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繼紅
著名教育家卡爾威特的教育秘訣之一,就是寬容地、理性地看待學生的一切,包括“錯誤”.學生學習中產生的錯誤,是一種來源于學生學習活動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學習材料.“錯誤”作為一種教學資源,只要合理利用,也就能較好地促進學生情感的發展,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品質等具有特殊的作用.那么如何恰當地處理好學生的“錯誤”資源,在課堂上發揮錯誤的價值,使課堂因差錯而精彩呢?針對這一問題,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談談筆者的做法.
1巧用錯誤,激發學生求知欲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失敗是有教導性的.真正懂得思考的人,從失敗和成功中學到的一樣多.”學生學習中出現的錯誤,由于來自于學生平常的學習生活中,因此它更貼近學生的實際,更符合學生的學習認知,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著特殊的作用和重大的意義.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的錯誤,把它當成一種教學資源,合理引導,既可以將錯就錯地化解錯誤,又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案例1小亮在一只空碗中放一枚硬幣,后退到某處眼睛剛好看不到它.另一位同學慢慢往碗中倒水時,小明在該處又看到硬幣.這種現象可以用圖1哪個光路圖來解釋?
在解答本題時,很多學生會選擇答案C,而且同類型題目多次犯同樣錯誤.問題本身是想考查學生對光的折射的理解.選C答案的同學并不屬于對光的折射不理解,而是犯了對人眼看見物體的本質理解不透徹,或者粗心大意的錯誤.在評講本題時,筆者不急于告訴學生正確答案,而是分小組進行討論,并查閱人眼產生視覺的機理,找出問題的本質所在.然后再讓小組編制類似題目進行相互考查,以達到鞏固知識、加深理解的目的.
面對學生意外產生的錯誤,作為教師,此時不僅要理解、接納學生的錯誤,更需要的是將錯就錯,給學生一定的研究、討論時間和空間,從而引發學生的思維碰撞.在引導下,學生能夠自己找出錯誤,使學生心中的疑團一掃而散,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2引誘錯誤,促進學生進行反思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大可不必忌諱學生出“錯”,只要錯得“有理”,教師也不妨試一試“將錯就錯”,讓學生在辨別錯誤,分析錯因中明確道理.學生在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求知過程中獲得的知識,才獲得被他們所內化的知識.
案例2短跑運動員在某次百米賽跑中測得5 s末的速度為9.0 m/s,10 s末到達終點的速度為10.2 m/s,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在前5 s內運動員的平均速度為4.5 m/s
B.在后5 s內運動員的平均速度為9.6 m/s
C.在本次百米賽跑中運動員的平均速度為10.0 m/s
D.在本次百米賽跑中運動員的平均速度為9.1 m/s
學生在解答時,絕大部分會求9.0 m/s與10.2 m/s的算術平均值9.6 m/s,故毫不猶豫的選擇答案B,問題的根源是學生對平均速度:“總路程與總時間的比值”,理解不透徹,習慣性用數學中的平均值求法來解決實際問題.在對這類問題的突破時,筆者往往采用思維碰撞、矛盾沖突的辦法讓學生認識到錯誤,即把部分同學的錯誤解法和部分同學的正確解法進行對比,互相質疑,最終達到明確概念,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
其實,像上面的類似錯誤是我們老師經常碰到的,學生理解錯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錯解”往往有它合理的一面,它多是學生在新舊知識之間的符號、表象或概念、命題之間的聯系上出現了編碼錯誤,或是產生負遷移,這是學習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也只有這種真實的思維才能真正反映出學習過程的客觀規律,它實際上往往帶有普遍性,因而可以利用之作為很好的教學資源.
3點評錯誤,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多元性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課堂教學中既然倡導學生多元理解,也就難免出現錯誤,真實的課堂正是因“錯誤——發現——探究——進步”的良性循環而充滿活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具有普遍指導意義或蘊涵著創新思維的錯誤,將其作為全班同學新的學習材料,以此激發全體學生的探究興趣,并在正確與錯誤的比較過程中促進學生的思維更具深刻性、求異性,使教學過程更顯靈動和實在.
案例3在《平面鏡》一節的教學中,學生對 “物像等大”的理解總是受到生活經驗的影響.因為生活中,當我們離鏡子越近看到的像就越大,所以學生認為物體離鏡面越遠所成像就越小.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去理解物理知識存在的合理性.但很多時候生活經驗反映的只是事物的表象,其本質被表象掩蓋了.這就導致學生從錯誤的經驗認識出發,去理解知識.因此,本節課的學生實驗尤為重要,由學生的認知沖突出發進行科學探究.讓學生在實驗中反復探究像和物的大小關系,然后由學生點評,教師點撥,以達到去偽存真,深化知識理解的的效果.
在學習過程中,錯誤總是伴隨學生成長,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認真審視學生物理學習中的錯誤,發揚其 “閃光點”,及時捕捉學生犯錯誤的教育價值,引導學生從錯誤中學習,從錯誤中發展.
4建立錯題本,讓錯誤不再重演
初中階段的物理學習只是物理學的基礎知識,對學生的要求并不高,學生只需要將現階段的物理知識熟用于解題就足夠了.因此,在開展習題課教學中,對學生一段時間所學知識的總結歸納和強化練習,這個時候再使用課本,作用不是很大,而錯題集則不同,錯題集中的題目都是學生易錯和有一定深度的題目,將這些題目進行一個集中講解和二次回顧,對學生來說意義重大.
在平時教學時,筆者要求學生每人準備一本糾錯本,摘錄自己平時比較典型的錯題,建立錯題檔案,收集原始的錯題案例,并且對出現的錯題及時改正糾錯.同時,要求學生經常翻閱,歸納總結錯誤,要經常在空閑時間或準備下一次考試時,拿出錯題本,瀏覽一下,鼓勵學生對錯題再做一遍,找出薄弱環節,加以鞏固.比如,在《凸透鏡成像規律》一節中,很多學生始終搞不懂物距u變化,導致像的性質變化以及像距v發生相應變化的關系.學生通過平時作業中的錯題收集與整理,把這一類問題歸納到一起.在習題課上,教師就可以從學生的錯題集中找尋相關題目,讓會的學生到講臺上講解,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按自己的理解方法教小伙伴,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總之,學生不出錯的教學,不是真正的教學,學生不出錯的課堂也不是好課堂.研究學生的“錯誤”,寬容地對待學生“錯誤”,冷靜地分析錯誤原由,能有效地挖掘錯誤中蘊含的創新因素,幫助學生突破思維障礙,引領學生靈活地糾正錯誤,帶領學生從錯誤中反思,從錯誤中學習,不斷地從“錯誤”走向“正確”,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