色的糧食文化,體現了行業使命和時代精神?!皩幜髑У魏?,不壞一粒糧”“守住管好天下糧倉”等核心理念,弘揚了糧食行業特有的“為國儲糧、為民盡責”的行業情懷。一些謳歌糧食情懷的優秀文學作品,發掘修繕的糧倉歷史遺跡,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糧食文化的無窮魅力,進一步豐富了博大精深的糧食文化寶庫。
當前,糧食行業發展進入了新時期,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為進一步激勵廣大糧食人積極投身糧食行業的改革發展,切實展示糧食行業的良好形象,我們糧食工作者要更加珍惜和弘揚糧食文化,全面傳承行業精神,促進糧食文化的繁榮與傳播。一是努力建設糧食文化宣傳教育基地。重點保護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陜西大荔豐圖義倉”為代表的具有歷史文物價值的糧食機構舊址、倉儲加工建筑設施和糧食種植加工器具等,并以此為基地建設糧食文化博物館。二是注重文化傳播。利用報紙、雜志和電臺、電視臺等傳統媒體,刊發宣傳文章,組織實地拍攝采風;廣泛運用微博、微信、網站等新媒體,開辦糧食文化專欄,推送推介文章,普及糧食文化;研發并組織群眾參與大型活動,讓群眾在活動中體味糧食文化的魅力。三是開展涉糧文學藝術作品和影視劇創作。大力開展書法、美術、攝影、詩歌散文、小說、歌曲、影視劇等多種形式創作,書身邊的人、畫眼前的事、寫行業的實、表心中的情,促進糧食文化的發展繁榮。 四是支持糧食科研、教育、培訓等機構開展糧食文化研究培訓和學術交流活動,為糧食文化建設提供學術支撐。五是加大對糧食文化建設的投入。以重大糧食文化項目為龍頭,遴選一部分糧食文物遺址保護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等項目給予重點支持,同時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參與糧食文化項目建設,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糧食文化項目建設的長效機制。
(作者單位:陜西省糧食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