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智宇
為初中物理教學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把自己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和物理實驗與初中物理教學聯系在一起,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師在創設情境中要注重與物理基礎知識結合,提高初中物理教學效率,同時,教師需要注意為學生提供表現自己的空間,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創設最佳效果的情景,教師需要重視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初中生的學習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物理新課時教學創設問題情境,可以在上課開始時使學生迅速進行物理學習狀態,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初中生性格活潑好動、好奇求知欲強,在上課剛開始的時候,初中生需要及時由下課的松散狀態轉變到上課集中精力聽講的狀態,此時,教師可以通過設置懸念,演示新奇的物理實驗,為學習物理課程埋下伏筆,為引領學生探索物理知識創設最佳情境.
1.1講解故事,設置懸念,創設問題情景
通過故事的講解,設置懸念,構建迫切學習的情景.比如教師在教授《運動的相對性》這一章時,通過和同學講: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位法國飛行員在飛行過程中,用手抓住一顆來自德軍發射的子彈,這一個離奇故事,同學們直呼“用手抓住子彈,這可能嗎?”的感慨,發出“他為什么能用手抓住子彈?”的疑問,這時,教師根據故事設置問題:人手可以抓住對面飛過來的子彈嗎?如果可以,在什么外界條件下能夠發生這一事件?引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主動投入到物理知識的學習中.
1.2設計新奇實驗,創設問題情景
除此之外,還可以設計新奇、有趣的實驗,在新課時第一時間抓住學生的眼球,構建肢體、腦力并行的活動情境.例如,在《大氣壓強》這一章時,準備一個塑料杯、適量的水、硬紙片,把水注滿塑料杯,用硬紙片蓋住,然后把杯子倒過來,松開手后,同學們就會發現硬紙片不會像想象中的那樣掉下來.之后,把塑料瓶中的水倒出一部分,再用硬紙片蓋住,同學們會認為仍然和之前的現象一樣,硬紙片不會掉下,但是,再一次出乎同學們意料,手一松,硬紙片馬上就掉下來了.這樣,教師就成功地吸引了同學們的注意力.這一情景的創設使學生認識到原有的觀念是不正確的,引起學生認知上的沖突,積極主動地調整物理認知結構,投入到初中物理學習中.
初中物理教學研究調查表明,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情景,教師通過講解故事、做實驗等方法提出與物理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把學生帶入情景中,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創設問題情景關鍵的一個環節就是物理探究實驗,所謂物理探究實驗,就是在問題的驅動下,以及在教師的指導下,幫助學生針對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獨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后得出正確的物理結論.
2創設實驗情景,體驗科學探究全過程
《物理課程標準》強調:“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將科學探究列入內容標準,旨在將學習重心從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獲取知識轉化,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敢于創新的探索精神.”科學探究是新課改下物理課程的一種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主動“放權”,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而教師要充分發揮好指導作用和啟發作用;初中生認為科學探究是其學習物理知識的一種學習方式,在物理知識學習過程中引入科學探究,學生可以最大程度上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主動地融入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學生在體驗科學探究整體過程中,不僅需要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掌握物理的基本規律,更要在這一過程中,學會基本的科學方法,掌握基本的科學探究技能.因此,在具有探究性的物理教學中,教師需要密切關注學生的探究進程,為學生提供及時的幫助和指導,讓學生充分體驗科學探究全過程,將物理課本基礎知識與科學探究相結合,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識,培養科學探究技能.
比如,在學習《光的折射》這一章節內容時,教師準備一個空碗和一個硬幣,把硬幣投入空碗中,讓學生們分別站在碗的四周,保證剛好看不見空碗中的硬幣,然后向碗中不斷注入水,隨著水量的增加,學生會發現,硬幣好像是從碗底慢慢浮起來,最后完全出現在所有同學的視線里.這一現象的發生究竟是什么原理造成的呢?在這個基礎上,教師要求學生利用實驗室的實驗器材對光的折射規律進行探究,在探究的過程中,不僅讓學生充分體驗光的折射這一物理知識生成的全過程,同時更有效地提高初中生的探究能力.
對此,教師應把物理教學中的演示實驗轉換為學生探究實驗.演示實驗在物理實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演示實驗通常由教師演示完成,學生失去親自動手操作的機會,導致目前我國學生普遍出現的一個現象就是初中生動手能力較弱,對此,應設法替換為探究實驗.
3創設生活情境,加強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物理與實際生活聯系十分緊密,來源于生活,又歸結于生活,把帶有物理知識的生活情境引入初中物理教學中,使同學有一種親切、熟悉,似懂非懂的感覺,激發學生探究物理知識,運用生活實際的積極性.比如,在講解熱脹冷縮這一物理知識時,教師可以創設一個這樣的生活情境:人們都比較喜歡吃茶葉蛋,最美的味道莫過于趁熱吃茶葉蛋,但是通常茶葉蛋從滾開的鹵汁中拿出來的時候,剝殼過程中難免把蛋白一起剝下,那么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保證雞蛋去殼后的完整性呢?學生聽到自己熟悉的生活實際,思維瞬間活躍起來,議論紛紛,相互討論,但是就是無法解決這一問題,然后,教師可以公布答案,假如把滾燙的茶葉蛋在涼水中浸泡一會,再剝,蛋殼就會很容易地脫離蛋白剝下來.同學們一回想,貌似家長就是這樣給自己剝滾燙的茶葉蛋的,答案是不是很簡單呢,那么問題解決方法背后應用的物理知識又是什么呢?在之后熱脹冷縮的講解過程中,學生們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認識物體具有熱脹冷縮這一物理特性后,積極主動地解決上述茶葉蛋問題,雞蛋由硬的蛋殼和軟的蛋白、蛋黃組成,三者的伸縮情況不一樣,在溫度劇烈變化時,軟的蛋白和蛋黃相對于硬的蛋殼而言,更容易發生伸縮變化,這樣就可以利用物體的熱脹冷縮特性和溫度的變化解決茶葉蛋剝殼的問題.
對于與實際生活聯系非常緊密的物理學科而言,身邊的物理現象隨處可見,用之不完,用實際生活案例解釋、總結物理規律,學生不僅聽起來熟悉,而且更容易接受.教師應該時時留意,經常對生活與物理的聯系進行總結,不斷發現有利于物理教學的新案例,豐富物理教學方法,使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得以簡化,學生接受效果更好.由此可見,把具有物理知識性的實際生活情景引入物理教學課堂內,能夠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保證學生在四十分鐘的時間內一直處于主動學習物理知識的情景中,同時,還使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這樣,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中,可以樹立科學意識,培養科學素養,在觀察、思考、實驗等物理活動中,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訓練科學的思維方式,著眼未來,為更好地學習物理知識、應用物理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而言之,初中物理教學不僅是一門科學,同時還是一門藝術,需要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實現預期的初中物理教學效果.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創設適宜合理的情景,激發初中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主動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在獲得初中物理課本上的物理基礎知識外,形成學習物理的正確思維,養成良好的物理素養,大大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注重為初中物理教學創設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