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新蘭
(甘肅省蘭州十二中,甘肅 蘭州 730000)
試論“問”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郁新蘭
(甘肅省蘭州十二中,甘肅蘭州730000)
課堂教學應從激發學生的興趣入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地投入學習中,且能有所創新。“問”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之一。提問質量的高低,可以說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關系到一堂課的效率,那么,語文課堂上提問應注意哪些問題呢?本文中筆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見解。
語文教學;主動提問;引導提問
人們把知識叫做學問,把有知識叫做有學問,可見“學”和“問”是緊密相連的。學,須得要問,而有“問”才能真正有所學。馬克思說:“與答案相比,問題是更加重要的。”我國晉代文學家張載也說:“讀書先要會疑。”如果讀書不善于思考,則收效甚微,更談不上提高思維能力。閱讀當不例外,語文教學更應該重視發問。
然而,在語文實際教學中,局限于課文的思想內容、段落大意、藝術特色的單一模式、忽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一味地傳授灌輸的現象依然存在。久而久之,必然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從而變為被動聽課。這樣,既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又阻礙了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
因此,我認為,課堂教學應從激發學生的興趣入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地投入學習中,且能有所創新。
“問”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之一。具體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學習活動中居于主體地位。教的目的和歸宿是學,應該讓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維,改變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方法,而代之以讓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發現問題、主動解決問題的方式。具體在語文教學中,是讓學生在預習課文的基礎上、在教師的指導下,對教材的各個方面,自行設計問題、提出問題、大家討論。
如:在學習阿累的《一面》一文時,我鼓勵學生主動探索、大膽地發現問題,學生興趣很高,爭先恐后地提問。有這么一節文字:“現在,先生是死了!我們不愿恣情地悲痛,這還不是我們恣情悲痛的時候。”學生提問:“我”對魯迅先生是那樣的崇敬,把魯迅先生的存在當成自己的精神支柱,為什么“先生死了”卻“不愿恣情地悲痛的時候?”又如:文中有這么一句:“我不好意思地笑一下,鞠了一個‘半躬’”。學生提問:“半躬”是怎么回事?為什么對內山老板鞠了一個“半躬”,而后文中對魯迅先生“恭敬地鞠了一躬”;這樣的提問貌似平常,但這正是學生主動參與的表現。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不僅可以領會作者的深意,而且也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學生由于年齡、基礎、讀書經驗的限制,不一定會問,甚至會出現只問“小”者而忽略“大”者的情況,導致“小學而大遺”。這就需要教師正確引導,適當提問,引導學生理解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教學相長”。
我在教學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問。
(一)在具有表現力的字詞處心盡進行發問
如:孔乙己買酒喝“便排出九文大錢”,為什么句子里不用“拿”或“給”之類的動詞,而要用“排”?后來,孔乙己被打折了腿來買酒時,“便從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錢”,這句話里又為什么用“摸”而不用“排”呢?
(二)在文章仿佛矛盾的地方提問引導
《孔乙己》最后一段寫道:“我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話中的“大約”和“的確”含義是矛盾的,兩詞連用,有什么弦外之音呢?
(三)在文章耐人尋味的地方發問
如《阿長與〈山海經〉》中,作者魯迅先寫他“憎惡”阿長、“討厭”阿長,但在結尾處卻說“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抒發出一種深沉的懷念之情。應該怎樣理解作者的感情?在作者眼里,阿長是怎樣的一個人?
提問質量的高低,可以說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關系到一堂課的效率,那么,語文課堂上提問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第一,問題宜精不宜多。課堂上如果教師過多的提問,一個接一個,就容易使學生思維高度緊張,產生疲勞,注意力難免分散;同時回答問題并不能代替朗讀、書寫等基本能力訓練,不能代替課文對學生情感的熏陶。教師滿堂提問使得課堂較為死板,缺乏活力,學生很容易喪失興趣。想讓學生學的多一點,可能最后什么都沒學到。這就要求教師精心備課,認真設計問題,課堂突出重難點,啟發學生的思維。
第二,提問要注意難易。課前教師要巧妙設計問題,不能在課堂上信馬由韁、隨心所欲。如果提問過于簡單,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課堂氣氛異常活躍,熱鬧非凡,教師滿臉喜色,感覺良好。學生實則一無所獲。這樣的提問,不僅導致了課堂的低效,而且不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的能力。長此以往,學生思想上就會滋生惰性,影響其學習興趣和進取心。當然,提問也不能過難、過于深奧。初中生畢竟年齡小,知識面窄。理解能力有限,對社會接觸還較少,缺乏必要的閱歷。所以提問不能過于高深,不能脫離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要提那些使學生必須通過思考、分析但又易于找到答案的問題。才能保護和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培養他們的學習語文的興趣,讓他們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樹立自信心。
“學成于思,思起于疑”,只有精心地設計科學的課堂提問,讓卓有成效的提問貫穿于整個課堂之中,使得提問達到最優化的程度,才能使得課堂妙趣橫生,構建高效的課堂。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認真準備,潛心鉆研,精心設計,慎重提問,形成自己的提問自己的提問藝術風格,只有課堂上的妙“問”連珠,才能在不經意間收獲學生精彩紛呈的回答。同時,要使學生真正在語文課上大膽質疑,教師首先要誠心誠意地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創設民主的教學氣氛,讓學生敢于參與教學、樂于參與教學;真正地激發起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夠自己跳起來摘到果子。其次,教師還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素質,以便更自如地駕馭課堂,提高教學效率。
[責任編輯田彩霞]
G63
A
1673-9132(2016)24-0220-39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