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昌
(重慶市萬州第二高級中學,重慶 萬州 404100)
?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語言魅力的賞析
羅文昌
(重慶市萬州第二高級中學,重慶 萬州 404100)
摘要:魯迅的文章,之所以難懂,不是魯迅自身的原因,而是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紀念劉和珍君》),不得不把一些話說的隱晦些,否則就會“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于黑暗中”(《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如此明白的道理,作者卻因為政治原因不能暢快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愛憎情感,不能將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的那份拳拳愛國之心淋漓盡致的表達。這些散落在文中的富于感情溫度的詞句,這些富有愛憎力量的詞句真的如匕首如投槍般刺向敵人的心臟。
關鍵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語言魅力;
常說中學生有三怕:一怕周樹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寫作文。之所以“怕周樹人”,主要是魯迅的文章語言深奧,晦澀難懂。
其實,魯迅的文章,之所以難懂,不是魯迅自身的原因,而是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紀念劉和珍君》),不得不把一些話說的隱晦些,否則就會“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于黑暗中”(《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王安石 《題張司業詩 》中說:“蘇州司業詩名老,樂府皆言妙入神。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這兩句是說張籍的詩看起來好像很平常,但細品其中的意思卻最為清奇峭拔;張籍的詩看起來做得很容易,但實際上都是經過艱苦的構思才寫出來的。魯迅的文章語言也具有“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的特點與魅力,我們必須要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才能體會到其語言的溫度與力度。
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以下簡稱《自信力》)一文中,作者首先在第一、二段列出了御用文人們得出“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這個論點的三個事實論據:總自夸“地大物博”,只希望著“國聯”,一味求神拜佛。就這些論據作者通過分析讓讀者明白,“那也只能說中國人曾經有過‘他信力’”“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著‘自欺力’”。我們在賞析時可能會對其駁論證的方式進行講解和對“總”“只”“一味”等詞語的表達效果作分析,也能告訴學生作者認識到御用文人們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甚至教會學生分析“以偏概全”“偷換概念”的錯誤道理在哪兒。但基本不會有老師告訴學生在這論據和論點的論述對象“中國人”與“我們”中包含著的語言的魅力。
“我們”也好,這里的“中國人“也好,并不能代表全體中國人,只能是指國民黨政府的反動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因為”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的‘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當我們把這些散落在文章中的句子整合在一起,結合當時的背景一分析,就不難發現,魯迅其實給了反動政客和御用文人一記響亮的耳光,給了他們一聲響亮的回答:你們不能代表全體中國人,你們只不過是“失掉了他信力,發展著自欺力”的中國人,你們不是“中國的脊梁”,你們的所作所為及所說,“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污蔑”。
那誰才能被稱為“中國人的脊梁”?“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這些話在打了左臉之后,無異于又打了右臉一記耳光。“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
現在的“這類人”怎么樣?“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后繼的戰斗,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于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罷了。”
“他們”是 誰?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力量。
“確信”什么?中國共產黨信仰的是馬克思主義,將實現共產主義最為最高的奮斗目標。
他們為什么會“前仆后繼”?因為“被摧殘,被抹殺,消滅于黑暗之中”。
誰在“摧殘、抹殺、消滅”他們?不言而喻,國民黨反動派及其御用文人。
面對這種“被摧殘,被抹殺,消滅于黑暗之中”的艱難處境,這些“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怎么辦?到“地底下”。
當我們思考至此,一種奇怪地狀況就出現了。
一種是“失掉了自信力的中國人”。他們“信地”“信物”“信國聯”,他們一味“求神拜佛”,他們干著“摧殘、抹殺、消滅”別人的事情。
一種是被作為稱為“中國的脊梁”的卻“消滅于黑暗中”的不得不轉入“地底下”的“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既然他們在“地底下”,那他們應該是黑暗的了?但作者認為“掩不住他們的光耀”。既然“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那他們的就應該是“光明”的。
既然他們是“光明”的,那誰是“黑暗”的?結論是不言而喻的。
原本處于政治舞臺上,掌握著國家重器的當權者,原本應該是光明的,但卻把“中國的脊梁”“消滅于黑暗之中”;而現在處在“地底下”的在正常意義上來講,應該是黑暗的人們的身上卻“掩不住光耀”。魯迅到底想告訴我們什么?不就是說,當時社會,黑白顛倒嗎?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如此明白的道理,作者卻因為政治原因不能暢快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愛憎情感,不能將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的那份拳拳愛國之心淋漓盡致的表達。這些散落在《自信力》文中的富于感情溫度的詞句,這些富有愛憎力量的詞句真的如匕首如投槍般刺向敵人的心臟。這里有對同志春天般的溫暖,這里有對敵人如秋風掃落葉般的無情。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7-025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