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天會
吉林醫藥學院
論思維的培養
邵天會
吉林醫藥學院
知識大爆炸時代的到來,人才被重新定義,曾經僅僅以學歷作為判斷標準的時代已經過去,“創新”成為人才新的代名詞。我們國家從90年代經濟的迅猛發展到現如今的經濟轉型,無處不體現了創新的價值,而思維的培養成為創新人才的關鍵。尤其在高校,思維的培養成為重中之重。
創新;思維
一種思維的培養首先要具備必要的土壤,包括:良好的教學環境,教師的能力和合理的教學模式。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成功的學校教育應該讓學校里的每一面墻都會說話。這里的每面墻就是教學環境,教學環境也就是師生共同創造的校園文化。學校作為隱性的教育元素無時不刻的影響著師生每個人,而大學時代的校園文化不僅僅是精神層面的各種活動,還有必要的物質條件,校園規則,校風等。我們往往關注的是學生的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掌握,而忽視了學生思維的培養,因為我們所處的價值導向為就業導向,就業導向作為簡單的指導思想,讓我們對學生提出了明確而簡潔的要求:成績!成績!還是成績!這種簡單粗暴的培養方式從我們小學到大學一直伴隨,導致我們不會思考其他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在和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學生首先關心的是參加這次活動是否有學分,這個學分對畢業是否有幫助,活動的時間是否影響到其他學分的獲得,只要有學分就會報名,但最自己是否有幫助,是否學到什么,學生不會關心,因為學校只規定了學分的重要,久而久之成為評判一個學生是否優秀,是否能夠畢業的普遍標準。畢業之后學生可以用高成績去面試理想的單位,但是之后呢?
我們培養了太多這樣的學生,或者說我們自己也這樣的學生,但是現在時代變了,時代向我們提出更高的要求,創新成為一個民族興衰的標志,沒有創新就意味著資源被無限掠奪,而創新必須從學生的思維培養開始。思維的培養就必須提供一個良好的規則環境,我們不是推翻唯成績論,而是成績不僅僅是分數,自然也不僅僅是學分,學分分成幾類,其中必要的思維教育成為重要的環節,而思維的學習檢驗可以通過更多更自由的方式進行實踐,給出自由的、寬松的時間和空間,讓導向普及化,同時社會給予更多的支持,特別是政府鼓勵企業給予更多適合的政策,從而改變學生唯成績論的導向。
一所好的大學之所以成為名校,不是因為學校的面積更不是因為所處的地理位置而是因為有大師的存在。韓愈曾經說過: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我們必須正視的一個現實問題:大量的高校中存在一批A專業教師教B專業的學生,究其原因:1.學校A專業師資不足;2.學校的政策導向驅動。A專業老師嚴重不足,但A專業的比賽多,資金容易申請,為了達到資金申請的目的B專業教師組織學生參賽,在整個參賽指導過程中,B專業教師基本不能給予合理的指導,更有甚者誤導學生。參賽學生在B專業老師的領導下大玩文字游戲,最終導致學生陷入假、大、空的感覺中,完全沒有體現創新創業的本質,也沒有得到思維的提升,專業的長進。
目前課程改革迫在眉睫,課程改革的提出和實施都需要更多的勇氣和決心,這必然會涉及到眾多老師的利益,學術領域的利益,跨學科的利益,而在民族發展面前這些必須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決心。課程改革也不會是一蹴而就,需要多次,反復的實踐才能得出適合我們自己的方式。專業知識的擴展:要求教師不能止步于目前的專業知識,而是要結合目前企業中最前沿,最實用的專業知識應用領域,進行實踐的結合,對學生進行知識實踐的傳授;教育學和心理學的重視:我們很多老師因為各種原因忽視這方面的知識,但是學生目前最大的困惑是對自己的方向不清,心里壓力大,作為合格的教師,因材施教是必備的素質,并且能夠包容各種學生的思想,首先就是要理解學生的心里變化,這就是心理學要求我們每位教師必須的基本素養;教學方法的研究:我們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訴求,根據不同班級,利用各種現代化的網絡條件,進行“互聯網+”教學,對學生的評測進行人性化的設計,達到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我國著名學者眭依凡教授曾說到,“大學何以為大,不僅在于其規模、人數、學科之大,更在于她對不同知識、不同學術思想、不同價值觀及其持有者的海納百川和有容乃大?!苯處煈摴膭顚W生有不同的聲音,可以對老師提出質疑,和老師進行辯論學術觀點,只有不同觀點的辯論才有新的思維的迸發。
教學內容的篩選和教學方法的匹配是合理教學模式的關鍵。我們的很多教學內容從十幾年前到如今沒有改變過,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學內容已經不符合時代的要求,尤其是針對工業科技的學科,時代的進步要求我們重新制定教學內容,而時代的發展要求我們跳出來的思維看實物。很多事情看不明白,總是不斷的糾結甚至迷失了方向。當有一天看到別人類似的事情突然想到為什么沒有跳出來看事情。我的父親對我說在18歲前人生的道理都已經教給我,在隨后的生活中只是不斷的驗證和經歷。跳出來的思想其實我們在更早的年齡已經熟知,只是我們忘記了如何去做,或者說在遇到事情的事情太過于專注迷失了自己的判斷準則。很多時候分不清真假虛實,但是當我們在看到把現實改編成熒幕上的故事時看的是那么的清晰,我們再深入的想想,其實我們自己正如劇中人。學會跳出來看事情重要的不是這個理念,而是得失心,放下得失的關注自然會看清事情的發展。比如在葛優的《大腕》劇中,有個場景是葛優介紹什么是佛,用看事情的眼光長遠來形容佛和人的區別,很貼切的比喻。我們都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只有少數跳出來的人才能看明白自己想要抓住的重點是什么。
因此我們要給專業老師更多的空間和時間,讓更多的老師進行探索性的創新,美國在這方面值得我們借鑒:辯論教學。辯論是美國生活的一部分,從教育到總統大選都進行著各種辯論,而在教育領域,辯論教學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從上世紀的40年代,研究發現學習辯論課的學生思維靈活程度遠高于沒學習辯論課的學生,美國1984年的辯論會議稱教學性的辯論有著廣泛的價值。學生學習辯論思維可以提升反應能力,學會批判的學習知識,特別是在復雜的環境中進行找到有利自己的因素。在面對我們如今復雜的發展環境中,學生辯論思維的提升尤其顯得重要。思維的培養也凸顯關鍵。
[1][法]盧梭.愛彌兒上卷[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2]吳明永.2010.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環境優化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年(6).
[3]錢穆.文化與教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