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瑞,姜曉燕
(重慶市巴南區人民醫院藥劑科 401320)
?
某院2014年108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
譚瑞,姜曉燕△
(重慶市巴南區人民醫院藥劑科401320)
[摘要]目的了解醫院藥品不良反應(ADR)發生的特點及規律,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依據。方法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對該院2014年收集到的108例ADR報告進行分析,包括一般情況、引起ADR的給藥途徑分布、引起ADR的藥品種類、ADR累及器官、系統或臨床表現及轉歸等方面。結果108例ADR中,男55例,女53例,男、女比例為1.04∶1.00;靜脈給藥85例,所占比例高達78.70%;抗菌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所占比例最高,占33.33%,中藥制劑引起的不良反應28例(24.14%);本組ADR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變態反應,以皮膚過敏為主;108例ADR的轉歸情況為治愈或好轉106例(98.15%),不詳2例(1.85%)。結論ADR主要發生在靜脈給藥途徑,以抗菌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最高。
[關鍵詞]藥品不良反應;特點;規律
幾乎所有的藥物都可引起藥品不良反應(ADR),只是反應的程度和發生率不同。隨著藥品種類日益增多,ADR的發生率也逐年增加。為了解本院ADR發生的特點及規律,作者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對本院2014年收集到的108例ADR報告進行分析,包括一般情況、引起ADR的給藥途徑分布、引起ADR的藥品種類、ADR累及器官、系統或臨床表現及轉歸等方面,旨在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收集本院2014年1~12月符合上報要求的108例ADR報告,均已上報國家ADR監測中心。
1.2方法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對108例ADR報告的一般情況,引起ADR的給藥途徑分布、藥品種類,ADR累及器官、系統或臨床表現,以及轉歸等方面進行分析。
2結果
2.1ADR患者基本情況108例ADR中,男55例,女53例,男、女比例為1.04∶1.00。發生ADR的主要集中在兒科、心內科、神經內科、呼吸科及中西結合科等。收集的108例ADR中,新的或嚴重不良反應共計19例,一般不良反應89例。
2.2引起ADR的給藥途徑分布108例ADR報告中,ADR發生率最高的給藥途徑為靜脈滴注,其次為口服給藥。引起DAR的給藥途徑分布:泵內注射2例(1.85%),肌內注射4例(3.70%),靜脈給藥85例(78.70%),口服10例(9.26%),皮下注射5例(4.63%),外用及胸膜腔內注射各1例(0.93%)。
2.3引起ADR的藥品種類在引起108例ADR報告表中,藥品總數共計69種,其中抗感染類藥引起ADR最高,其次是中成藥制劑。108例ADR報告中抗菌藥物為36例(33.33%),抗菌藥物ADR涉及藥品總數共計20種,β內酰胺類藥物引起ADR占抗感染藥物的69.44%(25/36),其次為氟喹諾酮類藥物,占22.22%(8/36),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為5.56%(2/36),抗真菌藥為2.78%(1/36)。108例ADR報告中中藥制劑引起的不良反應28例(24.14%),其中成藥注射劑24例,口服中成藥制劑3例,中藥1例。發生不良反應比例較高的中成藥注射液主要有舒血寧注射液8例,疏血通注射液6例,痰熱清注射液5例。
2.4ADR累及器官、系統或臨床表現108例ADR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變態反應,以皮膚過敏為主,主要表現為皮膚瘙癢、皮疹、紅腫等,其次是輸液反應和循環系統損害。ADR累及器官、系統或臨床表現分布,見表1。

表1 ADR累及器官、系統或臨床表現分布(n=108)
2.5108例ADR患者的轉歸情況治愈或好轉106例(98.15%),不詳2例(1.85%)。其中預后結果不詳的2例患者中1例為患兒接種注射凍干A、C群腦膜炎球菌多糖結合疫苗后手臂三角肌進針處出現硬塊結節,經處理后患兒回家。因為系公共衛生科患者,無聯系方式和電子病歷,故預后不詳;另1例為丙泊酚引起抽搐的嚴重不良反應。引起抽搐反應后給藥鎮靜治療,患者安靜入睡,抽搐停止,但之后患者再次出現類似抽搐情況,于是家屬要求轉入上級醫院繼續治療,故預后不詳。
3討論
從發生ADR患者一般情況統計情況來看,發生ADR與患者性別差異不大,本文結果顯示,男、女比例為1.04∶1.00,與文獻[1-3]結果一致。本院ADR上報較多的科室,以內科系統為主,主要有兒科、心內科、神經內科、呼吸科及中西結合科等。其中,兒科、神經內科及呼吸科有臨床藥師。臨床藥師在相應科室ADR上報中發揮了較為積極的作用。本院主要發生ADR的藥物為抗感染類藥、中藥制劑。根據上報ADR較多的幾個科室疾病特點來看,主要是使用抗感染藥物、中藥制劑的主要科室,故其ADR發生率較其他類藥物高是有跡可循的。
在本院108例ADR中,靜脈給藥85例,所占比例高達78.70%,而引起靜脈給藥ADR高的主要原因為靜脈給藥在醫院中占主導地位。靜脈給藥直接進入人體內、無吸收過程、作用范圍廣等均是引起ADR的誘因[4-6]。建議臨床醫生在保證療效的情況下采取“能口服不肌內注射,能肌內注射不靜脈注射”的用藥原則,以避免或減少靜脈給藥引起的ADR。
本文結果顯示,抗菌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所占比例最高,占31.03%,其中又以β內酰胺類藥物常見,占69.44%,與相關文獻報道的不良反應報告相一致[7-10]。β內酰胺類藥物其具有廣譜、高效、安全、使用人群廣等特點,在臨床上使用廣、基數人群大,是β內酰胺類藥物發生不良反應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建議加強抗菌藥物管理和合理使用,認真落實《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衛生部關于抗菌藥物專項整治等要求,嚴格把握抗菌藥物使用適應證,避免無指征使用、藥物劑量過大或聯合用藥等,以避免或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中藥制劑引起的不良反應28例,占24.14%,其中藥注射劑24例,口服中成藥制劑3例,中藥1例。其中發生ADR比例較高的中成藥注射液主要有舒血寧注射液8例,疏血通注射液6例,痰熱清注射液5例。本院中成藥注射液發生的ADR發生率也較高。引起如此高比例主要與中藥注射劑直接進入人體、無吸收過程、藥物成分復雜、質量不穩定、質量檢查標準偏低、工藝生產不完善、與其他藥物配伍禁忌不明確等因素有關[11-12]。
從表1可見,本院不良反應的主要以皮膚及其附件損害常見,其次為輸液反應及循環系統。由于皮膚異常、頭痛、胸悶等癥狀表現明顯,容易被患者及醫務人員觀察到,而血液系統、肝腎功能損害等不易被察覺,故而統計的皮膚系統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是有跡可循的[13-14]。
根據本院2014年全年發生的ADR,總結出幾點用藥意見:醫生在用藥前應仔細閱讀說明書,嚴格按照說明說中的用法用量合理使用;開藥前,仔細需詢問患者用藥史、過敏史等,同時詢問患者目前用藥情況,衡量藥物之間是否存在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以達到安全用藥的目的;特別是中成藥注射液在本院發生不良反應的頻率較高,應單獨使用,嚴禁混合配伍,謹慎聯合用藥。對長期使用的患者,在每療程間要有一定的時間間隔;加強用藥監護。用藥過程中應密切觀察用藥反應,發現異常,立即停藥,必要時采取積極救治措施;對老人、兒童、肝腎功能異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藥注射劑的患者應慎重使用,加強監測。
參考文獻
[1]張新萍.性別與藥物不良反應[J].藥物流行病學雜志,1997,6(3):190-191.
[2]雷招寶.藥物不良反應中的性別差異[J].藥物不良反應雜志,2000,2(3):177-179.
[3]張開鎬.阿片類藥物不良反應的性別差異[J].藥物不良反應雜志,2012,14(1):31-33.
[4]廖燕玲,劉承統,陳治宇.2011~2013年312例醫院抗感染類藥物不良反應分析[J].現代藥物與臨床,2014,29(3):303-305.
[5]王玉娟,梁竹,陶利.喹諾酮類藥物不良反應的分析統計[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4):27-29.
[6]韓芙蓉,趙環宇,聞莉,等.抗感染藥物致老年人藥品不良反應/事件情況分析[J].解放軍藥學學報,2013,29(6):571-574.
[7]魏紅,熊一嵐,陸姝,等.兒童醫院藥物應用情況與不良反應分析[J].中國藥房,2010,21(2):159-162.
[8]畢津蓮,李湘斌.1366例藥物不良反應回顧性分析[J].南華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38(1):84-86,89.
[9]Oehme AK,Rashed AN,Hefele B,et al.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hospitalised children in Germany are decreasing:results of a nine year Cohort-Based comparison[J].PLoS One,2012,7(9):e44349.
[10]Uetrecht J,Naisbitt DJ.Idiosyncratic adverse drug reactions:current concepts[J].Pharmacol Rev,2013,65(2):779-808.
[11]吳海雯.2008年度寧波市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師,2010,13(1):124-126.
[12]金偉華,陳華,譚永紅.156例中成藥制劑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成藥,2011,33(7):1110-1112.
[13]葉巧如,羅麗珍,黃蓮,等.48例兒童靜脈輸液藥物不良反應的分析與護理[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36):358-359.
[14]Alomar MJ.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Review article)[J].Saudi Pharmaceutical J,2014,22(2):83-94.
doi:·經驗交流·10.3969/j.issn.1671-8348.2016.18.039
作者簡介:譚瑞(1986-),藥師,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醫院臨床藥學研究。△通訊作者,E-mail:yxj196666@163.com。
[中圖分類號]R969.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348(2016)18-2563-02
(收稿日期:2015-12-28修回日期:2016-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