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衛征,徐向紅
(北京積水潭醫院內分泌科 100035)
?
協同護理模式在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中的應用分析
周衛征,徐向紅
(北京積水潭醫院內分泌科100035)
2型糖尿病是臨床常見的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并發癥發生率較高,對人類健康造成嚴重危害[1]。糖尿病可對患者多個系統和器官造成傷害,如不采取積極有效措施給予及時治療,將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相關研究表明[2-3],2型糖尿病的發病及進展因素與患者自身日常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在血尿糖監測、自我護理及用藥等方面知識缺乏,直接影響到了疾病康復及治療效果。協同護理模式(collaboration care model,CCM)由 Lott 等[4]根據Orem自我護理理論提出,是一種全新護理理念,是指在責任制護理的基礎上,以現有的人力資源將患者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使患者的自我護理及健康決策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鼓勵患者及家屬共同參與,強調護士-家屬-患者三者為一體的一種護理模式,從而達到提高護理質量的目的。本研究旨在應用CCM,最大限度地調動患者及其家屬參與自我護理的能力,以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和生活質量。筆者對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來本院就診的45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CCM進行護理,效果較為滿意,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來本院就診的2型糖尿病患者89例。納入標準:(1)符合WHO 1999年推薦的糖尿病診斷標準[5];(2)年齡18周歲以上;(3)糖尿病病史大于或等于2個月并在進行正規治療的患者;(4)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意識不清或不合作、語言表達不清者;(2)妊娠期者;(3)合并惡性腫瘤或其他惡性、嚴重疾病的患者。其中男46例,女43例,年齡35~62歲,平均(49.7±8.2)歲;病程2個月至8年,平均(4.3±0.7)年;受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30例(33.71%),初中27例(30.34%),高中19例(21.35%),大學及以上13例(14.61%);并發癥情況:視網膜病變15例(16.85%),周圍神經病變17例(19.10%),糖尿病足9例(10.11%),糖尿病腎病4例(4.49%)。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研究組45例,對照組44例。兩組患者性別、受教育程度、并發癥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本研究。
1.2方法
1.2.1護理方法對照組采用普通護理模式,內容包括由責任護士在患者入院時進行包括糖尿病的發病原因、影響因素、治療方法及預后等相關內容的健康宣教,在住院期間進行飲食、運動、心理方面的健康指導,在患者出院時及出院后對患者進行出院健康指導和出院后的電話隨訪。研究組采用協同護理模式,內容包括評估患者,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建立協同護理模式;技能培訓與指導,加強患者自我護理;鼓勵家屬參與健康護理;對護理效果定期評估等方面。(1)評估患者,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責任護士在患者入院后要積極主動的與其溝通交流,了解患者的性格特點、受教育程度、病情、對疾病知識的了解程度及對疾病知識的需求程度,以便于進行個性化的健康知識宣教;及時解答患者存在的疑慮,幫助患者解決力所能及的生活方面的困難,以上均有利于良好護患關系的構建[6]。 (2)建立協同護理模式。通過多種形式采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向患者及家屬反復講解協同護理模式的相關知識、如何參與護理及配合治療的具體方法、健康自我維護的重要性及自我照顧的原則等,具體的實施方式可以設立專題講座等集中授課方法,也可以采用示范、分組討論及實際操作等途徑,使傳統的依賴型護理模式向協同護理模式扭轉。(3)技能培訓與指導,加強患者自我護理。①增強心理調試能力:良好的情緒及心態有利于臨床癥狀的改善,因此,患者要保持樂觀及穩定平和的心態[7],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后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使存在的負性情緒消除或緩解;②飲食配合:教會患者飲食熱量的計算方法,有利于飲食的合理搭配,講解少食多餐及定時、定量的意義;③技能指導:使患者明白定期監測血糖等措施在疾病治療過程中的重要性,告知注意事項及方法、常見的糖尿病并發癥及預防方法[8];④生活方式指導:指導患者轉變不合理、不健康的生活模式,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4)鼓勵家屬參與健康護理。家屬的支持與配合在協同護理模式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引導患者家屬自覺參與健康照顧,在精神上及生活上給予患者更多的關心與照顧,患者家屬對患者的關心無論從生理到心理,還是從病情進展到生活細節均有重要的影響,在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的基礎上與護理人員共同制定個性化的護理計劃,使其照顧職能明顯提升,促進家庭支持與配合及護理效果的提高[9]。(5)對護理效果進行定期評估。責任護士可以通過每月一次的家庭拜訪、電話隨訪等多種形式對患者的自我護理情況及時了解、掌握。定期評估患者的疾病康復情況、自我護理效果、家屬是否積極參與及所取得的效果如何等情況,以評估結果為依據為患者有重點的進行糖尿病知識的健康宣教或技術指導,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表1 兩組不同時間點自我護理能力比較±s,分)

表2 兩組不同時間點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1.2.2研究工具及觀察指標一般資料調查問卷,收集患者的一般情況,包括患者的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職業、人均收入、婚姻狀況、醫療費用支付狀況等。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ESCA)由1979年Kearney等[10]在Orem自我護理理論的基礎提出并制訂。該量表包括4個維度(健康知識水平、自我護理技能、自我護理責任感、自我護理概念),43個條目,總分172分。的每一個條目得分是 0~4 分,依次是非常不像我、有一些不像我、沒有意見、有一些像我、非常像我,其中有 5 個條目為反向得分,分別是 3、19、32、34、39,其他條目為正向得分,滿分 172 分。根據量表的總分值和各項目的分值將自我護理能力分為3個層次:高水平(分值大于總分值的 66%)、中等水平(分值是總分值的 33%~66%)、低水平(分值小于總分值的 33%),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越強。ESCA 已經廣泛應用于國內外,并被證實其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11-14]。臺灣學者 Hsiu-Hung Wang 將此量表翻譯成中文,在臺灣女性中經過3個階段的研究,測定其效度指數為 1.0,Cronbach′s 2 值為 0.86~0.92,重測信度為 0.91。因此,在本研究中應用 ESCA 中文版量表來測量 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生活質量調查量表(SF-36),是目前得到普遍公認且應用最為廣泛地用于評價受試者生活質量的普適性量表[15],該量表共包括36個條目,8個維度,分別為生理功能、社會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精神健康、情感職能、活力、總體健康,該量表得分最低為0分,最高為100分,根據量表得分的高低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定,患者的生活質量隨著SF-36量表評分越高而越好,反之則越差[16]。

2結果
2.1兩組不同時間點自我護理能力比較兩組不同時間點自我護理能力的比較,見表1。
2.2兩組不同時間點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兩組不同時間點生活質量評分比較,見表2。
3討論
糖尿病是目前常見慢性病之一,也是我國第一大內分泌系統疾病。近年來,隨著人民經濟水平、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越來越多人的飲食方式也發生了變化,飲食習慣更加趨于亞健康狀態,導致我國糖尿病發生率呈逐年升高的趨勢,對我國居民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均造成嚴重威脅[17]。目前,WHO將糖尿病分為兩種類型,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在中、老年人中發病率更高,在糖尿病群體中占比更大。各種綜合性環境因素在2型糖尿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18],如果患者一旦確診為糖尿病,并且沒有得到及時治療或者有效護理,常常可能并發多種并發癥,最終導致多個系統、器官的損害及衰竭,最終威脅到生命[19]。因此,通過實施有效的護理模式來改善患者自身周邊的各種環境因素,提高患者自我護理意識和能力,是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質量的重要途徑。
3.1CCM可以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糖尿病的病程較長,糖尿病患者自身的生活行為及飲食習慣等均會影響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發生、發展。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對糖尿病的相關知識了解相對較少,多存在不良情緒、文化水平有限、社會支持不足等情況,在剛剛入院時兩組患者間的自我護理能力的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CCM的實施恰恰改變了以往“灌輸式教育”的模式,CCM相對傳統的護理模式更加注重人的社會性,強調護士是臨床教育者、倡導者和協調者的角色,充分調動醫護、患者、家屬各方面協調配合的作用[20]。同時患者及其家屬的參與和監督,有利于促進護患間的和諧,相互之間更加信任,從而可以更好地提高患者在自我護理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或進展。本研究結果表明,出院后3個月時兩組間的疾病管理和自我護理能力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自我護理能力各維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3.2CCM可以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隨著人們保健意識的增強,傳統的醫學模式也發生了改變,使患者的生存率提高及生存時間延長已經不是治療的惟一目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治療目標。生活質量是指人類在生理、心理、精神和社會各方面的主觀感覺和總的滿意程度,是生物、社會、心理醫學模式和現代健康觀需要的新一代健康標志[21]。CCM將護理的靈活性及創新性充分體現出來,改變以往的“灌輸式教育”,更加重視人的社會性,更加強調護理工作中患者及家屬參與的意義。CCM是將患者的身心護理合為一體,強調滿足患者的生理、心理、社會3個方面的需求的同時,充分調動患者的自主性及自我護理能力,最大限度的培養患者及家屬參與健康護理的積極性,從而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提高生活質量[22]。本研究結果表明,兩組出院3個月后在生理功能、社會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精神健康、情感職能、活力及總體健康等各維度評分均明顯高于入院時,研究組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均明顯高于同期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施CCM的2型糖尿病患者自主護理意識及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綜上所述,CCM能夠提高患者及家屬共同參與護理的能力,充分調動患者自我護理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但是本研究中樣本量較小,且未能有效測量出患者出院后不同時間段內自我護理能力的延續性,因此仍有所局限。今后將在進一步擴大樣本量的同時,深入探索并完善CCM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實施方式。
參考文獻
[1]劉巧珍,湯麗芬.護理干預對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現代實用醫學,2011,23(1):106-107.
[2]CDC Diabetes Cost-effectiveness Group.Cost-effectiveness of intensive glycemic control,intensified hypertension control,and serum cholesterol level reduction for type 2 diabetes[J].JAMA,2002,287(19):2542-2551.
[3]Gray A,Clarke P,Farmer A,et al.United Kingdom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UKPDS) group.implementing intensive control of blood glucose concentration and blood pressure in type 2 diabetes in England:cost analysis(UKPDS 63)[J].Br Med J,2002,325(7369):860-866.
[4]Lott TF,Blazey ME,West MG.Patient participation in health care:an underused resource[J].Nurs Clin North Am,1992,27(1):61-76.
[5]蕭建中,楊文英.中國糖尿病患病率增加的可能因素以及估計方法對結果的影響[J].中華糖尿病雜志,2010,12(7):161-163.
[6]成紅.協同護理模式對產后抑郁患者的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19):204-205.
[7]姜淑霞,程建云,牛琴,等.協同護理模式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4,37(2):241-243,247.
[8]黃治玲.自我護理模式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與效果觀察[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7(22):35-37.
[9]鄒喜榮,尹鳳鳴.協同護理模式對初治肺結核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與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49(1):59-62.
[10]Kearney BY,Fleischer BJ.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to measure 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J].Res Nurs Health,1979,2(1):25-34.
[11]Yamashita M.The 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 scale[J].West J Nurs Res,1998,20(3):370-381.
[12]Carter PA.Self-care agency:the concept and how it is measured[J].J Nurs Meas,1998,6(2):195-207.
[13]徐仁華.Orem自護理論在哮喘患者干預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D].濟南:山東大學,2010.
[14]Callaghan D.Healthy behaviors,self-efficacy,self-care,and basic conditioning factors in older adults[J].J Community Health Nurs,2005,22(3):169-178.
[15]Danquah FV,Wasserman J,Meininger J,et al.Quality of Life measures for patients on hemodialysis:a review of psychometric properties[J].Nephrol Nurs J,2010,37(3):255-269,270.
[16]侯莉,劉偉,王穎琦,等.認知行為為主的綜合護理干預對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 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35):4333-4336.
[17]遲爽,劉佳麗,呂冬梅.Orem自理護理模式對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療依從性及生活質量 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12):2859-2861.
[18]張淑君,陳寶莉.精細護理對2型糖尿病患者并發癥以及生活質量影響的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36):4080-4082.
[19]梁云芳,張得時,麥泳儀.系統護理干預對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12):96-97.
[20]王新歌,樊少磊,韓晗.協同護理模式對血液透析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3):207-209.
[21]王文絹,王克安,施侶元.糖尿病和糖耐量低減患者生命質量評價[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01,35(1):26-29.
[22]陳建明,唐海峰,李美萍,等.協同護理模式對肺癌患者負性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6):63-64.
作者簡介:周衛征(1985-),護師,本科,主要從事內科護理工作。
doi:·臨床護理·10.3969/j.issn.1671-8348.2016.17.053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1-8348(2016)17-2444-03
(收稿日期:2015-11-11修回日期:2016-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