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曉潔
【摘要】法國國民教育制度確立于19世紀初期,這也正是西歐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時期。文章從推動法國國民教育制度形成的直接因素切入,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三大維度找到該制度確立的直接原因,旨在發掘主體權利如何從政治領域影響到經濟、文化領域,成為法國國民教育制度確立的根源。
【關鍵詞】法國 國民教育 主體權利
【中圖分類號】G512 【文獻標識碼】A
法國國民教育制度確立于19世紀初期,這也正是西歐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時期,眾多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在不同領域都留下了豐富的教育思想,成為以后各種教育理念的源頭。認真梳理這些珍貴資料,并加以批判式的繼承,以期為我國的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鑒。
相關研究
為清楚界定“國民教育”概念,下面通過對比概念之間的差異來進行歸納:
其一,民眾教育也就是大眾教育,以提高民眾的社會福利,維護國家的政治利益為目標,發端時間為宗教改革和文藝復興運動時期,使用母語在人民大眾中開展初等教育,這一概念的重點在于強調教育目的。
其二,普及教育指國家對學齡兒童普遍實施一定程度的基礎教育,這一過程不區分兒童的種族、膚色、宗教信仰、性別和能力,這一概念的重點在于強調教育的手段。
其三,國民教育實質就是一種民眾教育,同時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和政治色彩,這一概念的重點在于強調教育的對象,即民族國家中的全體人民,體現了“受教育權”的政治意義。
其四,國家教育則包含“教育控制權”的政治意義,是相對于非國家機構掌握教育權而言,這一概念的重點在于強調國家的教育權力意志。由此可以進行如下歸納:國民教育就是在國家權利機構的統一管理下,通過普及教育的形式實施的民眾教育②。
國外關于國民教育理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教育史領域,主要代表人物有庫柏萊、蕾絲納、布魯巴赫、鮑溫、格林等人。庫柏萊在《教育史》(1920)一書中把教育看成是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文明史的角度來考察教育在文明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
書中有兩個重要觀點:一是民眾教育的開端時間,濫觴于宗教改革以及文藝復興,一改教會高于《圣經》的局面,把《圣經》的地位抬高到教會之上,由此大眾接受初等教育就有據可循了①,進而使得初等學校開始以母語進行教學;二是19世紀上半葉,國家控制教育的觀念興盛起來,在世界各地開展了國家控制和建立學校的運動。
蕾柏絲在《1789年以來的民族主義和教育》(1923)一書中從政治的角度,歸納了推動教育發展的三個要素:民族主義、民主和工業革命。布魯巴赫在《教育問題史》(1966)一書中對“民族主義與教育”進行了論述,以“民族主義”來分析國民教育制度的確立和發展成為趨勢。鮑溫在《西方教育史》第三卷(1981)從思想意識角度分析了歐美國家國民教育產生的根源。
國內有關國民教育方面的文獻不甚豐富,具有代表性的有:朱旭東的《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前期歐美國民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歷史研究》,主要探究了教育家孟德斯鳩、夏爾維修、盧梭、拉夏洛泰等人的代表作和理論,把人、民族、國家三要素作為研究基礎,勾勒出教育同人、民族、國家之間的聯系②,揭示了國民教育對國家的生死存亡、繁榮和發展所具有的重大意義。第一章便以大篇幅論述了法國國民教育理論,并將其稱為“國民教育的思想庫”。
法國國民教育體系的確立推動了法國民族國家的形成,使法國走上教育現代化的道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同時,西方各國的思想家受此啟發和影響,借鑒形成了符合本國國情的國民教育理論。
瑞士裴斯塔洛齊的自然教育理論受益于盧梭的思想,英國歐文的性格形成理論繼承了孟德斯鳩和愛爾維修的理論,華盛頓建立“國立大學”的嘗試是對狄德羅的追隨。因此,法國國民教育思想推動了西方國民教育制度的確立和發展,是西方國民教育思想的源頭,具有研究價值。
法國的國民教育
社會轉型不僅發生在經濟領域,也發生在非經濟領域如教育、政治等方面?,F代化過程是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化,教育普及化是其中的一項重要特征。18世紀初,法國學校大都受到天主教會的控制。在初等教育方面,基督教學校兄弟會在向貧窮和不幸的孩子提供慈善教育,一些修女會向女孩提供初等教育。耶穌會和奧拉托利會修道士控制著中等教育。18世紀中期,百科全書編纂者開始動搖政府對教育體系的絕對控制。他們信奉新的人道主義民主思想,并堅持認為教育應該是全面的、免費的、強制的、非宗教的。這種思想此后成為法國大革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隨著革命者開創的更加民主的社會,教育逐漸被認為是實現和維持新社會的一種工具。1789年,由三級議會起草的諸多建議要求減少公共教育的古典課程,強調現代的和實踐的課程。在國民會議期間,米拉波和塔列朗為世俗教育起草了計劃,目的在于培養愛國人才而非宗教人才。孔多塞為世俗學校制訂了一個完整的國家體系,規定為所有的孩子提供免費的、強制的、普及的平等教育機會。
法蘭西共和國建立之后,國家議會進行了許多努力,建立了一個國家管理的教育體系,并通過沒收財產和取締教學團體來摧毀教會學校。1794年的《拉卡納爾法》規定,每所初等學校應容納一千人,以法語來講授讀、寫、算和自然地理知識。通過講授愛國歌曲、愛國故事,講解《人權宣言》來灌輸共和思想。1795年的法律規定,數以千計的社區都應該建立教授讀寫算的初等和中等學校,對12~18歲的孩子講授古典科目和現代科目。
法國國民教育制度確立的直接因素
政治層面:法國大革命。18世紀初,法國是歐洲強國,但在路易十六統治期間逐漸失去了在歐洲的統治地位。經濟危機是由來已久的不滿情緒的催化劑,并且是引發大革命的重要的直接因素。在18世紀80年代,農業已經顯露出危機的跡象,小麥價格不振,另一方面,葡萄生產過剩帶來的嚴重危機造成行情急劇下跌,與此同時,1786年的英法商約使法國工業受到競爭的威脅。1788年,農業出現災難性歉收,多年的價格停滯之后突然爆發了饑荒,城市和農村都出現了騷動。1789年4月,巴黎的圣安托萬區爆發了一場反對工場主的騷亂。從這一刻起,社會戰爭進一步放大了政治危機,而政治危機最關鍵的因素是赤字。
國內若干小派別使國家分裂;殖民地經濟災難爆發導致政府開支增加、賦稅加重、國內社會不平等現象持續,最終導致了大革命的爆發。路易十六被迫召開了三級會議,第三等級宣布成立國民議會,廢除封建特權,起草了《1791年憲法》。憲法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廢除長子繼承制,解放農奴,沒收教會的土地,并通過人民選舉將神職人員轉變為國家官員,禁止教堂的宗教教育。法國大革命結束了君主專制統治,傳播了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1789年通過的《人權與公民權宣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強調了自由,表達了“人們生來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的理念。人權,特別是財產權,除經正當法律程序外,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國大革命引發了民主思潮,盡管受到國王、復辟分子、反動派的阻撓,但是自由、平等、博愛的力量仍非常強大。
經濟層面:工業革命。工業革命開始于18世紀60年代,發源于英格蘭中部地區,其影響直接波及到法國,使法國深受影響,并長期保持了在歐洲的地位。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為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土壤。工業革命對科學技術的進步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這就要求勞動者提高素質,教育是滿足這一條件的最直接有力的手段。德塞利尼曾說過:“機械的改進只有依靠有學識的工人才有切實的可能性?!惫I革命的發展使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從事家庭手工業以及小農場主的數量銳減,隨之而來的貧民人數激增,出現了一系列社會、經濟、政治問題,教育被認為是有效醫治社會問題的良藥。安托萬·普羅斯特的著作《法國教育史(1880-1967)》引起了人們對學校體制與經濟、社會事實之間的關系問題的密切關注。工業化以科學為先導,使人們切實感受著文化科學的魅力,在社會上涌現出一股崇尚知識的熱潮。
思想層面:啟蒙運動。基督教會和封建貴族在歐洲統治了上千年,工商業也未充分發展,17世紀時法國處在路易十四統治之下,當時正是封建貴族和教會高級僧侶聯合專制統治的鼎盛時期。文化和教育被天主教的耶穌會僧侶所控制,一般民眾則處于愚昧狀態。啟蒙運動在這一背景下產生并持續了近一個世紀,以法國為中心,以法語為共享語言,法國成為西歐各國啟蒙運動的典范,為法國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準備。當時進步的思想家、教育家宣揚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對愚昧主義,提倡普及文化教育,其中以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等人為先鋒。
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第四章論述了教育問題,把教育置于與政體的關聯當中,主要論述教育與政治的關系。他認為共和政體、君主政體以及專制政體的原則各有不同,分別側重品德、榮譽和恐怖,與之相應的教育也應有不同的目標。他抨擊專制政體教育,贊揚君主政體教育,向往共和政體教育。在近代思想家中,孟德斯鳩第一次明確指出了教育與國家的關系,認為教育是國家不可忽視的重大事業。
盧梭比孟德斯鳩更激進,根據他的“社會契約”,所有公民的意愿才是國家至高無上的權利。天賦權利不僅限于生命的權利、自由的權利和擁有財產的權利,而且還包括所有人對幸福和福利的追求。由于政府的目標是提高大眾福利,因此政府必須代表所有公民的意愿,而不僅僅是代表財產所有人的意愿。
法國國民教育制度確立的深層因素
經濟層面:勞動生產率。西歐的鄉村早在原始積累前就已經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能夠產生出資本積累的絕不是個體農民的普遍貧困,而是個體農民的相對富足。個體農民在生產、消費、剩余領域的積累狀況,也就是生產者的勞動生產率構成了中世紀農業社會發展的經濟基礎。西歐資本主義正是基于原始積累的成功,而這一成功的標志則是農業勞動生產率與儲蓄率成正比③。
政治層面:法律保障。社會財產積累依賴于法律保障機制,保障機制分狹義和廣義兩個層面:前者指個人財富及社會財富積累的結構性保障,后者指建立在個人權利基礎上的法律政治制度的逐步發展和完善。④這一機制至關重要,其中蘊含著西歐社會最深層、最具典型的特質。
中世紀晚期和近代早期西歐勞動生產率增長,與法律政治制度之間存在著深刻的內在聯系。西歐中世紀的法律是在習慣法的基礎上改造的,其特點在于不是自上而下的規定,而是自下而上的傳播。農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法律的保護,需要繳納的地租和賦役量都有著嚴格的規定,農奴雖然仍舊受到剝削和壓迫,但他們已經在法律的范圍獲得一定的權利。正因為如此,即便農奴制度對農奴來說相對殘酷,但農奴逐漸有了個人財產的積累,這一做法從根本上削弱了中世紀制度的統治基礎。
個人權利保障了個體財產和社會財富的積累和增長。個體權利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法律政治制度,與主體權利(subjective right)觀念的關系極其密切。主體權利概念從12世紀起逐漸成型,融合了日耳曼先人的馬爾克制度、羅馬法和基督教思想,初步形成了近代的西方文明。
思想層面:人文主義。文藝復興開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等一系列偉大思想解放運動之先河。人文主義狹義上是對希臘羅馬思想文化的崇尚,強調人的現實生活意義,廣義指與神學相對的人文學術。人道主義以及個人主義是人文主義思想體系的核心。人文主義認為人生而平等,應按能力和知識分貴賤,人天生具有追求個人現世幸福的欲望,現世幸福包括現世的利益和榮譽,追求智慧、知識和個人能力的多方面發展,是人的本性之一。于是中世紀晚期的西歐出現了一股“教育熱”。人文主義教育一改中世紀時期宗教控制教育的局面,開啟了國家控制教育的先河。人文主義教育已經涵蓋了新時期教育的元素,如充分尊重個人自由,反對禁欲主義,以人的天性為出發點從而進行教育,相信人的價值和力量,開啟了近代教育。
繼文藝復興之后產生了兩大運動:人文主義和宗教改革,而人文主義又是宗教改革的先導?;浇绦陆痰膫鞑?,鼓勵人們直接閱讀《圣經》,主張個人與上帝直接對話,促進了文化的普及。胡格諾教派用法語傳教,更便于本國人接受,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形成。夏爾維修肯定人人的智力平等,每個人都有潛在的可完善性,平庸之輩和和取得最高文化成就者之間的差別歸因于教育。
主體權利。主體權利實質是一種身份權利或等級權利,它有兩層含義,一是中世紀的個人權利,二是某個等級或團體的集體權利,是個體與社會共同發展,物質與精神雙向互動的結果。主體權利的觀念浸透了西歐社會的每一寸肌膚。它為社會底層做出抵抗提供了可能,使其在農奴制最殘酷的社會中,也能實現一定程度的反抗,所以西方社會幾乎沒有出現像東方一樣的專制政體。
現代權利脫胎于原始權利的母體,是原始權利不斷轉化、發展的結果。我們耳熟能詳的“人性解放”、“個性自由”、“人權宣言”等概念,都充分體現著主體權利的思想;在歷史發展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件: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資產階級革命、啟蒙運動、工業革命等,更是在主體權利的意識推動下走向成功的。如果沒有主體權利的理念,這些觀點的提出、里程碑事件的發生,可能就變得不確定了。只有出現真正獨立、自由的個體,才會產生民族國家,產生國民教育的思想。
(作者為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河北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本文系2015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項目“翻轉課堂在高校法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HB15JY083)
【注釋】
①②朱旭東:“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前期歐美國民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歷史研究”,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995年。
③④侯建新:“西歐與中國社會轉型比較初論”,《史學理論研究》,2001年第10期。
責編 /張蕾 豐家衛(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