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懿軒 段丹彤 盛雪冬
摘要:中國籌建亞投行以超乎想象的魅力令全球矚目。本文重點介紹了亞投行的近況、成立的背景、對中國的重大意義、發展前景以及未來的挑戰。在現行的國際經濟和政治秩序下,亞投行所反映的是中國國際政治在今后相當長時間內面臨的一個根本性問題,即如何在和平崛起過程中恰當地使用和展現國家實力,從而使得維護本國利益與履行國際責任有效結合起來,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百年中國夢。
關鍵詞:亞投行;背景;展望
中圖分類號:F830.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6)02-0087-02
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問哈薩克斯坦和出席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先后提出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合稱“一帶一路”)的設想和倡議。2013年10月,2014年10月,中國、印度、新加坡等21個首批意向創始成員國在北京簽約,共同決定成立亞投行。截至2015年4月,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確定為57個,涵蓋了除美國、日本和加拿大之外的主要發達國家,遍及全球5大洲。目前中國正加快關于亞投行投資協定的國內立法機構審批程序,亞投行正按照2015年底宣布開張、明年正式投入運行的時間表在有序推進,目前各項工作進展順利。
一、亞投行從孕育走向啟動的背景分析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主要發達國家的經濟表現出了明顯的分化,全球經濟協調與治理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廣大新興市場國家未遭受危機直接沖擊,在全球經濟總量中的占比曾一度超過發達國家,在全球經濟增長方面做出極大的貢獻,也提升了它們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地位和話語權,但是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廣大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速下降,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問題與挑戰。在這個全球經濟格局復雜多變的時代,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的新興市場國家,就要承擔更多的國際義務,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對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所貢獻。
而長期以來,國際金融秩序基本上是從發達國家的利益出發,國際金融機構基本上是由西方發達國家所主導,而發展中國家即使是成員國,股權和投票權比例卻很低,投資的方向和重點很難體現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和愿望。中國作為第一貿易大國,也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在國際金融體系的地位與話語權和經濟實力相差甚遠。亞投行的出現可能會打破這樣的格局,賦予發展中國家更大的發言權。
一方面,對于亞洲很多國家來說,基礎設施的建設是很重要的,基礎設施的發展不僅降低了地區之間中間投入要素的生產成本,提高經濟系統中生產要素的生產率,提升社會資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一國社會的總產出;而且也使產品、服務的輸出便利化。由此可見,基礎設施投資能夠帶來極強的經濟增長,從而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另一方面,亞洲基礎設施的融資需求是非常大的,據統計,2010~2020年,亞洲地區基礎設施投資需求高達7300億美元,亞洲各國國內基礎設施建設共需8萬億美元。面對如此巨大的資金缺口,現有的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現有金融機構不能提供足夠支持。
亞洲國家基本上都是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它們在基礎設施方面都比較落后或相對滯后,迫切需要巨額投資??v觀當今全球經濟發展格局,區域一體化的程度越來越高,但是基礎設施發展的水平很低,而且缺乏互聯互通。亞洲地區基礎設施發展相對于經濟增長來說落后很多,而且無論在質還是量上都低于國際標準,嚴重制約了亞洲經濟的發展,即使把世界銀行集團、發達國家官方開發援助等因素都考慮在內,資金缺口仍然很大。
二、亞投行成立對我國的重大意義
亞投行的設立對我國最直接的意義就是能夠支持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在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入的過程中,雖然在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中外資以及民營資本有著不同程度地參與,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越來越大,但是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中依然起著主導作用,特別是城鎮化進程過程中,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所投資金都是由政府來承擔,可是要應對大規模的投資需求僅僅靠財政的資金是遠遠不夠的,造成了一些地方政府的大量債務積累。通過提供平臺將本地區高儲蓄率國家的存款直接導向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本地區內資本的有效配置。
目前中國鋼鐵、煤炭、水泥等產業的產能嚴重過剩,亞投行有助于拉動國內剩余的基礎設施建設材料出口,促進國內產能輸出,帶動產業升級。有助于解決我國經濟中產能過剩的問題,使得中國過剩的產能走出國門,帶來正的外部性。有助于加強與其他國家互聯互通,進而推動我國經濟持續穩定較快發展,促進私營經濟發展并改善就業,發揮比較優勢,拓展海外基建市場。有助于促進亞太自貿區建設,帶動中國能量走向海外。
截至2014年9月,中國外匯儲備排名世界第一。亞投行能夠使得中國有效利用其具備的高額資本存量優勢,把資本轉化為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這將成為中國解決外匯儲備回報率低的有效途徑之一。
對我國而言,亞投行的設立是“一帶一路”戰略的直接要求和進一步深入,可以形成貿易與投資的溢出效應,增加進出口,拉動國內經濟發展。“一帶一路”由中國作為始發點,跨越了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乃至歐洲的部分區域,東與亞太聯手,西與歐洲合作。覆蓋了約全球人口63%,經濟總量約占全球29%。“一帶一路”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提出的國際經濟戰略,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并將產生深遠的影響。亞投行和“一帶一路”將會進行戰略對接,打造出“一帶一路”區域的新的國際產業鏈。隨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貿易往來的增長,對金融服務需求日益擴大,亞投行能夠為沿線國家基礎設施有關項目提供投融資支持。
亞投行有助于擴大人民幣跨境結算和貨幣互換規模,促進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是亞投行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促使對亞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進行貸款和投資時使用人民幣,有助于增大人民幣跨境存款的規模,增加離岸人民幣的供應,加快培育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加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使人民幣成為亞洲區域的主要投資貨幣。這就促使亞投行完成人民幣地區化,最終走向國際化。
從過去到現在發達國家一直是全球規則的締造者和主導方。亞投行的建立在強化中國在亞太地區規則制定權中邁開了一步,在中國領銜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經濟體共同建立新的投融資格局,由此改變在發達國家主導下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制定的一系列的舊規則。有助于中國展現負責任的大國強國形象,進而創造一個新的國際政治經濟格局。
三、亞投行運作的前景展望
亞投行是一個包容的,開放的多邊開發機構,雖然說主要是支持亞洲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但它惠及的是全球經濟。在亞洲市場巨大利益的推動下,眾多國家都紛紛加入了亞投行,亞投行還處于建立初期階段,有很多方面不夠完善,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在規則制定和管理標準方面都會有很大的進步和提升。到那時來看,亞投行的地位也會變得更加穩固,而且基礎設施建設在很多國家都受到的一定程度的重視,這樣創新性的金融機構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以更成熟的姿態站在國際舞臺上,占據著不可替代的位置,在國際性金融機構的大家庭里,有合作也會有競爭,不論是亞投行與其他國際金融機構的合作還是競爭,都能夠促進國際性金融機構的改革與發展,也能夠使自身在全國經濟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亞投行還可以補充完善現行國際發展融資體系,促進國際金融秩序改革和亞洲經濟融合和一體化發展。從短期看,亞投行的啟動還有些蹣跚學步的樣子,而隨著發達國家的進入和高標準運行規則的制定,亞投行如何增值、建立什么樣的治理結構、秉承什么樣的理念,最終會正常運轉起來,吸引到世界的目光,在未來逐步做大做強。我們拭目以待!
四、亞投行未來的挑戰
亞投行的組建和運營經驗不足。在亞投行的創始成員國中,中小經濟體居多,而具有豐富經驗的發達國家很少。這些中小經濟體國家并沒有組建大型國際金融機構的豐富經驗,需要發達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選擇、評估、運營、后續評價等方面的指導和技術支持,所以由發展水平和經驗有限的中小經濟體主導的亞投行將很難與由發展水平和經驗豐富的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金融機構相抗衡。此外,亞洲發展中國家在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時,還要考慮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勞工利益、人權保障、環境保護等問題,為了妥善解決這些方面可能出現的問題,亞投行需要與國際性老牌金融機構深度協調與合作,從而吸取經驗和教訓。
創始成員國的投票權和股權份額分配備受關注。按照目前在投票權方面的計劃,亞洲區域內成員國占亞投行總投票權的75%,區域外約占25%。按照目前股權份額計劃,亞投行將設計15~20個董事會席位,而預留給亞洲國家之外的成員國可能僅有3席。這樣,在創始成員國之間和非亞洲成員國之間都會在董事會席位上有競爭。所以中國如何在多邊框架下既發揮大股東的影響力,又可避免“一票否決”的投票制度,淡化投票權在決策機制中的作用,通過溝通與協調以公開、民主、透明的方式決策重大事項,使亞投行成為謀求亞洲福祉的機構而不是實現自己利益的工具,這就需要中國拿出誠意并付出極大的努力。
亞投行存在潛在的投資風險。亞投行主要是投資于亞洲的基礎設施建設,追求一定的投資回報。但是基礎設施建設周期長、融資額度大、融資風險高、盈利困難,加之當前政治經濟風險突出,難以保證項目的投資回報。一旦出現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斷,項目借款方和貸款國政府無法清償債務或者亞投行無法實現滾動融資,亞投行就會面臨巨大的財務風險。而一旦發生政府更迭、地緣政治沖突、恐怖分子威脅等將導致項目工程無法繼續,亞投行就會面臨由非經濟因素導致的投資風險。因此為了控制風險、提高投資回報率,亞投行需要練就和展現足夠的技巧和智慧。
亞投行面臨著激烈的國際競爭。目前,發達國家和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歐洲復興開發銀行依舊有著較大的話語權,牢牢把握著國際金融市場。而亞投行在信用評級和規模上都遠遠不如這些傳統的國際金融機構,不能產生巨大的影響。然而,金融領域的激烈競爭始終存在。美國意識到亞洲崛起的未來趨勢,著力實施經貿“兩樣戰略”,在大西洋構建構建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協議),在太平洋構建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此外還發起APEC、重返亞洲等許多措施,目的是為了改變現行的國際經貿發展格局,試圖繼續在全球未來發展中發揮主導作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也在亞投行決定成立時隔幾個月后宣布將在今后的五年內提供約1100億美元資金成立亞洲基建基金,用來支持亞洲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其目的是為了保持在亞洲地區的主導地位,阻礙亞投行的推進過程。
總之,亞投行是中國發起的服務于亞洲地區的公共產品,它不僅有益于中國,更符合本地區乃至全球的經濟利益。未來亞投行的發展應該秉承更加高效的資金運作機制,有效的監督機制,注重環境保障和社會責任,實現可持續發展,為促進亞洲地區乃至世界包容性經濟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