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蘭
(中共安順市委黨校,貴州 安順 561000)
?
論生態文明的概念及內涵
王東蘭
(中共安順市委黨校,貴州 安順 561000)
摘要:本文旨在對生態文明作一個詳細的概述,以“文明”一詞為線索,引出生態文明,闡述了生態文明這一概念的提出過程,論述了生態文明的概念,并從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兩方面揭示了生態文明的內涵。
關鍵詞:生態文明;提出過 程;概念;內涵
“文明”一詞出現得很早,我國古代《易經》中記載:“見龍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穎達給《尚書》注疏認為:“經天緯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這里的“文明” 是指物質和精神上的文明,是一個國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的發展程度。而在西方語言體系中,“文明”代指古希臘城邦,代表社會的發展和進步[1]。但把“生態”一詞放在“文明”的前面,生態文明這個概念則是在近現代才逐漸發展形成的,它是社會整體文明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英國學者坦斯勒1935年首先提出“生態系統”的概念,認為應從宏觀的角度認識自然生態環境。1967年,日本的學者梅棹忠夫提出生態史觀。他對亞洲、歐洲、非洲進行考察之后,分析所獲得的資料得出:生態環境、自然條件對人類的發展進程起著重要的作用。1984年,前蘇聯環境學家首次提出了生態文明的概念,認為生態文明只是人類發展到必須去重視我們的生存狀態。而當時的蘇聯,正處于動蕩期,雖重視能源、工業的發展,但忽視生活消費品的生產,甚至連買禮品、買塑料袋都要排隊。
1987年我國學者葉謙吉明確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這一概念。他認為人類要從自然界中獲利的同時又保護自然,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和諧統一的[2]。他還認為21世紀應該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世紀。劉思華教授也認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文明包括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三者是內在統一的關系。
90年代初期,美國著名作家、評論家羅伊.莫里森根據自己的經歷,敏銳地洞察到生態問題日益突出并持續惡化,全球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了眾多政治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③,提出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之后的一種新的文明形式,認為生態文明是人類發展的另一個更高的文明形態,這是現代意義上的生態文明的概念,之后成為人們廣泛使用的的概念和理念。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后,新華網對他進行了專訪,他肯定中國共產黨提出的一系列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期待中國把這些政策、目標付諸實踐。他在一本書里寫到:“從2070年到2090年,在世界的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國將起著引領作用。”這道出了我國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經濟增長對世界的影響,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我國對世界生態環境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200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明確“建設山川秀美的生態文明社會”。這是我黨第一次把生態建設提升到了生態文明社會的高度;2007年,生態文明寫入十七大報告,我們黨把建設生態文明確定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黨的十八大召開,標志著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邁向了新時代。報告中單篇論述生態文明,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新的歷史高度,為我們如何解決環境與發展的問題指明方向。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經濟飛速增長,一方面環境為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在發展的過程中,由于發展模式的粗放性、不可持續性,環境問題不斷突顯,甚至威脅到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十八大中關于生態文明的表述,表明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認識進一步深化,生態興,則民族興,生態衰,則民族衰。十八屆五中全會把生態文明寫入十三五規劃,提出了綠色發展理念,奠定了我國今后經濟發展模式和發展理念:將以綠色、低碳、循環為主線。總的來講,生態文明將引領我國的的經濟發展。
有人認為,生態文明注重的是“生”,是指人類生活的狀態,是處于野蠻狀態還是文明的進程中。人類生存狀態處于野蠻狀態是指人類發展過程中開采自然資源超過自然界的承載力和向環境排放污染物,自然界反過來報復人類;人類生存狀態處于文明進程是指人類發展過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了百姓富裕、生態良好。在普通老百姓的心中,生態文明則是身邊的一些小事:空氣是否清新,水質是否達標,食物是否健康等。
本文認為,生態文明是指在人類發展過程中,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的客觀規律,通過改造自然和社會進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
從哲學的角度看,這個概念指出了人與自然的關系。首先,先有地球,后有人類,地球人類的誕生、生存和進一步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最終讓人類成為萬物之靈。第二,人類根據自我需求,在接受、掌握自然規律的情況下,向自然索取,或是開采資源,或是借助其容量,排放廢物,但這種索取并不是無休止的,它是以自然的承載力為基礎的。第三,從價值觀的角度來講,自然界是人類的朋友。《詩經》中記載了100余種植物及動物,把人的情感寄托在自然中,表明人與自然之間是相通的,也是平等的。自然界為人類提供發展的物質基礎,人類也要尊重自然應有的價值和權利,羅爾斯頓就認為自然界存在著相互交叉的14種價值,正是因為這些價值的存在,人類的發展才呈現出多元化和整體性。人類也只有承認和尊重自然界存在的這些價值,才能夠合理利用自然,為保護自然盡自己的一份責任。
從政治學的角度來看,生態問題經歷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對于一個國家而言,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資源,支持國家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但如果無節制從自然界中索取,導致生態環境惡化,亦會影響群眾的生活狀態,降低群眾對政府的滿意度和安全感,進而可能危及一個國家生存和發展。因此,在我國全面實現小康的過程中,生態文明是關系群眾切身利益和人心向背的重大政治問題,我們黨加強生態執政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黨領導人民群眾奔小康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
通過保護生態環境,衣食住行和經濟社會發展有了源源不斷物質基礎,同時還能夠喚起人們心靈對美好環境和美好生活的愉悅感;探尋自然與人類的共通點,從自然界中得到教化,完善人生。
生態文明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一種文明形態。生態文明并不拒絕發展,更不是回到“從前”,而是提高人類充分認識和把握自然的規律的能力,讓人類更好的發展。生態文明應是可持續發展的文明,包括人的可持續發展,是指人類要不斷延續,統籌好當前的發展和后代的利益;另一方面包括自然的可持續發展,任何超出自然界的承載能力和修復能力的人類行為都將造成自然界的不可持續[4]。
對于上述提到的生態文明的概念,可以從以下兩種思路來理解:
生態文明是一種價值理性。它是沿著“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來展開,從生態文明所具有的實質、特定的價值理念、目的的合理性來看生態文明的科學性、必要性:生態文明是人類發展過程中能夠達到和應該達到的最高級別的發展形態。在這一發展形態下,人類社會沒有了貧窮、污染等,逐步向自由王國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生態文明顯得比較概括、抽象和長遠,它是人類基于當前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對社會發展形態方向的思考,體現人類對美好社會形態的追求。
第二種思路,生態文明是一種工具理性。它是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的角度來展開,認為生態文明是一種工具,具有實用性、有效性。這種思路認為:我們國家治理體系中,物質文明滿足人類物質需要,精神文明主要引導人們建立健康的內心世界;政治文明主要促進建立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正確的關系;生態文明側重于指向人與自然間建立和諧共生的關系。因此物質,精神,政治,生態等維度就構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治國理念體系。從這一意義上來講,生態文明是一種可實際操作的治國手段。
當前,我們黨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前景,厘清生態文明這一概念的發展過程,界定清楚什么是生態文明以及生態文明的內涵,才能在當前新形勢下更有力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一核心,同時也要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把生態文明融入到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方方面面。
參考文獻:
[1]襄是《人類文明的演進》《人與自然》2012.08 P115.
[2]王續琨《從生態文明研究到生態文明學》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3]周國文, 劉玉珠《生態和諧的蘊義與愿景:政府、公民與社會的環境目標》《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1 No.3, 2012-12-05).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P251.
中圖分類號:X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7-01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