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丹
財政教育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探析
黃丹
財政教育投入是各國政府發展教育事業的主要途徑,它不僅可以促進經濟的增長,而且可以提高國民素質,解決教育發展不均衡的問題。財政教育支出績效評價是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組成部分,其首要工作就是要建立一套科學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本文首先闡述財政教育支出績效評價的含義及重要意義,接著論述了現有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如何構建新的財政教育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建議。
財政教育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財政教育支出,是指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部門,在年度內安排的計劃用于教育部門和其他部門主辦的教育事業單位、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事業費、科研費、基建撥款等,還包括各級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稅費、校辦產業減免稅、企業辦學的教育經費等。
財政教育支出績效評價,是指在各級政府領導下,財政部門和教育部門,以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教育支出使用效益為目的,根據已定的教育投入績效目標,遵守科學的績效評價管理辦法,運用科學的評價方法和績效評價指標,對財政教育投入的經濟性、效率性進行公正、客觀的評價,并將評價結果公開,用于激勵和約束各級政府的的教育投入行為,使績效評價管理制度化。
財政教育支出績效評價包括財政教育資金的分配、撥付和教育事業單位的使用各個環節,對每一個環節都要進行科學的評價,以提高教育支出的效率,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
1.有利于政府部門向公共服務型政府的轉變,強化政府的服務意識,提高政府部門的行政效率;
2.有利于預算支出績效的公開透明,有利于財政資金使用效率的提高;
3.有利于發現教育資源配置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資源配置的調整,促進教育的公平化;
4.有利于縮小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學校之間的教育不均衡問題,避免教育資源的短缺和浪費,為實現教育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到2020年我國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的戰略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一)財政教育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缺少法律支持
財政教育支出績效評價缺少法律的支持,從中央到地方執行的都是《若干問題的決定》、《暫行辦法》、《試行規定》等,卻沒有相關的法律條文,因此績效評價缺少法律支撐,力度不大,后勁不足。
(二)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評價范圍需拓寬
現有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中更側重財政教育資金的投入和使用,對教育活動結果的績效評價不足,無法實現教育支出的全面評價。還有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中對教育公平性的評價指標很少,因而教育公平性的體現不充分,不利于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
(三)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更新滯后
現有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會隨著客觀情況的變化而出現一些需要調整和補充的指標,但實際工作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一旦構建完成就不再改變,降低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目的性、實用性、效率性。
(四)績效評價隊伍素質需要提高
財政教育支出績效評價是一項嚴肅的、意義重大的工作,但各部門對這項工作認識不足、重視不夠,整個人員隊伍素質不高,大大降低了該項工作的準確性、真實性。
(五)財政教育支出績效評價信息化建設需加強
財政教育支出績效評價工作指標又細又多,工作量繁重,可在有的單位還沒有用計算機計算,還沒有使用先進的軟件,信息化工作落后,為了保證工作質量,提高指標計算的準確性、指標分析的科學性,信息化建設急需加強。
(一)財政教育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的原則
我國的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加快推進財政教育支出績效評價的進程,要敢于實踐,不斷總結經驗,建立起公正、科學、操作性強的財政教育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建立財政教育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要兼顧財政和學校各方的利益,謹慎地選擇評價指標,并遵守經濟性、效率性、有效性、統一性、可比性、目的性、全局性等原則。
(二)財政教育支出績效評價指標構成
財政教育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指標可以根據不同的標準或需求分成很多種,但基本的指標主要包括:本年財政投入數、教職員工人數、學生人數、固定資產的各種價值指標等。具體的評價指標分為投入類指標、效率類指標、成果類指標、其他補充指標。
以義務教育為例,可以建立反映投入和產出兩方面的指標體系,投入的指標主要包括:人均義務教育支出、義務教育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生均占地面積、生均校舍建筑面積、生均公用經費、義務教育支出增長率、年度平均實際在校生人數等;產出的指標主要包括:義務教育入學率、學生流失率、學生升學率、學生滿意率、教師滿意率、家長滿意率等;發展能力指標主要包括:實驗室、體育場館、師生比等。
(三)財政教育支出績效評價指標設計方法
按照國際慣例,績效評價指標的設計方法主要包括:邏輯分析法、標桿法、綜合平衡計分法等,這些方法被廣泛應用。
(四)構建財政教育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幾點建議
1.建立和完善財政教育支出績效評價制度。教育支出有其特殊性,可能在短時間內無法看到它的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因此,相關部門要針對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定專門的財政教育支出績效評價制度,滿足教育支出的特殊需要。
2.實現財政教育支出績效評價的法制化。我們要盡快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快財政教育支出績效評價的法制化進程,同時要進一步完善《教育法》、《預算法》等,保證此項工作的開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外,還要設立專門的績效評價組織機構,配備專職的績效評價人員,強化績效評價工作力度,提高績效評價工作質量。
3.重視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信息應用。各部門各單位要建立與部門預算相結合的評價信息應用機制,要把績效信息應用到部門預算的編制中;要把評價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反饋并督促整改;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公開評價結果,主動接受各方面的監督,增加財政資金使用的公開和透明。另外,還要建立績效評價報告制度,工作人員將評價結果形成評價報告,定期存檔,以利于財政資金使用的全程監督。
4.加快財政教育支出績效評價隊伍的建設。教育支出的績效評價工作是專業性很強的一項工作,它需要工作人員吃透文件、嚴格把關、保證所取數據真實、準確和完整。由于工作量大、難度高,因而需要工作人員有很強的職業道德和專業技能,因此,加強績效評價隊伍建設也是當務之急。
5.適當政策傾斜,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在教師待遇、教師編制、人才引進等方面,對農村教師政策傾斜力度和優惠力度還不夠,所以城市教師有剩余,而農村教師嚴重不足。建議在職稱評定和工資待遇方面給予農村教師一定的優惠政策,吸引和留住更多的優秀教師扎根農村,提高農村學校的教師力量;要建立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學校之間的人才交流,建立合作機制,形成資源共享,均衡師資力量;要貫徹《教育法》,保障教師的工資收入不低于公務員的工資水平,穩定教師隊伍。
6.加強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信息化建設。教育支出內容繁多,績效評價指標也非常多,為了保證數據的準確性,需要加快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信息化建設,建立完善的數據庫和數據共享平臺,不僅有利于數據的收集和準確性的提高,而且還可以不斷完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財政教育支出是關系到我國何時成為人力資源強國的重大問題,在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要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改善教育不公平、縮小地區教育差距、提高教育質量任重道遠。首先要加大政府對教育的投入,確保教育投入的穩定增長;其次要為提高教育的整體發展,合理配置教育資源,縮小城鄉、地區、學校之間的差距;第三要完善財政教育支出的績效評價機制,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最后要加強財政教育支出的公開透明度,保證財政教育支出的合理合法。
[1]張得娟.我國財政教育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哈爾濱商業大學,2013.
[2]馮素水.推進公共財政教育支出績效評價探究[J].對外經貿,2014(04).
[3]李艷.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J].對外經貿.2015(09).
(作者單位:泰寧縣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