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逸韜
試論我國會計的政策選擇與經濟后果
陳逸韜
會計政策選擇是會計信息揭示的基礎,會計政策的披露將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理解,同時也會產生廣泛的社會經濟后果。文章通過對會計政策選擇的內涵以及主要內容進行重新理解疏通,探討會計政策選擇的經濟后果,希望能夠規范化會計政策選擇并能規避會計政策選擇所帶來的負面后果。
會計政策;會計準則;經濟后果
會計政策是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選擇能夠反映企業實際的經營情況以及財務狀況的會計基礎原則和方法。在會計工作操作過程中,會計使用者根據實際的會計信息抽象形成會計理論,而會計理論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形成了會計政策,最終會計政策又指導著會計實務,形成一個閉合循環的流程。按照會計工作的內容可以將會計政策選擇定義為:企業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為了某些經營目的,會計處理遵循一定的原則并與企業的實際相結合采取的帶有特定價值觀的觀念體系。根據思考角度的不同,會計政策可以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個層次,宏觀會計政策主要著眼于整個國家機構以及社會層面而言的,而微觀的會計政策則是企業內部根據自身情況所選擇的會計處理方法。
會計政策連接著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同時會計政策選擇貫穿于企業從會計要素確認到計量、記錄和報告的整個會計過程。不同的會計政策將得到不同的會計信息效果,因此會計政策選擇對企業來說至關重要。
首先,資產計價基礎的會計政策選擇。計價基礎不同將產生不同數額的資產賬面價值。在資產計價中,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公允價值以及未來現金流量這些都是會計政策選擇的一個部分,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在會計政策選擇中還存在著固定資產的折舊。固定資產在一些工業企業資產中占據著重要的部分,而在企業的生產經營中,固定資產特別是設備儀器將會因長期的使用造成損壞,產生的折舊將對收益造成一定的影響。會計政策選擇將決定如何處理這部分的折舊,如果是在每個會計階段中都折舊相同的數額,企業的總體生產效益區別不是很大,但是如果是在前期就將折舊算入,而后期折舊少算或者是不算,企業在生產經營中就會產生延期納稅的后果。不同的會計政策選擇將影響企業的收入,乃至國家的財政收入都要受到會計政策效果的波動。
其次是資產減值準備的會計政策選擇。資產減值是指貸款損失、金融資產減值、無形資產減值以及存貸跌價準備。資產減值準備需要企業在會計審核中能夠根據資產負債表來判斷資產減值的趨勢,通過資產減值準備來實現對企業盈余的管理。會計政策選擇還包括所得稅核算的選擇。會計核算可以采取兩種方法進行處理:應付稅款法和納稅影響會計法,這兩種方法都將影響所得稅的核算,一般而言,在我國所得稅會計采用的是資產負債表方法來處理。會計政策選擇的方式不同將會有不同的會計效果,為此需要企業在根據自己經營的實際情況來采取針對性的會計政策。
(一)會計政策選擇對利益相關者的影響
利益相關者是指企業的管理者以及投資者,還有與企業有間接性聯系的政府。其中就企業的管理者而言,當前大型企業都實行的是委托代理的方式由優秀的管理人員來擔任企業管理角色,而管理者根據企業的經營績效來分享利潤。管理者利用會計政策手段來提高盈利收入計算的結果,從而實現對自身最大化利益的追逐。投資者利用企業的財務信息來判斷投資趨勢以及進行投資策略安排,但是不同的會計政策將導致會計信息在某種程度上不能真實的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為此投資者不能夠及時對企業進行投資。
(二)會計政策選擇對稅收的影響
會計政策選擇對稅收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資產計量屬性以及損益調整。資產計量屬性是對當前的資產情況評估,一般而言有歷史成本和公允價值兩種計量屬性,但是這兩種屬性選擇對稅收是有較大的影響的,在選擇上也應該有所慎重。會計政策表更會影響企業的損益變化,一般而言會有追溯調整法和未來適用法兩種方式,但是這兩種方式都會對損益有輕微的影響變化。
(三)會計政策選擇對市場經濟的影響
會計政策選擇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得到的信息也具有差異性。如果是正確的會計政策選擇,那么將會得到較為客觀的會計信息,同時能夠真實的反映出企業的財務情況,能夠給社會各界釋放出一定的信號,保證市場上供需之間不會出現太大的差距,客觀化的會計信息將能夠增強公眾對市場的正確預期,能夠推動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相反,不當的會計政策將會影響經濟發展各項指標的真實性呈現,最終導致經濟發展策略性失誤。
會計政策的重要性以及會計政策所賦予信息的真實性客觀性需要會計政策的正確選擇,保證會計政策能夠維護利益相關者的利益。
(一)完善會計法規體系
會計政策是根據各個利益集團相互博弈,在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做出的選擇。會計政策必須要與經濟環境相適應才能保證其科學性、有效性,避免導致不利的經濟后果。在制定會計政策時首先要保證會計政策能夠具備長期的適用性、廣泛的參與性以及會計政策選擇的有限性。會計政策需要能夠準確的反映企業過去的經營情況,同時要能夠具備一定的前瞻性,這就要求會計政策要有一定的科學分析,保證其長期的適用。完善會計政策的法規體系建設要能夠保證各個利益相關者的參與,使會計政策具備一定的公平性。
(二)加強外部監管
加強外部監管是指從外部渠道來強制要求會計信息進行公布,外部主體力量通過審計會計信息以及會計選擇的政策來判斷會計政策選擇的是否合理。首先需要健全會計信息披露制度,企業要公開企業的財務狀況以及經營情況,便于社會對企業會計政策的監督,提高會計政策選擇的透明度。其次要加強審計師對會計的監督約束,審計師對企業的財務報告的意見至關重要,能夠減少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隨意性,所以提高審計的質量,加強審計的監督具有重要意義。
(三)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素質
會計政策選擇提供了會計工作的靈活性,所以很容易會被會計工作人員利用來謀取相應的利益。一旦這種利益共謀行為長期存在,將會危及到企業利益、國家財政以及市場秩序,因此有必要對會計工作人員進行教育,提高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素養,使其主觀上對會計政策選擇影響有一定的認識,能夠在會計工作中遵守會計制度與會計準則,保證企業財務狀況以及經營效果信息的客觀性與科學性。
會計政策控制著會計信息的生成,而會計信息對企業的生產與經營具有指導性的意義,所以保證會計政策選擇的科學性將有助于形成真實客觀的會計信息。會計政策的選擇要考慮到企業生產經營的真實性情況,同時也要考慮其經濟后果等因素,綜合權衡加以正確化的選擇。
[1]謝萌.淺析上市公司會計政策的選擇[J].財會學習,2016 (16).
[2]張巍巍,張晉銘.關于會計政策選擇問題的探討[J].品牌(下半月),2015(11).
[3]孫潺溪,宋明.淺談財務會計政策選擇的影響與弊端[J].商場現代化,2016(10).
[4]錢毅.會計政策選擇對企業稅負的影響分析[J].財經界(學術版),2013(04).
(作者單位:青海民族大學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