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勇華
經濟新常態下企業內部審計芻探
歐陽勇華
經濟新常態下內部審計出現了一些新的特征,企業內部審計必須作出相應反應。本文從經濟新常態對內部審計沖擊及其出現的的新特征為基礎,,闡釋了內部審計必須適時進行創新,以期使企業內部審計更好地為經濟新常態保駕護航。
經濟新常態內審審計;傳統審計;過程管理;風險控制
內部審計作為企業管理的一個環節,可以通過履行審計職能,規范企業管理,為企業創造有形價值和無形價值,最終提高經濟效益,進而實現企業利潤的最大化、股東價值的最大化。新常態下內部審計功能的新特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內部審計功能從查錯防弊向規避風險轉變,內審職能必然由傳統的內部防范糾錯功能,向規范管理、規避風險轉變;內部審計重點從財務收支審計向管理審計轉變,內部審計工作領域從傳統的財務收支審計,拓展到單位重大決策、業務流程與授權責任、主要風險點及其控制、大額資金的安全性、項目實施過程及效果、內控體系有效性等方面;內部審計關口從事后監督向過程控制轉變,決策失誤、風險失控會給單位帶來毀滅性災難,過程管控遠比事后補漏更重要。將內部審計在流程上標準化和在各質量關口的控制上規范化是全球的發展趨勢;內部審計組織體系從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轉變,推行內審部門垂直化管理;單位內部審計流程需要標準化,制定出明確的、約束力很強的規章制度;三是逐步整合單位內審資源,實現由主管部門統一調配內審資源,最大化內部審計人員的工作效率;內部審計方法從現場檢查向遠程在線輔助審計轉變,合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是提高審計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
(一)審計監督理念創新
經濟新常態下,內部審計理念的改變,并不是認為傳統的離任審計、財務收支審計、專項審計不重要了,關鍵是要有創新,一是要增強內審創造價值的觀念,增強服務意識,要有”監督寓于服務.防范勝于糾正”的理念。內部審計轉型要關注企業目標,關注企業的重點問題,關注績效,關注責任。二是要要以審計監督為主向監督與服務并重轉變,要由財務控制審計為主向業務控制審計并重轉變。要以查找會計錯誤和舞弊行為主的審計向管理審計并重轉變。要由事后審計為主向事前、事中審計轉變,特別注重對過程的審計。要使審計從防御為主向積極控制為主轉變。要讓以審計為主體的監督向審計組織協調、整合監督資源的大監督體制轉變,要從傳統的審計技術和方法向先進的審計技術和方法轉變。要加大企業內部審計對問題整改力度,要發揮審計整改各部門的聯動機制、審計整改結果通報機制、審計整改的跟蹤督辦檢查機制,讓審計的權威性、獨立性充分體現。
(二)內部控制制度健全有效性審計應成為內部審計的最為重要的內容
在執行內控審計的過程,內部審計師要重點關注內部控制是否建立在全面控制的基礎上,是否及時準確地揭示了組織重要經濟活動的重大風險,要特別關注高風險領域,防范顛覆性風險;重點關注內部牽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在組織內部的部門管理、職責分工、業務流程方面形成相互制約和相互監督;另外,還要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組織經濟活動的調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內部控制是否與組織的規模和風險水平相適應,并隨著情況的變化及時加以調整。審計實踐過程中,我們根據公司董事會布置的重點工作,開展對公司經濟合同進行了一次全面的內控審計,重點審查合同相對方的資信調查、商務談判、條款擬定、審查會簽、審批、簽署、備案、履行、變更、解除、歸檔等全過程的管理,以防范或降低可能存在的未訂立合同、未經授權對外訂立合同、合同未全面履行、合同糾紛處理不當等,促進合同管理合規、準確、完整,維護組織利益,為組織增值服務。經過內審人員的努力,揭示了公司合同管理辦法不健全、履行手續存在不規范、招議標采購執行力度不夠以及合同文本、印簽使用不規范等重要環節出現的不合規、存在潛在的合同管理風險。內審報告引起了公司高層高度重視,立即整改,規范管理制度和流程,規避了合同管理風險。我們曾對沿海一家公司進行審計,重點對其內控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入手,從高層管理人員經營理念、組織結構、授權方式、投資環境、管理人員素質、原料供應基地和產品銷售市場等重要環節開展審計調查、評價。認為導致該公司長期效益達不到董事會目標的主要原因是:所屬投資子公司效益差,與子公司關聯交易中人為讓利,內部管理關系理順不清,制度執行不到位等,重要部門、重要崗位職責不清,決策、執行、監督部分環節控制不力,導致成本居高不下,加之管理不善,產品積壓,用戶拖欠貨款嚴重等。審計人員針對公司存在的問題,提出理順、健全內部價格轉移,貨款安全責任,調整管理機構和人員等六條審計建議。董事會認為建議可行,決定對投資子公司依法清算,調整主要經理人員崗位。通過內部審計,促進了該公司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使生產經營活動步入了良性循環的軌道。
(三)加大過程風險管理,是經濟新常態下審計的重點
企業風險過程管理以下關鍵環節:風險識別、風險衡量、風險評價、選擇風險應對技術、實施風險管理決策和風險管理效果評價等風險管理工作。在現代內部控制體系中,有效的風險管理可以減少和防止組織的損失。因此,加強和改善風險管理已成為關系組織生存和發展的大事。在執行風險控制審計執行過程中,要不斷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創新審計理念,緊緊圍繞企業的效益為出發點,檢查被審計單位的經營目標是否合妥當,是否經濟、有效管理和使用各項資源進行評價,對不經濟、效率不高的原因進行分析和揭示,以及時提出改進的意見和建議。事實上,一個有一定規模和效益的組織,無論是供應、生產、營銷,還是財務、人事組織管理,往往存在著許多不易被人容易察覺需要改進的方面,存在潛在的風險:如企業儲備定額制定是否科學?固定資產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安全?財務成本的降低和計劃的執行是否高效?經驗表明,許多企業在某些方面總是脆弱、低效的,經濟指標的制定是不科學的。我們在對一家投資實體進行管理審計中發現,由于公司董事會急于占領銷售市場,考核經理成員業績過分追求銷售收入指標,而對貨款回籠指標的考核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而經理層在眼前利益的驅動下,不顧貨款的安全,大量賒銷,公司的銷售收入、利潤指標雖然超額完成計劃值,但由此造成的呆壞帳損失給公司以致命的打擊,紅火一時的公司到了瀕臨倒閉的邊緣。通過風險提示,引起董事會高度重視,改變了營銷策略,實行貨款安全終身制,從根本上減少企業損失。事實證明:不恰當的經營目標即使實現了,更大的潛在風險必將增大。執行風險審計,審計人員以合適的經營評價標準對一個目標進行觀察、分析,揭示出企業組織活動的軌跡,以保證經營目標的先進性,執行過程的效率性和經濟性。在組織風險管理過程中,內部審計還應當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大力開展審計調查,對組織中存在的帶傾向性、普遍性的問題,進行經常性的調查、分析和評估、預測,弄清問題產生的原因或未來的發展方向,向企業的高層管理者提出解決或防范問題再次發生的建議,以幫助企業改善風險管理。加強對事前防護性控制,控制點與保護性措施;強化事中采取行動執行有關控制目標的監督、及時發現問題、采取措施。
[1]邢俊芳等編.最新國外績效審計[M].中國北京:中國審計出版社,2015.03.
[2]董大勝主編.審計技術與方法[M].中國北京:中國審計出版社,2016.01.
(作者單位:株洲市國有資產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