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赤華,姚芳芳
河北工程技術學院
“互聯網+”條件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對策略探析
陳赤華,姚芳芳
河北工程技術學院
“互聯網+”是一種新興業態,它的興起和發展對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互聯網+”將成為教育變革的一個新的契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該立足于“互聯網+”發展的新趨勢,抓住其基本特點,采取有效的應對策略促使其長期、有效的發展,從而增強其吸引力和影響力。
“互聯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2012年11月易觀國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于揚在易觀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的發言中首次提出“互聯網+”理念。他談到了未來社會的發展將是各行各業的產品和服務與互聯網多屏全網跨平臺的結合,至于怎樣的結合、怎樣得發展將是各行各業思考的一個問題。
2015年3月,全國兩會上,馬化騰: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向人大提出了“互聯網+”的建議,并對“互聯網+”進行了解釋,簡單地說就是“互聯網+某某傳統行業”,使其跟上當今時代科技的發展,成為新領域的新生態。
對于“互聯網+”的提法,國家總理李克強曾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首次提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并著重強調,當今世界的發展必須引導互聯網企業來拓展國際市場,那么就必須促進電子商務和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從而推動如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這些新一代的科技信息技術與現代的工業、農業、商業、服務業等充分結合。至此之后,大家開始對于“互聯網+”十分關注,并去研究它。
“互聯網+”的實質就是一種融合,就是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產品的生產、銷售的過程中將人的要素、物的要素進行優化配置和集成,將有互聯網所包含的新興技術所研制出來的新成果充分融合到當今經濟社會的大潮中,從而使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得到提升,形成較為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一句話,就是“互聯網+”是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撬動力。
在國家總理李克強提出的“互聯網+”計劃中最受關注的領域就是教育領域。“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教育領域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使得原有的教育體制、教育觀念、教學方式、人才培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互聯網+教育”模式下各種科學技術不僅使教育技術得到了更新,,更使得當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重大挑戰。面對經濟技術、科技技術的大發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在繼承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
1、更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互聯網+”條件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這就迫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加強學習,靈活、熟練的掌握“互聯網+”條件下各種新興技術的應用方法,并使其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理念,打破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新教育觀念。在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要以學生為中心,站在學生的角度,做學生的良師益友,使學生想說話、有話說,師生之間達相互理解和尊重。另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互聯網+”條件下新媒體的多功能性,努力幫助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從而改變傳統的思想教育工作者灌輸式的說教模式。
2、構建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體系
媒介素養是指人們在通過各種使用各種媒介的過程中,對于信息從傳播、認知、使用、加工和再加工信息的一系列過程中所應具能力,這里包括對媒體各種信息的選擇力、理解力、質疑力、評思辨力等。在“互聯網+”條件下,大學生的媒介素養的高低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高校應構建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體系,可以通過新媒體素養教育,傳授大學生媒介知識,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的能力,從而使其不受各種媒體不良信息的侵蝕。也可以在課程設置方面,可以將新媒體知識納入課程教學,通過開展各種活動幫助學生普及新媒體知識,增強對網絡不良信息思辨能力,模范遵守各種媒體的道德與法律規范。相關政府部門也應當加大“互聯網+”條件下各種媒體信息的監管力度,規范各種新媒體服務的提供者和經營者的行為使其健康發展。并出臺相關新媒體的管理監管辦法,嚴懲散布和傳播不良信息的團體和個人。
3、增強各種媒體的,使用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
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使的一些新的媒體不斷產生,并且在大學生中已廣泛運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這僅僅才用傳統的灌輸、說教已不能滿足當代大學生的需要,這就需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部門、管理者、教育者充分利用新媒體、創新主題網站建等來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1)加強對QQ、微信、直播等新媒體工具的使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加強學習,靈活掌握各種新型媒體的功能、使用方法,縮短和學生的代溝,充分利用學生使用的通訊進行交流。在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可通過微博、QQ群、微信等途徑進行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溝通與交流,可以讓學生有充分的說話空間,能夠表達學生的真實想法,避免了面對面的說教的弊端,并能真實有效的幫助學生解決切實需要解決學生需要解決的問題。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工作人員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及時地發表自己對學生各方面的建議,用自己的思想和人格、學術魅力去引導學生,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綜合素質得到提高。
(2)做好校園網絡輿情工作
“互聯網+”環境下,高校應注重對輿情信息的及時收集,密切關注學生常用的網絡平臺,如校園貼吧、QQ群、微信群等。高校相關部門加大對網絡輿論的監督監管,及時了解網絡上的思想動態,努力構建積極健康的新媒體教育環境,加強對學生的正面引導。同時,注重發掘和培養積極向上的學生干部隊伍,通過他們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在新媒體發布正能量的、積極的、勵志的網絡聲音,增強正面的控制力和主動權。
[1]移動政務實驗室.“互聯網+”引領創新2.0時代創新驅動發展“新常態”[EB∕OL].移動政務網,2015,3.
[2]肖學斌,朱莉.新媒體劉大學牛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其應對[J].思想教育研究,2009,(7).
[3]代永建,F.峰.新媒體技術刈當代人學生的思想影響及啟示[J].經濟與禮會發展,2011,(II).
陳赤華(1976-),女,漢族,河北邯鄲人,碩士,河北工程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