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濤(SONG Tao),張平安(ZHANG Ping-an)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 武漢 430060)
?
金黃色葡萄球菌克林霉素誘導耐藥率
宋濤(SONG Tao),張平安(ZHANG Ping-an)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 武漢430060)
[摘要]目的探討金黃色葡萄球菌(SA)克林霉素誘導耐藥的發生情況,指導臨床用藥。方法分析某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住院及門診患者送檢的各類臨床標本檢出的SA。采用K-B法進行藥敏試驗,并以雙紙片法(D-抑菌圈試驗)分析紅霉素誘導克林霉素耐藥發生情況。結果共檢出779株SA,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占74.20%。SA對紅霉素耐藥、克林霉素敏感有195株,占25.03%,其中D試驗陽性147株,克林霉素誘導耐藥率75.38%,MRSA和甲氧西林敏感金黃色葡萄球菌(MSSA)D-抑菌圈試驗陽性率分別為78.62%和61.11%。結論克林霉素誘導耐藥率較高,選擇克林霉素治療紅霉素耐藥SA感染時應謹慎。
[關鍵詞]金黃色葡萄球菌; 克林霉素; 紅霉素; 誘導耐藥; D-抑菌圈試驗
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SA)是社區和醫院獲得性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可引起身體多部位感染。近年來,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Staphylococcusaureus,MRSA)比例逐年增高,致病力日趨增強,耐藥率越來越高,給臨床治療帶來困難[1]。大環內酯類、林可酰胺類和鏈陽菌素類抗生素是治療SA感染的常用藥物,尤其是克林霉素具有組織滲透性強的特點,常被用于青霉素過敏患者的首選替代藥物[2]。然而紅霉素具有誘導克林霉素耐藥的作用,因此影響臨床醫生對克林霉素的正確選擇。本研究對779株SA進行藥敏試驗和D-抑菌圈試驗檢查,分析克林霉素誘導耐藥率,以期為臨床用藥提供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菌株來源2013年1月—2014年12月湖北醫藥學院附屬襄陽醫院住院及門診患者送檢的各類臨床標本檢出的SA,相同患者相同標本類型重復分離的SA只分析第一株菌。SA質控菌株(ATCC25923)購自衛生部臨床檢驗中心。
1.2藥敏紙片及培養基M-H平板、血平板均購自廣州迪景公司,藥敏紙片紅霉素、克林霉素、頭孢西丁均為英國Oxoid公司產品,VITEK GPI板條為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產品。
1.3細菌鑒定標本送達實驗室后及時接種血平板,經35℃培養24 h,SA用VITEK GPI板條進行鑒定。MRSA鑒定:采用頭孢西丁紙片,用K-B法進行藥敏試驗,貼頭孢西丁紙片于瓊脂表面,33~35℃孵育16~18 h后閱讀結果。頭孢西丁的抑菌圈直徑≤21 mm為MRSA,≥22 mm為甲氧西林敏感金黃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sensitiveStaphylococcusaureus,MSSA)。
1.4D-抑菌圈試驗采用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協會(CLSI)推薦的方法[3]。涂布0.5麥氏單位菌液到M-H平板,將紅霉素(15 mg)與克林霉素(2 mg)紙片相鄰放置,邊緣相距15~26 mm。35℃培養15~18 h后閱讀結果,在靠近紅霉素紙片側的克林霉素抑菌圈出現截平現象(形似大寫字母D),即為誘導型克林霉素耐藥試驗陽性。
2結果
2.1SA檢出情況2013年1月—2014年12月共檢出SA 779株,其中MRSA 578株(74.20%),MSSA 201株(25.80%)。MRSA與MSSA的標本來源均以痰為主,其次為膿性分泌物、傷口滲液及血。來源科室位于前3位的為:重癥監護病房(ICU)、神經外科和神經內科。見表1。

表1 779株SA標本來源構成(株,%)
2.2耐藥表型779株SA中:紅霉素耐藥、克林霉素敏感共195株(25.03%),無紅霉素敏感、克林霉素耐藥株,兩種抗菌藥物均敏感85株(10.91%),兩者同時耐藥499株(64.06%)。見表2。
表2MRSA與MSSA對紅霉素和克林霉素的不同耐藥表型(株,%)

菌株株數ES+CSER+CRER+CSMRSA57821(3.63)398(68.86)159(27.51)MSSA20164(31.84)101(50.25)36(17.91)合計77985(10.91)499(64.06)195(25.03)
E:紅霉素;C:克林霉素;R:耐藥;S:敏感
2.3克林霉素誘導耐藥發生情況195株紅霉素耐藥、克林霉素敏感的SA中,D試驗陽性147株,誘導耐藥率為75.38%。其中159株MRSA 和36株MSSA中D試驗陽性分別為125、22株,誘導耐藥率分別為78.62%、61.11%。見表3。

表3 MRSA與MSSA對克林霉素誘導耐藥發生情況
3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SA主要分離自痰、膿性分泌物、傷口滲液及血,與相關報道相似[4-6],來源科室主要為ICU和神經外科,可能與該病區危重患者多,患者自身疾病重、抵抗力差、侵入性診療操作多,同時長期使用抗菌藥物,改變了人體的正常微生態平衡,破壞了機體的免疫力,增加了感染機會[7]。臨床醫務人員應對以上易感人群加強感染監測、嚴格無菌操作,減少感染發生。共檢出MRSA 578株,占74.20%,高于相關報道[4-7]。
大環內酯類、林可酰胺類和鏈陽菌素類抗生素是3類作用密切相關但結構不同的抗菌藥物,共同被稱為MLS群,MLS群抗菌藥物在核糖體水平可抑制敏感微生物蛋白質合成。在葡萄球菌中獲得性對大環內酯類和林可霉素耐藥很常見[8]。對大環內酯類耐藥有兩個不同的機制,一是主動外排,由msrA基因編碼,引起對大環內酯類和B型鏈陽菌素耐藥(但不耐克林霉素),稱為MS表型,即紅霉素耐藥,克林霉素敏感;二是核糖體靶位改變,由erm基因編碼,引起對大環內酯類、林可霉素類和 B型鏈陽菌素耐藥(MLSb耐藥)[9]。erm基因可編碼產生甲基化酶,此酶可減少藥物與rRNA靶位的結合。若erm基因穩定表達,則表現對紅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藥,稱為MLSb固有表型。然而在某些情況下,erm基因需要誘導劑誘導才能表達對克林霉素耐藥,否則體外試驗可能會表達對克林霉素敏感,紅霉素可作為這種誘導劑。這些分離菌在體外表現對紅霉素耐藥而對克林霉素敏感,稱為MLSb誘導型,即克林霉素誘導型耐藥。MLSb誘導型通過常規藥敏試驗會漏檢,需進行D試驗[10]。本研究顯示,在779株SA中,對紅霉素耐藥、克林霉素敏感的MRSA和MSSA分別為 159株和36 株,其中D試驗陽性的MRSA和MSSA分別占78.62%和61.11%,即在紅霉素耐藥而克林霉素敏感時有78.62%的MRSA和61.11%的MSSA對克林霉素有耐藥性。D試驗陽性菌占所有檢出SA的比例為18.87%,占紅霉素耐藥而克林霉素敏感SA的75.38%。與相關文獻報道有所差異[11]。可能與不同地區SA紅霉素耐藥基因構成差異有關,另外也可能與該院的MRSA檢出較多,而克林霉素誘導耐藥多發生在MRSA菌株有關。
[參 考 文 獻]
[1]黃曉莉, 劉嬌嬌, 趙奇, 等.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耐藥機制及研究現狀[J].中國實驗診斷學, 2012, 16(9):1738-1739.
[2]Drinkovic D,Fuller ER,Shore KP, et al. Clindamycin treatment ofStaphylococcusaureusexpressing inducible clindamycin resistance[J].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01,48(2):315-316.
[3]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S]. M100-S19,CLSI,2009.
[4]李麗民, 吳先華, 徐禮鋒.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臨床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4, 24(4):787-789.
[5]賈珉, 王永濤, 賈征夫.臨床不同標本分離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藥物敏感性[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 2013, 12(6):454-456, 460.
[6]付艷霞.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臨床調查[J].中國消毒學雜志, 2013, 30(10):938-939.
[7]徐紅云, 劉春林, 袁文麗, 等.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臨床分布及耐藥性[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 2012, 11(1):52-54.
[8]Sadeghi J, Mansouri S.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 of clinical isolates of methicillin-resistantStaphylococcusaureusobtained from Southeast of Iran (Kerman)[J]. APMIS, 2014,122(5):405-411.
[9]楊士華, 劉冬青.金黃色葡萄球菌中紅霉素對克林霉素誘導耐藥的研究[J].中國醫學裝備, 2012, 9(4):70-72.
[10] 陶曉霞, 崔志剛, 劉國棟, 等.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LVA分型研究[J].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 2010, 5(2):81-83, 104.
[11] 宋娟.220株金黃色葡萄球菌中紅霉素對克林霉素誘導耐藥分析[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 2014, 35(17):2384-2385.
(本文編輯:付陳超)
Inducible clindamycin resistance rate inStaphylococcusaureus
(Renmin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60, China)
[收稿日期]2015-09-18
[作者簡介]宋濤(1981-),男(漢族),湖北省襄陽市人,主管技師,主要從事臨床病原微生物耐藥性研究。 [通信作者]張平安E-mail:zhangpingan@yahoo.com.cn
DOI:10.3969/j.issn.1671-9638.2016.06.018
[中圖分類號]R378.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9638(2016)06-04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