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菲菲
摘要: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認識是基礎,適應和引領是關鍵。本文以正確認識和把握新常態為基礎,提出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的五組動力。
關鍵詞:新常態;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6)02-0022-02
一、正確認識和把握新常態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調研時提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這是我國新一屆中央領導第一次正式用“新常態”這個詞來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國經濟。2014年11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的開幕式上從速度、結構和動力三方面系統的闡述了“新常態”的基本特征。僅僅過了一個月,2014年12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突出分析了新常態的本質內涵和九大趨勢,并強調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2015年3月26日亞洲博鰲論壇2015年年會上,習總書記進一步全面清晰地闡述了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準確內涵:“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從要素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干工作、謀發展的大背景、大邏輯。
(一)中高速:經濟增速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換擋
這是進入新常態的起點和動因。從近十年看,2003年一2007年,我國經濟連續五年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回落到一位數增長,而2012年和2013年進一步回落到7.7%,2014年7.4%,2015年上半年為7%,經濟增速進一步呈現出回穩態勢。隨著我國消費方式從模仿型排浪式向個性化、多樣化特征轉變,出口由單純的低成本快速擴張向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并重轉變,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由傳統人口紅利優勢向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優勢轉變,經濟增速出現回落趨勢,我們必須理性對待這一變化,用“平常心”對待中高速增長新常態。
(二)優結構:結構調整從結構失衡到優化再平衡
這是進入新常態的重要基礎。過去的結構失衡主要表現在:從產業結構上看,以加工制造業為主的工業產能嚴重過剩,而服務業產能卻嚴重不足,看病難、上學難、融資難問題成為困擾國民福利改善的關鍵所在。從需求結構上看,政府以GDP為綱的考核機制引發了各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錦標賽,投資和出口超常增長,而消費占比不斷下滑。從地區結構上看,東部沿海地區快速崛起,中西部地區發展滯后,大城市尤其是北上廣深等特大城市的城市病愈發嚴重,而中小城市及小城鎮相對薄弱。而新常態下的結構調整,才能真正使中國經濟走上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發展道路,真正實現增長速度“下臺階”,增長質量“上臺階”。
(三)新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這是進入新常態的必要條件。過去三十多年我國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產出的經濟發展路子,目前依靠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的經濟高速增長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勞動力成本低的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在發生變化,要素的規模驅動力在減弱。面對世界科技創新和產業革命的新一輪浪潮,面對企業主動轉型、創新意愿的明顯增強,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正逐步發生轉換。我國經濟正在逐步轉換增長動力,逐步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轉入創新驅動型的經濟新常態。
二、適應和引領新常態: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
認識新常態是基礎,適應繼而引領新常態是關鍵。習近平總書記曾有針對性地指出:“中國將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所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是適應和引領新常態的總抓手。1995年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增長方式轉變是對投入產出效益的一種新要求,主要指從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轉變,也就是從“三高一低”向“三低一高”轉變,從鋪攤子向上臺階轉變。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發展方式不僅包括了增長方式轉變的內容,而且包括經濟質的方面的改善、各種結構方面的調整。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一個“成”字體現了理論上的創新,表明“轉方式”到了質變和飛躍的關鍵時期。
(一)關鍵所在: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要堅持依靠改革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體制機制與經濟發展方式密切相關,體制機制影響和制約著市場主體的行為方式,而市場主體的行為方式又決定了經濟發展方式,體制機制如果不合理,就難以有好的經濟發展方式。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也表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難點還是體制機制障礙,沒有體制機制上的重大突破,就不可能有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2月27日,主持召開的深改組第十次會議上,講到“改革不能撒胡椒面,必須集中火力瞄準要害”。經濟體制改革的“要害”即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各有優勢,兩者不是對立的關系,而是優勢互補、相輔相成的。我國三十多年的經濟體制改革,從本質上看就是黨對政府和市場關系不斷深化認識、不斷探索實踐、不斷改進創新的過程。從大一統的計劃經濟到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到黨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再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是理論上一次又一次的重大突破,也是實踐上的一次又一次的重大創新。明確了核心要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總體思路,就是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按照這一總體思路,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包括六項:一是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二是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三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四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五是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六是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二)戰略支撐:實施創新驅動戰略
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解決目前國內發展難題,應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抓住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歷史性發展契機,我們必須以全球視野謀劃和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通過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在國際科技和經濟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創新驅動是適應全球新一輪科技和經濟競爭的必然要求,是建設創新型國家、走內生增長道路的核心要求,是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最新實踐。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注重協同創新,在新一輪國際科技、經濟競爭中搶占先機、有所作為,為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要完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促進創新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
(三)主攻方向: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包括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等重點任務。需求結構是重要的經濟結構,社會總需求由投資需求、消費需求和出口需求三大部分組成,其中,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合稱內需,出口需求稱為外需。當前我國最大的結構調整就是擴大內需,要在處理好擴大內需與穩定外需關系,增加投資與擴大消費需求關系的前提下,著力擴大居民消費需求,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產業結構是指國民經濟中各產業之間和產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的比例關系,包括技術結構、組織結構、布局結構、行業結構和要素配置結構等。優化產業結構是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主要著力點,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任務。要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現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推動先進制造業健康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著力優化產業布局、推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真正實現騰籠換鳥、鳳凰涅槃。區域協調發展關系國民經濟發展的速度、結構、質量和效益,是實現共同富裕和公平正義的基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要優化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加快培育新的經濟支撐帶和增長極。
(四)重要著力點:積極穩妥地推進新型城鎮化
城鎮化是伴隨工業化發展,非農產業向城鎮集聚、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的自然歷史過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推進新型城鎮化與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一脈相承,既是轉方式調結構的重點,又體現了新的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要求,對我國未來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所以,推進新型城鎮化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推進新型城鎮化重點抓好五大戰略任務:一是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二是優化城鎮化布局和形態;三是提高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四是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五是完善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體制機制。
(五)重要途徑: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球經濟結構將繼續面臨深度調整,我們面臨的外部環境將更加復雜嚴峻。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同時,我們要實現今年的經濟增速預期目標7%,光靠以改革為關鍵的對內動力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還要找到對外的突破口、切入點。這個突破口即“一帶一路”,幫助中國走出去,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尤其是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一個大的戰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在這個戰略布局下,通過以上五組動力,內外結合,將能夠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引領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