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旭輝
【摘要】青年志愿者行為的社會價值主要體現為增強公民社會責任感,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普及志愿服務,直接提供公共服務;個體價值主要體現為彰顯自我價值,提高自我能力,擴大社交網絡,積累工作經驗。青年志愿者在實現個體價值的過程中創造社會價值;通過創造社會價值,青年志愿者的個體價值得以實現。
【關鍵詞】志愿者行為 社會價值 個體價值 同構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1985年12月17日,第十四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從1986年起,每年12月5日為“國際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志愿人員日”,即國際志愿人員日。1994年12月5日,我國成立“青年志愿者協會”,其性質為公益性社會團體,協會的成立標志著青年志愿者的行為朝著更規范化的道路發展。為鼓勵更多的人自愿無償參與到社會服務及社會經濟建設的過程中,自2000年開始,團中央將每年3月5日作為“中國青年志愿者服務日”,旨在通過倡導青年志愿服務活動,推動我國精神文明建設。
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成立以來,青年志愿者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各種以青年志愿者為主體的志愿者行動蓬勃開展,取得了較好的教育效果和良好的社會反響,服務遍及社區、學校、養老院、孤兒院等諸多領域。廣大青年志愿者以無私奉獻、樂于助人、吃苦耐勞的志愿精神,在志愿服務行為過程中,不僅開拓了視野,增加了見識,提高了各方面能力素質,實現了自我價值,也同時實現了為各種重要社會活動和社會生活環節提供服務,為廣大中青年以及社會各群體樹立了道德標桿,體現出極高的社會價值。青年志愿者的志愿服務行為過程,既是創造社會價值的過程,也是實現個體價值的過程,具有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同構的特點。
青年志愿者行為的社會價值體現
增強公民社會責任感。青年志愿者行為的落腳點是履行社會責任。社會責任是一個組織或者個體對社會應負的責任,這里的組織主要指的是企業。社會責任主要包括環境保護、社會道德以及公共利益的責任。人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的發展,社會的發展間接促進著人的發展,兩者是相輔相成的。由于部分企業對自我利益以及需求的無限擴張,忽視了環境保護、社會道德、公共利益等責任。因此,青年志愿者在志愿行動中,通過對社會應盡的責任踐行,引導更多的公民參與到對社會公共事務的關注中來,進而增強全社會、全民族的社會責任感。在具體志愿行動中,以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懷為例,青年志愿者作為社區義工參與活動等各種形式的志愿服務工作,從多個角度全面深入社會生活,在活動中收獲經驗的同時,既培養了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又引導了社會全體公民提高社會責任感。
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青年志愿者在志愿服務行為中堅持“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這一志愿精神在本質上是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①青年志愿者踐行志愿精神,從本質上來說,就是認同與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于青年志愿者的志愿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得到了社會成員的普遍認同,青年志愿者的魅力與風采已經得到了大多數公民的認可與接納,志愿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導著社會的精神追求。青年志愿服務行為的大力推廣,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轉為大眾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通過志愿精神的傳播,有利于實現其倡導的社會價值目標,進而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共同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
普及志愿服務理念。志愿服務的理念是“奉獻、友愛、互助、進步”,人類社會的文明既包括物質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礎,精神文明是物質文明的先導,沒有精神文明的物質文明是不長久的,也是沒有生命力的。
志愿服務行動是實現精神文明的重要方式,強調的是奉獻而不是索取,是友愛而不是敵對,是互助的同時實現自我價值的升華,是自我進步的同時引導著社會乃至世界的進步,最終達到全世界的和諧統一與友好發展。這種貢獻不僅僅是志愿者行為本身的效應,更能鼓勵引導更多大眾參與到社會志愿服務行動中來。青年志愿者行為,一方面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志愿服務行動的價值,另一方面通過志愿服務行動的展開,將志愿服務理念植入人心,能引導更多的其他社會成員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和志愿服務。因此,青年志愿者行為過程,對于普及志愿服務理念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直接提供公共服務。一切精神以及理念,最后都要落到行動中來,可以說行動是檢驗理念貫徹的神器。青年志愿者行為是將公民的志愿服務精神和志愿服務理念落實在行動上的具體化體現,他們通過直接參與社會服務,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產品,直接參與創造和實現社會價值,滿足社會運轉中某些類別、某些方面的公共服務需求。
志愿服務行為遍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常見的志愿服務活動諸如支教、環境保護以及社區工作等等。志愿服務行為的常態是社區服務,隨著我國城鎮化的發展,城市社區服務事業的需求量以及需求面急劇擴張,社區成為人口聚集的生活空間,隨之產生諸如城市人口老齡化,民政工作社會化等等問題。②社區志愿服務在構建和諧社會、加強公民道德建設以及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過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由于社區志愿服務具有很強的公眾性特征,相對于其他志愿服務活動,更多的體現在以孤寡老人、殘疾人、下崗職工低收入家庭等困難群眾為主要服務對象,對這部分弱勢群體的關愛,有助于化解社會矛盾和沖突。
與此同時,借助志愿服務的廣泛性,可以通過志愿服務組織有效調動公眾力量參與應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治安事件以及環境保護等事件。比如,在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截止2008年5月19日,報名注冊參加抗震救災的志愿者達到106萬人,其中有21萬人在為災區服務,為抗震救災提供了強有力的幫助。③
青年志愿者行為的個體價值體現
彰顯自我價值。青年志愿者行為過程中,參與志愿服務的青年對社會而言是很重要的事業貢獻力量,自我價值得到彰顯。每一個人都會希望讓自己生活的社區變得更加美好,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志愿者可以通過志愿服務行為實現對社區或者社會的改造、改良,使自己生活的環境或者社會更加美好,從而產生對自我行為的價值感。同時,青年志愿者在志愿服務行為過程中得到一種自我滿足,志愿服務的過程,志愿者因其付出,居于類似于施與者的主體地位,使他們產生自己很重要的心理感覺。志愿者行為過程的付出中,常常伴隨著感到自己受到尊重,發現自己是對于社會、對服務對象有價值的存在,從而形成一種自我認同和自信的心態。
自我價值的實現,使人們獲得自信,收獲滿足感,從而感到幸福、快樂,幫助志愿者處理內心的矛盾、無助感、社會認同的焦慮、感情的需要等問題。同時,有一些志愿服務行為過程,是志愿者本身所渴望經歷的一種體驗,在此過程中,實現其體驗某種類型生活的愿望和理想。
提高自我能力。青年志愿者常常需要與不同人在不同地點以不同技能或方式開展志愿服務,這個過程伴隨著自我學習和適應的過程。例如,一個在落后地區做志愿者的人,也使他得以了解當地的文化和民情;一個幫助照顧某種疾病類型的人員,在這個過程中也使其知道了關于疾病的應對和防范等各種知識。青年志愿者行為的過程,可以接觸到此前可能從未接觸的事物和人物,開闊其視野,增長其閱歷。
許多志愿服務行為過程伴隨著體力上和精神上的挑戰,經歷并克服這些挑戰,志愿者自身能力便能得到提高。青年志愿者行為過程,通過參加社會實踐,增加了社會閱歷經驗,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也讓志愿者獲取看事物的新角度,對于未來道路的規劃更加切合社會實際,提高了其實現自我價值和目標的能力。
擴大社交網絡。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務的過程,有助于志愿者建立廣泛的人際交往和聯系。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往往伴隨著融入一個團體,并實現與團體成員的融洽相處。在選擇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志趣相投、興趣相近的人自然會選擇同樣的服務項目和內容,這就為志愿者提供了與喜歡的類型的人或者有共同理想的人相處的機會。
對于任何渴望走出校門與他人交往的大學生而言,志愿服務過程是實現其擴大社交網絡的絕佳途徑之一。在志愿服務行為過程中,通過分享知識、情感、技能,共同關心同一目標,共同克服同一困難,培養團隊忠誠度,增強集體意識,維系良好的人際關系,有效鞏固社交圈的忠誠度、親密度,進而贏得他人認同,獲取滿足感。
積累工作經驗。青年志愿者行為過程可以使志愿者獲取相應的工作經驗,可以使其接觸所屬專業領域的具體社會實踐,提升職業能力,拓寬職業選擇的范圍。據有關機構對北京志愿者的抽樣調查表明:現階段從事志愿服務活動的人員中,大學生、研究生的比例最高,占38.8%;企業員工占20.5%;公務員占15.8%。④從年齡構成上來說,青年志愿者占絕對優勢,其中在校大學生居于主體地位。
青年志愿者行為過程,可以使參與志愿服務的大學生充分利用這個過程,獲取職業技能,積累工作經驗,獲取將來職業選擇的籌碼。志愿服務者也許不愿承認其參與志愿服務的目的是為了將來的工作需要,但是事實上志愿服務的過程所提供的學習機會、技能磨練甚至可能是職業培訓,是其積累工作經驗的絕佳機會。
青年志愿者行為的社會價值實現過程
引導社會公民素質的提升。青年志愿者行為過程所體現出的志愿服務精神,是道德感、無私的奉獻精神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志愿精神,無疑是一種寶貴的思想資源,是以人性、道德以及良知為邏輯起點的,基于對和諧、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注重社會道義,強調社會責任,推崇社會分配公平,其核心仍然是利他主義價值觀,其目的具有很強的社會價值導向功能。⑤這種志愿精神,在志愿者身上的體現,是要求青年志愿者從其志愿服務的過程中,應主動對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狀況予以關懷,深入人民群眾的生活。
青年志愿者行為一方面健全其自身人格,另一當面通過青年志愿者行動,引導更多的人關注社會公共服務,并積極投身社會公益,形成了相互促進良性循環模式。一旦志愿服務精神得到大多數社會成員的普遍認同與尊重,那么這種志愿精神就成為了一種精神時尚。
通過開展青年志愿活動,潛移默化影響著大眾的道德感、奉獻精神,并引起青年對社會公共事務的關注,提升其社會責任感,進而帶動更多的人以主人翁的精神參與到社會公共服務中來。
通過開展青年志愿者行動,提升青年志愿者行為的實效,讓更多的公民參與到青年志愿者行動中來,通過媒體的宣傳以及塑造典型個案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全社會的精神追求,使社會公民的道德境界、奉獻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得到提升。
促進志愿服務理念的推廣。20世紀80年代末,志愿行動在我國正式出現。從源頭上來說,志愿行動最初產生在社區層面。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轉型的深入,有學者認為我國現已進入一個“社區制時代”,在社區的建設過程中,社區志愿行動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由于社區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單元,社區成了志愿組織開展志愿行動、提供社會服務的主要平臺。青年志愿者利用這一平臺,致力于開展各種就業培訓、法律知識的普及、扶助貧困家庭、提供生活資訊、進行醫療保健、維系鄰里關系以及提供娛樂設施等。
通過以上社區志愿行動,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際交往的和諧,增進了社區居民的融洽相處。在這些頻繁的交流中,居民之間的依賴信賴程度加深,彼此消除了對立與隔閡,減少了社會排斥,通過社區志愿行動這根紐帶,增強了社區居民的認同感與歸屬感。與此同時,青年志愿者通過社區志愿服務行為這個平臺,給社區居民的不同群體發出不同的聲音提供了保障,如婦女可以借助志愿者服務的平臺,維護自身的權益等。由于社區聚居人口的數量眾多,志愿行動與居民的生活貼近,因此,社區志愿行動的精神更容易深得人心,逐步培養居民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使其主動自覺地加入志愿者行列,對社區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對社會行為的示范效應。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青年志愿者行為中,通過樹立志愿服務活動中的典范,可以傳播志愿服務的精神,引導更多的公民參與志愿服務活動。青年志愿者通過志愿服務,比如環境保護的宣傳,公共衛生的參與,又或者是道路交通安全行為的參與,無疑都推動著人與人的和諧相處。例如,2003年考取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專業的徐本禹,到貴州畢節大方支教,后獲“感動中國·2004年度人物”,感召了許多青年加入支教隊伍。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舉辦中,志愿服務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志愿者用他們的服務,既展示了自身的形象,也塑造著中國的形象,用實際行動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為奧運服務,為中國形象添彩的激情。這樣的實例不勝枚舉,青年志愿者行為過程,使人們更多的人了解志愿服務行為的意義,也促使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行動中來。
對社會文化的塑造。哈貝馬斯認為,當代公民社會已經從最初形成時期的“國家—公民社會”兩分法,轉變為“公民社會—經濟—國家”的三分法。公民社會強調公民精神,而公民精神必然要求公民能夠積極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美國學者邁克爾·沃爾澤指出,對公共事務的關注和對公共事業的投入是公民美德的關鍵標志。換言之,公民對社會公共事務的參與還體現了公益事業的參與度,經過時間的積累,這種參與在一定程度上會逐步形成一種志愿文化。文化是行動力量的源泉,一旦志愿文化有了規模效應,無形中也就營造了大眾型參與文化的形態。
青年志愿者行為個體價值的實現過程
滿足個體需求。按照中國社會科學院沈杰研究員的觀點,今天中國社會成員在群體維度上所呈現出的需要層次是:生存的需要→發展的需要→溝通的需要→表達的需要。生存的需要是最基本層次的需要,發展的需要則是較高層次的需要,而參與的需要則表現為社會性更強的需要。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物質需求已經得到基本的滿足。在此基礎上,社會群體渴望逐步參與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進而實現其社會價值。青年志愿者行為,是其實現自我參與權利的體現,是實現社會參與需求的一種重要途徑和方式。
提升自我修行。志愿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奉獻、友愛、互助、進步”?!胺瞰I”要求志愿行動應當是無償的,志愿者在志愿行動中是全身心的百分百付出,把志愿行動當成事業來熱愛。在志愿行動的奉獻精神中,獲得自我價值的升華,身心的愉悅。
“友愛”是志愿精神大愛的體現,志愿活動不分國籍、不分民族、甚至不分性別和年齡,在志愿行動中,志愿者們應當是一個集合體,共同為踐行志愿精神而擰成一根繩,為共同的目標而奮斗。
“互助”是志愿精神的內在要求,在志愿行動的過程中,志愿者在幫助服務對象的同時,其從中獲得自我價值的升華,同樣是在自我成長自我修行。在社會化程度逐步增加的今天,社會成員已經成為一個利益關聯體,志愿行動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在幫助自己,可謂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進步”既是志愿者在志愿行動中的成長,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源泉。志愿者通過社區服務、環境保護,通過宣傳綠色文明,推行綠色低碳出行,引導社會民眾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逐步調動社會各界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和熱情,實現著自我進步與社會進步的統一。
強化責任感。人作為社會動物,社會環境作為全體社會成員共同生活的場所,這個場所的改善事關全體人員的利益,社會公民對于社會環境的進步、改觀,天然具有一種責任感。譬如自己每天行走的一條道路,如果道路破爛泥濘,我們自然便會產生將這條路修好一點的愿望,在個體不能實現的情況下,便寄希望于政府部門的作為。同時,作為社會的成員個體,理應對社會環境的改善擔負著一定的責任,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便是這個道理。
隨著政府職能改革的推進,政府逐步從提供經濟性的公共服務到社會性的公共服務過渡,并逐步以提供公共服務為主導。在公共服務作為政府服務的形態中,政府實現社會的良好治理,常常需要社會團體及社會成員的廣泛參與,而青年志愿者及其志愿服務行為,正是志愿者參與社會改進和治理的一種重要的方式和途徑。
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務行為的過程,因其樂于助人、無私奉獻投入到社會服務的過程中,必將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作出重要的貢獻,是志愿者個體社會責任感的一種高層次的體現,同時通過這個過程,志愿者作為社會成員,亦得以實現其對于所生活的社會的應盡之責任。
塑造價值觀。青年志愿者在志愿服務的過程中,踐行志愿精神的同時,也在塑造著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所謂人生觀,就是人們對人生的根本態度和看法,包括對人生價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義的基本看法和態度。人生觀主要回答人為什么活著,人生的意義、價值、目的、理想、信念、追求等問題。
青年志愿者在志愿活動中,對服務對象提供了無償的幫助,樂于助人,熱情奉獻,在奉獻的過程中,青年志愿者們也感受到自己身心的愉悅,進而積極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健全自己的人格,樂觀、勇敢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挫折,對生活的態度也更積極,升華其人格的同時,也深刻領悟了生命的意義。最為重要的是形成了自己對社會甚至對世界的認知與看法,有一些是在學校或者工作單位里接觸不到的內容。在志愿服務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親自經歷,了解到社會生活的現實,也接觸到不一樣的社會百態,形成自己對世界的看法與認知,對周圍事物的是非善惡的評價。
青年志愿者行為的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同構
從上述對于青年志愿者行為實現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的分析,可以看出青年志愿者行為具有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一體同構而又相互增益的特點。
青年志愿者行為通過實現個體價值促進社會價值的實現。青年志愿者在踐行者個體價值的同時,這個行為過程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或者具有促進社會價值實現的作用。青年志愿者在其志愿服務行為中,首先是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升華,在堅持自我理想,秉承“我奉獻我快樂,我付出我快樂”的精神,實現了自我價值,也為不同群體提供和滿足了相應的需求。青年志愿者通過志愿服務行為,走出學校走出課堂,去探索發現了解不一樣的世界,不僅增加了自己的閱歷,也豐富了自己的經驗,是一次自我提高與修行,通過自我價值的實現,引導更多的社會成員加入志愿行動,進而關注社會公益,參與社會公共事務,致力于環境保護、增加社會責任感等行動,引導著其他社會成員的價值取向,培育和引領健康和諧的精神時尚。
青年志愿者行為通過實現社會價值保障其個體價值。志愿服務是現代社會的產物,其在配置社會資源的方式上具有特殊性,青年志愿者行為強調以“志愿”和“無償”的方式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青年志愿者行為的個體對志愿精神的踐行本身具有社會價值,有助于形成和諧、文明、公平、互助的良好社會環境,能夠為青年志愿者個體價值的實現保駕護航,才能為青年志愿者的個體價值實現提供力量的源泉。
總之,青年志愿者行為的社會價值與個體價值相輔相成、一體同構,青年志愿者行為在實現個體價值的過程中創造了社會價值,在創造社會價值的同時,志愿者的個體價值得以實現。
(作者單位:石家莊學院政法學院;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課題“大學生對網絡公共事件的態度及引導策略—以河北省高校為例”,項目編號:1412090)
【注釋】
①⑤共青團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主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青年志愿者行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1頁,第112頁。
②③④穆青:《志愿服務理論與實踐研究》,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73頁,第3頁,第164頁。
責編 /王坤娜 韓露(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