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鈺童 接 民
國外管理會計師認證給我國管理會計的發展啟示
接鈺童 接 民
近年來,管理會計學科受到了熱烈的關注,其理論研究和學科體系也在不斷深入和規范,其內容、方法作為工具在實踐運用中也不斷擴展,與之相應的管理會計人才培養問題也受到社會各界推崇,國外管理會計師認證在我國的培訓、考試也開始增多。本文梳理了管理會計的作用,探討了國外管理會計師的資格特點和認證框架,結合我國目前高校管理會計教學現狀進行對比,指出帶給我們的啟示。
管理會計師;認證;啟示
管理會計的特點是使用業已發生的財務會計提供的信息為決策者提供決策參考和服務。當前知識經濟的發展使得企業對市場的預判、客戶的信息、信譽,宏觀經濟政策的變化、同類企業或產品的更新等非財務會計信息更加關注和留意,對企業經營風險的管控和度的把握要求越來越高,周期越來越短,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財務人員已經不能僅僅局限于傳統的財務會計所關注的重在回顧過去,記錄和總結企業經營狀況,對財務報表進行制作、報告和審計;更多的是重面向未來,以財務報表為載體,履行預測、決策、規劃、控制和考核的職能,換句話說,管理會計會是從企業經營的各個角度考慮問題,把財務會計數據與各種經濟規律相結合。現實中,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了管理會計的重要性,對管理會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具備更高層次和知識層面的管理會計師視為企業內部的大管家,具有管理會計知識和能力的人才更受到重視和關注。2014年10月財政部出臺大力發展管理會計的應用指導之后,理論界也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從中國期刊網以“管理會計”為關鍵詞,精確查詢發現,近2年的研討文章達2537篇,在實務界,也有一些大型國企如中航工業集團等也在運用管理會計的工具對企業進行治理。但大多數國內企業管理會計水平運用的廣度和寬度遠遠沒有達到財務會計那樣普遍,更談不上參與企業的決策和在企業中發揮重大作用。分析起來無非是兩方面的原因,一是以前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相對寬松,對管理會計的需要不高,迫切性不強,即外部給企業的壓力不大;二是企業和組織對管理會計的內涵及作用理解不夠,企業內部熟練掌握和運用管理會計工具的人才缺少,知識經濟之前的企業是拼資源,企業管理粗放一點也可以繼續生存或維持下去,管理會計工具的靈活性和多變性使得中層管理者甚至高層管理者也不能夠那么恰如其分的把握,就導致了管理會計企業中的運用弱化或被忽視。在2014年之后,我國開始重視管理會計的運用,與之相關的是國外管理會計師的考試和認證也受到關注和推廣,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有管理會計師的認證和考試。如何借鑒國外發達國家先進的管理會計師培訓制度,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提高我國企業管理會計師的水平就是一個迫切而現實的任務。
目前國外管理會計師認證分兩個,一是美國注冊管理會計師考試和認證,簡稱CMA;另一個是英國的全球特許管理會計師認證與考試,簡稱CGMA。
(一)CMA的起源和特點
美國注冊管理會計師(Certified Management Accountant,簡稱CMA)是美國管理會計師協會(IMA)面向全球會員在管理會計、金融管理、后續專業培訓、企業培訓以及專業出版等領域提供個性化和專業化的發展空間頂極的專業資格證書,是目前全球管理會計及財務管理領域的權威證照。該協會(IMA)成立于1919年,是全球最大的致力于發展管理會計和金融管理的專業機構,向專業人士和機構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已有近90年的歷史。目前IMA在全球上百個國家,200家地方分會中擁有超過68000名會員,在中國的會員數超過7000名。
通過了解和歸納,本文將CMA的特點概括如下:從企業價值方面來看,一是CMA能夠打造高效財務團隊,它培養的是能夠為企業創造價值的管理會計師,提高財務人員的專業技能,增強其參與戰略決策的能力,幫助企業打造一支高素質的財務團隊,培養未來的核心管理人才。二是推動企業優化績效:CMA認證是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的緊密結合,培養財務人員學以致用的能力,切實理解財務數字、支持企業決策分析、推動企業優化績效。三是可以推進員工職業發展:在廣泛市場調研和征求專家委員會建議的基礎上,CMA認證定期優化考試內容,確保課程設置緊貼當今CFO群體最為關注的內容,及時滿足財務人士的職業發展需求。從時間縱向角度上看,CMA在通過考試以后還要注冊,且注冊是有條件的。其中之一就是在其后續教育中將被要求在管理會計和財務管理領域里繼續學習或主持完成某一個課題,這些課題可以是演講、討論會、案例研究、從事教育課程、講話會等等,技術論文的出版通過檢查后也可獲得信用,學員必須恰當的組織和領導一個項目以便符合要求。這些項目的主題應該與CMA考試和本人的工作職責有關,這些主題包括:所有會計領域、財務管理、數學和統計的商業應用、計算機科學、經濟學、管理、生產、銷售、商業法和行為科學等。這跟我們國家的會計人員繼續教育非常相似或一致。此外,需要特別提及的是,所有注冊管理會計師和完成考試的考生都要求每年完成最少兩個小時的職業道德方面的持續教育注冊登記的條件。如果當年完成了超過兩個小時職業道德方面的持續教育,那么多出來的學時可以能夠帶到下一年。這一點對我國當前的企業特別是監管比較弱化的中央企業來講有著特別現實的意義。
(二)CGMA的起源及特點
CGMA(Chartered Global Management Accountant,簡稱CGMA)是成立于1919年的英國皇家特許管理會計師公會(CIMA)面向全球的會計資格認證,目前在全球177個國家和地區擁有近22萬名會員和學員。資格認證和考試的特點當然也是分層分級,CIMA的職業資格框架為:橫向看分為五級:基礎級、運營級、管理級、戰略級和職業能力階段;縱向看分為三大板塊:企業、績效和財務。基礎級為初級,初級的證書為CIMA企業會計證書,要學習的課程有:管理會計基礎、財務會計基礎、商業數學基礎、商業經濟基礎和商業法基礎5門課;運營級的課程包括:組織管理(包括組織導論、財務職能管理、技術和信息管理)管理會計(包括成本核算系統、預算、制定短期決策)和財務報告與稅務(包括財務報告、公司治理的監管環境、營運資金管理)這些內容,比初級的多了許多;管理級的課程包括項目與組織管理(關系管理、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戰略管理和全球環境)、高級管理會計(包括成本規劃和分析、責任中心的控制考核、制定長期決策)、高級財務報告(包括長期資金來源、財務報告、財務業績和財務狀況分析);戰略級包括戰略管理(包括領導變革、與組織相處的環境相互作用、評估戰略定位和戰略選擇)、風險管理(包括識別分類和評估風險、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對戰略風險做出應對)、財務戰略(公司財務、制定財務戰略、融資決策)三大塊,9門課程。其特點是隨級別的提高,課程難度和側重點也不同,運營級側重于執行,對應新進員工;管理級側重于監督戰略的執行,對應著某一部門的主管,是傳上承下的中間層;戰略級側重于企業戰略的制定,更專注于企業外部環境的變化對組織的影響,對應高層管理者。
當前在大多數院校的教學體系中,管理會計學是企業管理、財務會計和成本會計課程開設之后的一門會計專業必修課和學位課,其主要功能是為企業的短期決策提供依據,和對不適合納入財務管理的一些內容進行講解。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有些學校是將其單獨設置為一門課,有些學校是和成本會計合在一起稱為成本管理會計,其主要是考慮我國的注冊會計師考試和會計職稱考試是將其放在一起。在內容的界定上,其內容主要寓于:為管理當局的決策提供信息,通過計劃、評價和控制企業的經營活動有關的各類歷史、未來的信息;維護企業資產的安全完整以及資源的有效利用;參與企業的經濟管理,制定各種成本、利潤的預測戰略、戰術及短期經營決策;幫助協調組織企業的工作方式,落實各項決策方案的執行;考核成本,加強責任制管理并加以控制,以取得企業長中短期利益的協調和最優化。有些研究生層次的教科書也在增加一些新的內容比如環境管理會計、知識經濟會計等內容以適應經濟形勢的發展,但達不成共識,找不到像財務會計的GAAP那樣的理論框架。
對比CMA和CGMA的特點,我們發現,管理會計的最終目標中外是一致的,無需多言,但達到目標的手段、方式、方法差別是很大的:
首先,從目前我國管理會計教學習慣和教材編寫,以及我們自身現在所進行的方式看,我們的授課特點是從概念、公式、分類開始講起,講的比較透徹,追求內容的前后銜接和邏輯關系循序漸進,最后得出結論和應用。系統性強,連貫,知識儲備寬而廣和較為全面,而應用則局限于學校內和教科書里面,考試的內容和教材中的例題神似,這樣學生才能通過考試,拿到畢業證,才能有資格找工作。其優點顯而易見,就是學生在學校里掌握了相當多的知識點,知識儲備豐富,見識多,基礎知識扎實,使學生覺得、事實上也確實是懂得和了解很多。缺點也同樣明顯,那就是應用能力與社會和企業的需求嚴重脫節,在學生畢業走上工作崗位,面對問題時不知從何處入手,如何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夠,表現為眼高手低,需要重新學習或進修。而CMA和CIMA的管理會計師認證和考試恰恰是直接提出問題,讓你去思考怎么樣解決,需要準備和了解哪些知識,如何去組織。舉例來說,我們講授長期投資時實踐是從概念講起,分類、特點等等,教科書里面有好多頁的內容;而外方是舉例,比如你有14000元的資金,有開飯店和7000元一艘可以買兩艘游艇兩個項目去選擇,每個項目各有其特點。相比之下,外方的更實用、具體,首先體現在資本是有限量的,更貼近實際。而我們要到靠后的內容里面才講到資本是有限量的,學生的印象不如這樣深刻,其次是舉例形象直接,易于理解,通過這樣再去理解投資,通俗易懂便于運用。再比如,我們的學校和職稱考試題給的條件都是或者絕大多數是有用的,而CMA或CIMA的考試題中很多條件是沒用的,它要是讓你從紛雜較多的條件中選擇有用的信息,剔除沒用或該題用不上的信息,更符合現實中的情況,從而培養了現實中的運用能力,因為案例最為容易借鑒和模仿。
其次,取得CMA資格之后,還要繼續進行的職業道德教育對我國會計實務界、學術界的借鑒意義都是直接和有用的。1999年《會計法》修改和2002年《企業會計制度》出臺之后,曾經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強制性培訓,后來慢慢就流于形式了。會計信息真實性的討論和會計人員作假的現象在理論界和實務界也進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討,但由于當時的宏觀經濟環境,在現實中也沒有多大的改善,反而成為見怪不怪的現象,像一陣風一樣就過去了,而CMA認證歷經幾十年了,這一要求依然保留和繼續,可見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教育或培訓或者約束應當常提常新,我們以前正確的強制培訓應當繼續,這也是和國際接軌。
第三,從更深層次講,CGMA的分層漸進給我們更多地啟示:它的資格認證一方面是先易后難,循序漸進,課程考試難度在不斷加深,先要通過初級考試才能進入下一級的學習,符合人類學習的規律;使人慢慢的培養興趣,又跟自己的工作環境和地位相關,所學知識用得上,自然就有動力;二是使人們在工作中有明確的工作目標或者知識更新目標,考核和考察學員的能力或潛質,使人們不斷地認識自己,找準自己的定位和生活的目標,找到個體適合的工作角色和位置,使人們看到要向前進你必須具備的知識儲備,減少企業和組織之間的人與人之間的摩擦和組織內部的社會成本,便于企業和組織的運行和管理。
[1]余緒纓.管理會計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7月,第2版.
[2]孫茂竹,文光偉等.管理會計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10月,第6版.
[3]管理會計人才培養論壇內部資料.中國長春,2015月5年.
(作者單位:天津財經大學、山東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