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可
?
“‘四無糧倉’精神永傳承”系列報道之二旗幟飄揚
——河北柏鄉國家糧食儲備庫創業發展之路
文/李可
河北柏鄉國家糧食儲備庫全國糧食系統弘揚“四無糧倉”精神先進單位

53年前,河北省柏鄉縣,一個名叫王家莊糧站的地方,占地僅4畝,職工僅6人,倉容不足100萬斤,年經營量不足400萬斤。
53年后,還是這個地方,一個名叫柏鄉國家糧食儲備庫的現代化糧庫巍然屹立,占地500畝,倉容達9億斤,年經營量達30億斤,業務范圍輻射全國25個省市區,是全國同級糧庫中規模最大的一個,創造了連續29年無虧損、年年盈利上臺階的奇跡。在國家三次清理虧損掛賬中,沒有報過一分錢的經營性虧損掛賬,人均創利、人均經營量、噸經營量費用開支三項主要經濟指標連續19年在全國同行業名列前茅。
位于糧庫內的柏糧道德建設展覽館里,筆者看到,大大小小的各類獎狀獎牌鋪滿了一整面墻。“黨和政府給我們的榮譽太多太多了!”已在這里工作了41年零7個月的糧庫當家人尚金鎖自豪又感慨地說。不僅僅是柏鄉糧庫,尚金鎖本人也載譽良多,全國道德模范、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人大代表……數不勝數。但當筆者問及他如何看待這些榮譽時,尚金鎖正色道:“榮譽代表過去,榮譽就是壓力、就是動力。吃飯是天大的事兒,糧食就是老百姓的命。作為糧食人,只有把工作干得更好,才能對得起榮譽;只有給社會、給群眾做更多的事,我們于心才安。”
是什么成就了柏鄉糧庫從一個小糧站成長為大糧倉的奇跡?從尚金鎖的回答中或許可以找到答案。心中有糧、心中有民,愛糧如命、惜糧如金。50多年來,柏糧人憑借著對糧食的一種敬畏、對糧食事業的一片癡心,懷抱著對種糧農民和消費者的一份深情,走過了一條不平凡的道路,成為了一面旗幟,在全國糧食系統高高飄揚。
正對柏鄉糧庫的大門口有條平坦大道,據尚金鎖介紹,這條路修建于2005年。早前,因為糧庫附近通了高速公路,糧庫門口的道路就失去了維護,導致農民賣糧十分不便。看到這種情況,糧庫決定再修一條路,為此還專門買了24畝地。“路的名字就叫便民路!”尚金鎖說。
一條看似普通的路,不僅僅在地域上讓糧庫和農戶更好地連接在一起,更讓二者心貼心、情牽情。幾十年來,類似這樣惠農便民的事兒,柏糧人不知道做了多少。一條條看見或看不見的路就這樣通往人民群眾的內心深處。
為了讓農民種好糧、賣好價,柏鄉糧庫引導農民淘汰價格相對較低的黃白雜玉米,改種純黃玉米;淘汰退化的小麥品種,推廣硬度高、面筋質高的優質小麥品種。前些年,南方夏季陰雨天氣多,蔬菜相對短缺,用于生豆芽的毛綠豆需求增加,糧庫就指導農民搞棉豆間作,一畝地多收200斤毛綠豆,糧庫包收包銷,每年幫助全縣農民增收數百萬元。每年夏秋季節,柏鄉糧庫都組織文明志愿服務隊走村串戶,了解掌握當地糧食生產、收獲、儲存以及產量質量情況,為農民講解國家糧食收購政策和科學儲糧技術。最初是在廟會集市上宣講,此后應農民需要又辦起了免費培訓班。后來參加培訓班的人越來越多,他們干脆把8種儲糧技術制作成光盤,取名《豐收之后》免費發放給農民,并且在電視臺播放。柏鄉縣楊村農民王勝辰深受感動,在自家做科學保糧試驗的水泥池壁上寫下了一首打油詩:“黨的恩情似海深,魚水工農一家親;古有扁鵲醫百姓,我今幸得柏糧恩;治蟲治鼠治霉爛,休想我失糧一斤!”
幾十年來,農民來柏鄉糧庫賣糧,總是一手交糧一手領錢。不管白天還是晚上,什么時候到糧庫什么時候收。糧庫從來沒有打過一張白條,沒有欠過農民一分錢。不但如此,來這里賣糧,過磅有人幫卸車,雨雪天有人幫忙蓋糧,還提供晾曬、清理服務。賣糧農民因故回不了家,糧庫也免費管吃管住。
2012年秋糧收購時節,職工每天都工作到晚上八九點鐘才下班。某天,眼看最后一車玉米馬上卸完了,糧庫經理蔡瑞寧接到賣糧農民的一個電話,說他拉著一車玉米快到糧庫門口了,可是車爆胎了。蔡瑞寧聽后馬上讓大家等一下這位老鄉,并和維修工一起趕過去幫他補胎。等這車玉米入庫,老鄉拿到售糧款時,已經夜里10點多了。這位老鄉感激地說:“真沒想到我今天還能把糧食賣掉,謝謝你們幫忙!”蔡瑞寧說:“這不是為你幫忙,這是我們自己的事!”
因為服務好、信譽好、不壓級壓價,許多農民舍近求遠,把糧食賣到柏鄉糧庫,最遠的甚至來自500公里以外。為了方便遠處的農民的賣糧,柏鄉糧庫從2003年開始 “走出去”,在邢臺各個鄉鎮逐步設立收購點。從最初的一兩個點發展到了2015年的68個點。尚金鎖說:“不僅如此,我們還要把物流做起來,物流順暢了,農民賣糧就會更方便。”
柏鄉糧庫真誠對待農民,幾十年如一日堅持盡心盡力為大伙兒辦實事、辦好事,贏得了十里八鄉的一致好評和真情回報。從1998年開始,糧庫擴建分批征地400多畝,涉及臨城、柏鄉2個縣、4個村、2家企業、800多戶農民,沒有一戶農民、一家企業為難過糧庫,所有協議都在3天之內簽完。柏鄉趙村農民王新春為支持糧庫建設,甚至兩次無條件動遷家里20多座祖墳。
“真是讓我很感動!”提及此事,尚金鎖動情地說,“我們自己做好了,群眾會做得比我們更好!”
“小小撿糧箱,掛在墻中央。身居大糧倉,節儉不能忘。大家彎彎腰,撿起一粒糧。積少能成多,養成好風尚。”這是一段已經在柏鄉糧庫流傳了40多年的順口溜。無論是在過去的糧食緊缺時代還是在當今的糧食連年豐收時期,柏鄉糧庫都始終恪守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堅持在糧庫顯著位置掛置“撿糧箱”。職工把掉在地上的每一粒糧食都及時撿起來放到箱里,做到顆粒歸“箱”。
除了撿糧箱,柏糧人還有許多獨創的“小發明”,例如柏鄉糧庫許多職工的家里都有的“雨鼓”。所謂“雨鼓”,就是在臉盆上罩上塑料布,放在家里的屋檐下,下雨的時候就會發出砰砰的像擂鼓一樣的聲音。一聽到這個聲音,職工們就會馬上趕回糧庫保護糧食。在儲糧設施還相對簡陋的上個世紀末,這個不起眼兒的“鼓”,為糧庫職工保糧護糧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只要一下雨,老同志都自發從家里趕來,擔心露天堆放的糧食被淋濕。一開始我還不太理解,后來在他們的感染下也主動加入了進來。”糧庫年輕的職工孫江波說。據介紹,有年夏天,一場大雨來得特別突然,有的苫布被風刮開了,一些老同志就用自己的身體去壓苫布;有的人被風從糧垛上掀下來,就再爬到糧垛上去;有的人鞋被踩掉了,光著腳還拼命往糧垛上爬;有的人腳被釘子扎破了竟然沒有感覺到疼。“每次搶救完糧食,我總要點名,生怕大家被糧食壓著。一袋糧食有90公斤重呢!可以說,我們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保護糧食!”尚金鎖講述的柏糧職工風雨中護糧的故事,讓聞者無不動容。
早在上世紀70年代,糧庫就秉持艱苦奮斗、勤儉辦庫的宗旨,提出了“七個自己干”,即小量糧油搬倒自己干、小型工具修制自己干、倉房維修自己干、平整貨場自己干、清倉消毒自己干、篩檢土糧自己干、整理包裝器材自己干。幾十年來,他們始終將保糧護糧視為“天大的責任”穩穩地扛在肩上,落在實處。與別的糧庫相比,柏鄉糧庫的麻袋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麻袋口繩有紅、黑、藍三種顏色,為的是讓不同顏色組合分別對應不同工序,把保糧護糧責任落實到人、壓緊壓實。糧食收購入庫時,他們嚴格執行“初驗、復驗、整理、抽驗”四道程序,從源頭上筑牢防線。他們還有一個規矩,叫做“五不入庫”,即達不到中等以上不入庫、超水雜不入庫、不完善粒超標不入庫、蟲糧不入庫、陳糧不入庫。在日常管理中,他們堅持做到“五包四管”:即包數量、包質量、包“四無”、包損耗、包器材,管賬卡齊全相符、管科學保糧率提高、管入庫糧油質量檢查、管倉內外清潔衛生,并實行驗質員、保管員、質量監控中心“三級把關”。糧庫發展的道路上,職工們執著地揮灑著汗水,付出著辛勞,也收獲著果實。糧庫連續40年實現高標準“四無”糧庫,先后4次被評為“國家糧油保管工作先進單位”。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柏糧由小到大,由弱到強,一天也沒有停下創新的步伐。”談及創業發展的經驗,尚金鎖說,糧庫過去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創新的結果,今后要有新的更大的發展,靠的還是科學發展、創新發展。
的確,在柏鄉糧庫數十年的發展進程中,創新無處不在,理念的創新、科技的創新、管理的創新、經營的創新……也正因如此,糧庫才能在糧食流通市場化的過程中立于不敗之地。
“寧流千滴汗,不壞一粒糧”的行業精神在柏鄉糧庫也得到了延展。他們提出,不僅要做到“不壞一粒糧”,還要“保鮮粒粒糧”。如何實現這一目標?靠的就是科技創新。
隨著糧庫規模不斷擴大,尚金鎖他們感到舊的倉儲技術、老的保管方法已經不能適應發展新需要。為掌握先進儲糧技術,確保儲糧安全,他們充分發揮基層職工的首創精神,克服文化起點偏低、試驗條件簡陋的重重困難,刻苦鉆研、摸索創新、不懈攻關,以超乎常人的努力完成了16個科研項目,其中3項填補國內空白,4項填補省內空白。
為了防蟲治蟲,他們用3年時間在100多個玻璃瓶中養了27種蟲子,觀察其生存習性、繁殖過程和危害規律,研究出一系列少用藥或不用藥的綠色防蟲殺蟲技術。為了全面把握科學保糧規律,尚金鎖花了整整6年時間,對氣候變化與蟲霉鼠雀危害糧食的關系進行了8700多次觀察記錄,獲取了62000多個真實準確的數據,編繪出簡單易記、便于操作的“糧食保管一年早知道示意圖”,被業界稱為“科學保糧小詞典”,尚金鎖為此6個春節都沒有在家里度過。為了破解高水分玉米不易保管的難題,他們用5年時間創造出“金錢孔”式通風垛,試驗完成了“高水分玉米自然通風降水技術”,實現了不用烘干,不用晾曬,就可以使高水分玉米降水、保鮮、保質,與傳統方式相比可降低費用50%~70%,填補了國內空白。為了解決東北大豆不耐高溫容易走油的問題,他們根據用棉被裹著木箱賣冰糕的原理,研究出“大豆包衣安全儲存技術”,三伏天大豆倉內糧溫最高不超過22℃,最低溫度只有8℃,創造了東北大豆在冀中南儲存3年半時間依然保鮮的新紀錄。
“這些技術創新都有一個目的,就是少用化學藥劑,甚至不用藥劑,讓消費者吃得更加綠色、新鮮、安全。”尚金鎖說,這也是他不斷追逐的一個“糧食夢”。
除了科技創新,管理上的創新也讓柏鄉糧庫獲得了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管理也是教育,人貴在教育。”尚金鎖認為,柏鄉糧庫的干部職工之所以能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之所以能人人愛糧、人人惜糧,在于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濃厚的文化氛圍。糧庫有一個規矩,叫做“一先二不三在前”,即要求職工做到的,黨員干部首先做到,不爭名利,不搞特殊,臟活累活干在前,艱苦任務搶在前,執行制度走在前。半軍事化管理,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黨員干部爭當先鋒模范,培養了干部職工令行禁止、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而情感暖人、文化育人,讓干部職工對糧庫有了相當高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職工周保江得了尿毒癥,庫領導經常去看望,幫他解決困難,同事們也積極為他捐款。周保江的愛人感動地說:“沒有尚主任,沒有糧庫的兄弟姐妹,我們這個家早就不存在了。”在柏鄉糧庫,許多職工同尚金鎖一樣,一干就是幾十年。問他們為什么,他們的回答都一樣:“因為干糧食很光榮,因為糧庫對我們好,因為在這里我們就像在家里一樣。我們也沒有理由,不把家里的事干好。”
在尚金鎖的帶領下,柏鄉糧庫還走出了一個特殊的群體,那就是“柏糧好人”。他們中,有40年如一日為人民管好糧的趙文慶,有誠誠懇懇待客戶、明明白白做生意的“邢臺最美誠信之星”的周獻忠,有保管幾十萬條麻袋從無出過差錯的器材保管員王彥中,有愛侄如子的“邢臺好人”高志斌……這些發生在糧庫職工身邊的感動通過糧庫開展的“講柏糧故事,夸柏糧好人”活動在糧庫內外傳揚開來,人人愛崗敬業、崇德向善良的好氛圍也愈加濃厚。
柏鄉糧庫還有一個制勝法寶,那就是誠信。人人講誠信、時時講誠信、事事講誠信,鑄就了柏糧的金字招牌,
有一年,一個湖北客戶剛與糧庫簽了300萬斤的玉米生意,還沒提貨,玉米價格就開始上揚。山東一客戶想出高價買走這部分玉米,但被糧庫拒絕了。糧庫如期把貨發往湖北,同時又千方百計幫山東客戶找到了貨源。雖然少了利潤,但隨之而來的,是引來兩省70多家客戶。
柏鄉糧庫的誠信故事說也不說不盡,道也道不完。遇到山體塌方導致的鐵路中斷,寧可貼錢為客戶繞道運糧也要按期履行合同;有人要買價高卻不適合他們企業加工的大黃豆,糧庫幾經勸說讓他們買價低又實用的小黃豆;外銷的每袋糧食總是要多裝2兩至半斤抵消運輸損耗,麻袋口會比國家規定多縫2針,節節運糧車廂還要鋪葦席防止污染;糧食裝運前要過兩次風、兩次篩,堅決做到糧食“五不銷”,即超水雜不銷,蟲糧不銷,質次不銷,破包漏袋不銷,不符合同要求的不銷……柏鄉糧庫以誠信贏得了信譽和口碑,很多客戶買糧食就是沖著“柏糧”的品牌而來。
“資金是企業的血液,好多企業因為資金問題解決不了而停滯。但這么多年我們沒有為此發過愁,好多銀行都主動找我放貸,利率在基準利率基礎上還有所下浮。由于現金支取量大,農發行還專門為我們配備了一輛運鈔車。”尚金鎖說,在與銀行的業務往來中,糧庫向縣農發行累計貸款上百億元,全部貸款到期都做到了本息雙結零,沒有挪用過一分錢,沒有發生過一次欠息欠貸,沒有發生過一筆呆壞賬,成為全國唯一一家5次榮獲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黃金客戶稱號的縣級糧庫。
糧庫誠實守信的無形資產真正轉化成為了實實在在的企業效益,也讓經營糧庫的團隊遠近聞名。有員工在柏鄉縣的加油站加油忘了帶錢,加油站員工一看他穿著柏糧的制服,就說“下次再給吧,我幫你先墊上!”就連大街的地攤也曾向糧庫職工“賒銷”。
“誠信可以讓企業做長做久,是誠信讓我們做到了收購有糧源、貸款有支持、銷售有市場。這就是誠信的力量!”尚金鎖的話語堅定有力。
鏈接:學習柏鄉糧庫學什么?
日前,國家糧食局作出了《關于在全國糧食系統開展向河北省柏鄉糧庫學習活動的決定》。決定指出要通過學習柏鄉糧庫先進事跡,強化糧食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使命感責任感和踐行“三嚴三實”的自覺性持久性。那么學習柏鄉糧庫要學些什么呢?
學習柏鄉糧庫,就要愛糧如命、惜糧如金,兢兢業業看好糧管好庫。要像他們那樣自覺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己任,甘愿扎根基層,以“釘釘子”精神踏實工作、默默奉獻、無怨無悔,努力為“廣積糧、積好糧、好積糧”貢獻力量。要像他們那樣敬重糧食、熱愛糧食、珍惜糧食,從嚴從實執行糧食儲存保管各項規章制度,克服重重困難,用汗水和心血精心保存好每一粒糧食,確保庫存糧食數量真實、質量良好,調得出、用得上。
學習柏鄉糧庫,就要把農民當親人,全心全意為種糧農民服務。要像他們那樣始終懷著對種糧農民的深厚感情,不做居高臨下的“糧掌柜”,切實維護糧農利益,堅決杜絕克斤扣兩、壓級壓價、“打白條”等坑農害農現象。要想糧農之所想、急糧農之所急,俯下身子為種糧農民解決困難和問題,為糧農提供從種糧到賣糧、存糧各環節的服務,幫助糧農增產增收。要像他們那樣建立起與農民的魚水情深關系,真心真意為農民辦實事、辦好事,帶動種糧農民一起致富、一道攜手奔小康,真正成為鄉親們的“貼心人”。
學習柏鄉糧庫,就要堅持市場化改革、守法誠信,不斷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要像他們那樣積極適應糧食流通市場化趨勢,不等不靠,不躺在國家身上吃政策飯,主動向市場要效益。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規范糧庫經營管理模式,優化治理結構,探索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發展新路子。不折不扣執行國家糧食收儲政策。既承擔保障糧食安全的責任也重視經濟效益,積極拓展市場渠道,不斷擴大經營規模,努力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和發展質量,提高企業經濟效益。要像他們那樣秉持“經商如做人,誠信為本、厚道經營”的理念,始終把誠實守信作為企業寶貴的無形資產,自覺做謀事創業的“老實人”,扎實踐行糧食行業重口碑、守信用、講品性的優良傳統,牢固樹立“人人講誠信、事事講誠信、時時講誠信”的良好行業風尚。
學習柏鄉糧庫,就要探索創新、攻堅克難,嘔心瀝血推進科技興糧。要像他們那樣高度重視科技在儲糧安全中的重要作用,不墨守成規,刻苦鉆研、不懈攻關,在基層一線具體實踐中探索科學儲糧的方法。自覺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為指引,立足本職發現并解決技術問題,積小改進為大創新,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加快培育科研能手和技術能手,使基層發明創造成為科技興糧的強大動力,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利用,推動傳統糧食行業向現代化邁進。
學習柏鄉糧庫,就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嚴字當頭,打造高素質干部職工隊伍。要像他們那樣,重視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切實建設堅強有力領導班子,要求干部職工做到的,班子首先做到;要求班子成員做到的,“一把手”首先做到。牢固樹立“管好糧先做好人”的理念,大力培養獻身精神、服務意識,錘煉糧食人崇嚴尚實優良品格。堅持用制度管人,保持紀律規矩剛性約束,造就守紀律、講規矩的干部職工隊伍。堅持以人為本,細致入微關心干部職工生活,用真情換真心,不斷增強干部職工凝聚力向心力戰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