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成良
【摘要】目前,各國都已經把商業秘密的保護納入法制化軌道。在國外,商業秘密的法律保護早已經進入法律議題,并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保護體系。我國在建設商業秘密法律保護體系時,可以借鑒國外的立法經驗,彌補當前商業秘密法律保護上的不足,從而在法律上預防和制裁商業秘密侵權行為,保障我國市場經濟的健康運行。
【關鍵詞】商業秘密 國外經驗 法律 完善對策
【中圖分類號】D912.29 【文獻標識碼】A
商業秘密在交換貿易中產生,并成為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的關鍵。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商業秘密侵權案件也不斷發生,這不僅破壞了市場運行規則,也是對知識產權的侵犯,因此各國都試圖從法律角度探索商業秘密的保護途徑。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運行已經有三十多年,但是,我國在商業秘密保護體系上不健全,迫切需要從更全面的角度思考這一問題。
商業秘密的定義及法律保護的必要性
盡管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對商業秘密的保護,但具體在商業秘密的定義上,學界并沒有達成統一。不過商業秘密保護已經趨于國際化,受此影響,有關商業秘密的法律內涵也逐漸具有相似性。
美國的《統一商業秘密法》認為配方、方法、技術、模型、計劃、程序、設計等信息都屬于商業秘密,并認為商業秘密大都具備以下兩個特征:一是相關方面通過各種方式維持其秘密性;二是它不易由他人獲取,更不為公眾所知,而一旦泄露或被他人獲取,便有可能讓他人謀得一定經濟利益。世貿組織在《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中認為,那些不對外公開、需要保密的、能夠給經營者帶來利益的信息是商業秘密。
我國在《反不正當競爭法》中也對商業秘密進行了一定的釋義,其內容與Trips協議內容有相同之處,也認為商業秘密具有不公開性,能夠為擁有者帶來利益,主要包括經營信息和技術信息兩種,而且還規定這些信息應具有實用性,權利人采取了一定的保密措施。從各種有關商業秘密的定義來看,主要有三個構成要素:一是秘密性,即不為公眾所知;二是價值性,即持有該秘密的權利人將比不知道該商業秘密的競爭者更具市場競爭力;三是受控性,是指商業秘密是被權利人采取一定保密措施的。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商業秘密概念的外延不斷擴大,除了原本的經營秘密、技術秘密外,還有管理秘密、商務秘密、貨源秘密、銷售秘密等。
商業秘密的特征之一便是能夠給信息擁有者帶來價值,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很多市場主體便是憑借獨有的商業秘密而獲得市場競爭力。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經濟活動中的國界概念已經越來越模糊,這也導致商業秘密侵犯的范圍也愈來愈大,已經不局限于一國之內。一方面,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國內企業迫切需要國家提供商業秘密保護法律,以維護自身的權利,保障自己在市場競爭中的核心競爭力不被侵犯;另一方面,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全球化發展,要想吸引外資企業進駐中國,我國也需要從法律層面為其提供商業秘密保護,推動國內商業環境與國際接軌。
從法律體系構建角度來看,商業秘密法律是整個法制體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國目前有關商業秘密的法律規定較為零散,并無統一性,這也成為我國法律體系的一個不足之處,因此加強商業秘密的法律保護,是完善我國法治建設的一個重要環節。侵犯其他市場主體的商業秘密違反了市場運行中誠實守信和公平正義的原則,危害市場健康秩序,因此需要建設商業秘密法律保護,這對我國經濟制度建設也具有現實的積極意義。
國外商業秘密法律保護觀察
國外有關對商業秘密的關注始于近代工業革命之后。英國是最早對商業秘密進行立法的國家,之后美國在商業秘密保護方面繼受了英國的法律。
美國在商業秘密保護方面是英美法系的代表,可以說它建立了目前世界上最為完善的商業秘密保護制度。在20世紀30年代末,美國制定了《侵權行為法第一次重述》,內容涉及到了商業秘密;40年之后,美國正式制定了《統一商業秘密法》,這部法律對商業秘密的概念進行了界定,相比以前的商業秘密論述,《統一商業秘密法》擴大了保護的覆蓋面;到1995年,美國在制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三次重述》時,將商業秘密保護也納入其中,并對商業秘密的概念、保護原則、侵權類型、法律救濟方式等都做了詳細的闡述,為商業秘密保護實踐提供了依據;1996年,《反經濟間諜法》在美國國會上獲得通過,這部法律提升了商業秘密保護法在整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規定侵犯商業秘密將承擔刑事責任。此時,美國的商業秘密法律保護體系初見雛形,主要由《統一商業秘密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三次重述》和《反經濟間諜法》組成。之后,英美法系國家受美國影響,也紛紛制定商業秘密保護法律體系,如英國出臺了《保護秘密權利法草案》,與美國相鄰的加拿大也仿照美國法律推出了《統一商業秘密法草案》。
與英美法系不同,大陸法系國家中有關商業秘密的保護大都被寫入不正當競爭法中,比較有代表性的為德國和日本。1909年,德國在《反不正當競爭法》中規定商業秘密受侵害的權利人可以獲得司法救濟,而侵權人需要承擔行政責任,但在該法律中,只有雇員侵犯商業秘密時會受到刑事處罰,對離職人員、第三人侵犯商業秘密的情況則沒有進行闡述。在之后的法律修訂中,德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經歷了十幾次修改,不斷補充和完善了商業秘密保護方面的規定,逐步形成了完善的商業秘密保護法律體系。日本是在20世紀中期開始關注商業秘密法律保護問題,該國在1990年和1993年兩次修訂了《不正當競爭防止法》,將商業秘密保護的相關內容加入到反不正當競爭之中,包括商業秘密概念的認定、商業秘密侵犯行為種類、侵犯商業秘密的救濟策略等。該法明確了6種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并對受侵害權利人提供了多種救濟措施,例如被侵害方可以要求物質賠償、要求侵害方恢復信用,還有要求侵害方禁止使用權利等。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發展,商業秘密保護不僅局限在一國之內,為了進一步規范國際貿易,國際組織制定了諸多保護商業秘密的公約和制度。如在20世紀60年代,國際商會組織就推出了《保護技術秘密標準條款》,它將商業秘密看作是工業產權的一種,并認為其需要保護;在隨后聯合國相關部門制定的《發展中國家發明示范法》中也將技術作為一種商業秘密。1967年7月正式成立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其成立3年后宣布《建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正式生效,該公約中有關知識產權的概念中便包含商業秘密。在諸多國際組織有關商業秘密保護的規定中,影響最大的應是世界貿易組織于1994年簽署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它在諸多國際公約、協議中覆蓋范圍廣且較有權威性,它把商業秘密保護看作是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一部分,并就商業秘密的法律屬性進行了明確規定,明晰了它的構成要件、對權利人的權利進行了規定,列舉了商業秘密侵犯的方式等。該協議關于商業秘密保護的規定十分詳細且具有可操作性,對后來有關商業秘密保護的國際公約的制定有較大影響,如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出臺的《反不正當競爭示范法》和一些其他協議中,對商業秘密保護的相關論述在內容上大都與Trips協議中的相關內容有相似性。
我國商業秘密法律保護的建設現狀
我國的商業秘密法律保護建設取得的成就。盡管我國并沒用專門的商業秘密保護法,但我國在經濟發展與法律建設過程中也開始逐步意識到商業秘密在市場競爭中的重要性,并對其做出一些法律方面的保護規定,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對商業秘密的概念進行了定義,明確了商業秘密侵犯的手段,并規定了侵犯商業秘密所應負的責任。這也是我國目前在保護商業秘密上最為主要的一部法律。二是《勞動法》、《合同法》等民商法中有涉及商業秘密保護,如《勞動法》中即規定勞動者有責任保守工作單位的商業秘密;《合同法》則要求合同當事雙方都必須保守商業秘密,任何一方泄露都要承擔賠償責任。三是《刑法》中對商業秘密保護的規定,我國在1997年修訂的《刑法》中提出了侵犯商業秘密罪,它對商業秘密的概念、構成要件、相應的懲治做了一定闡述。這次修訂將商業秘密保護納入刑法,使得商業秘密侵犯需要負刑事責任,這無疑是提升商業秘密保護力度的表現。四是在行政性法律規章中更多提及商業秘密保護,如我國1995年曾制定《關于禁止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若干規定》,我國的《律師法》中也規定律師在執業過程中應保守當事人的商業秘密。此外,隨著我國加入WTO之后,我國還需要遵循Trips協議中有關保護商業秘密的規定,它對我國的商業秘密保護也具有法律上的約束作用。
我國商業秘密法律保護上存在的不足。首先,關于商業秘密保護的法律規定過于分散。從商業秘密保護立法上來看,除了國家層面制定的法律外,還存在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而不同的法律在內容上的側重點有所不同,法律的不統一導致商業秘密侵權會因主體身份、客觀方式等因素而使用不同的法律,如侵權行為人是公司董事,那么將適用公司法相關規定,如若侵權者是市場經濟中的經營者,則適用反不當競爭法,這實際上給侵權者可以尋找法律漏洞、避免受到嚴重處罰的空間。
其次,商業秘密構成認定過于繁瑣。一般來說,國際上將秘密性、價值性、可控性作為商業秘密的認定要件,但在我國的法律中,除了這三項認定要件外,還要求商業秘密必須具有實用性。盡管有些部門將實用性看作是價值性,但這僅是部門的規章,并不具備法律效力。因此從法律上來看,我國的商業秘密認定范圍將大大小于國際標準。而且這一標準并不符合當今的市場經濟發展現狀,無論是對國內市場經濟主體還是在國際社會中競爭的市場主體,這一規定都削弱了我國法律對商業秘密的保護力度。
再次,有關商業秘密保護的法律缺乏實踐的可能性。在現代企業競爭中,商業秘密既是知識產權,也是一種特殊的無形財產。法律對它的保護應該具備較強的可操作性,這樣執法、司法部門才能夠對市場競爭者侵犯商業秘密的具體行為做出有力度懲處,提高其違法成本,維護商業秘密權利人的權益。西方的發達國家大多數都針對商業秘密保護制定了單行法,內容全面且具備可操作性。但我國的商業秘密保護法律不僅內容占比極少,而且對很多商業秘密侵權行為并沒有進行詳細規定,這導致執法司法部門無法根據法律來判定當事者是否侵犯了權利人的商業秘密。
最后,我國在商業秘密訴訟程序上還存在一些漏洞。我國目前僅能夠在《民事訴訟法》中找到有關商業秘密訴訟的規定,它規定有關商業秘密的訴訟可經申請不公開審理。但在訴訟的其他環節,卻沒有相關規定,因此,我國的商業秘密訴訟程序并沒有實際的可操作性法律規定。在目前的商業秘密侵權訴訟過程中,可能出現商業秘密因訴訟程序而泄露的問題,盡管法律規定可申請不公開審理,但法庭的審判員、書記員乃至鑒定機構的鑒定人員都將接觸到商業秘密,這增加了商業秘密進一步大范圍泄露的可能,基于這種考慮,很多權利人選擇放棄訴訟。除了原告外,被告所掌握的商業秘密也可能因為現有的訴訟程序而泄露,因為被告需要自證清白,這便需要進行質證,這可能就需要被告展示自己所掌握的商業秘密,如若原告屬于惡意行使訴訟權利,那么原告會通過這一合法程序掌握被告的商業秘密。
完善我國商業秘密法律保護的建議
首先,可以針對商業秘密保護制定專門法。在當前的商業發展模式中,企業的經營信息與技術信息給企業所帶來的價值越來越大,因此保護商業秘密已經是企業經營活動的重要內容。所以,要適應新的社會經濟發展形勢,我國應該出臺一部商業秘密保護的專門法,明確商業秘密保護的法律地位,這同時也能夠解決目前我國商業秘密保護法律規定不統一甚至是矛盾的問題。在專門法的內容方面,應囊括有關商業秘密概念、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權利救濟等較為詳細和全面的內容,使之具備可操作性,讓維護商業秘密的行為擁有法律上的依據。
其次,應在法律制定中明確商業秘密的屬性。目前國際上一般對于商業秘密法律屬性進行了兩種劃分,一種將之看作是單獨的財產權利,另一種是將其納入知識產權范圍。從我國商業秘密保護的立法來看,若將其屬性劃分為財權權利,那么目前我國有關商業秘密的法律保護框架中并無相關規定,它的保護范圍和方式都超出了現有法律。因此若將其看作一種財產權利,現有的法律反而不利于在實踐中保護商業秘密。目前,在我國的法律中,商業秘密更傾向被認為是一種知識產權,但又沒有明確的法律屬性,這導致它不可能獲得像著作權、專利權以及商標權等一樣完善的法律保護,而且我國的商業秘密保護中也并無“商業秘密權”的概念。由此可見,明確商業秘密的法律屬性是我國增強對商業秘密保護力度的前提,在此基礎之上還能夠提出商業秘密權概念,由此,商業秘密保護在法律地位上便與當前的著作權、專利權保護擁有同等的地位,因此,我國要加強商業秘密的法律保護,必須確定法律屬性的商業秘密,那么它可能是商業秘密權的概念,商業秘密保護將上升到和版權、專利保護法律地位,也能夠推動商業秘密保護法律法規的制定。
再次,要深化商業秘密侵權行為研究。目前我國有關商業秘密侵權的規定并不適用于實踐。如規定要確定商業秘密侵權行為,需要權利人來證明侵害對象是商業秘密,這一規定削弱了法律對商業秘密權利人的保護力度。而且在我國的商業秘密侵權案件認定中,要求商業秘密同時擁有秘密性、價值性、實用性和可控性四個要件,這一認定依據過于復雜,而很多企業在日常運營中并不會特意收集這方面的信息,這就有可能導致權利人很難拿出證據證明被侵害對象是商業秘密。因此,我國需要對商業秘密的認定要件重新思考,將實用性僅作為價值性的一種參考,這樣更有利于權利人保護商業秘密。我國還應拓寬侵權主體資格,在目前的法律規定中,我國認為只有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人才能夠作為侵權主體,而在很多商業秘密侵權案件中,侵權主體并不具備這一身份,這就使得權利人無法依據法律獲得救濟,所以我國應該修改法律中對侵權主體的限制,將其范圍擴大至一般主體。此外,我國應加大對商業秘密侵害的懲治力度。目前我國法律僅要求侵權主體進行損害賠償,這無疑讓侵權者付出了較小的違法成本,要想遏制越來越嚴重的商業秘密侵權行為,我國法律應提高侵權的懲罰力度,設定懲罰性賠償。
最后,要完善商業秘密法律保護案件的訴訟程序。我國現有法律對商業秘密訴訟案件的程序規定過于簡單,而且容易帶來再次泄露商業秘密的問題。因此,我國有必要進一步完善有關商業秘密訴訟的程序。具體來說,我國原本規定商業秘密訴訟案件可以申請不公開審理,但要想保護商業秘密,在訴訟程序上應規定商業秘密訴訟案件應當不公開審理,這才能夠確保不會在公開庭審中展示作為證據的商業秘密,避免了二次泄露。此外,參與訴訟過程的人員應對所接觸的商業秘密負有保密義務,防止商業秘密因訴訟程序而擴大知悉范圍,造成商業秘密的泄露與擴散。因此,可以看出,在商業秘密法律保護中,制定完善的訴訟程序也十分必要。
(作者為西南政法大學民事訴訟法專業博士研究生、西南交通大學法學系副教授)
責編 /王坤娜 許國榮(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