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社會科學院 許愛萍
?
農村金融精準扶貧的難點與對策分析
天津社會科學院許愛萍
摘 要:扶貧工作體系不健全、扶貧資金不足、產業化扶貧效果不佳、扶貧模式固化等問題是目前我國農村金融扶貧工作中的突出問題,制約了扶貧效果。因此,要通過普惠性扶貧、多元化扶貧、專項扶貧、定點扶貧和造血式扶貧,讓農村金融扶貧走向良性可持續發展軌道,改變農村貧窮落后的面貌。
關鍵詞:農村精準扶貧金融融資
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重而道遠,其中一個重要難題就是農村脫貧問題。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調研扶貧攻堅時,提出“精準扶貧”理念,強調扶貧工作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并指出“抓扶貧開發,既要整體聯動、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點、加強對特困村和特困戶的幫扶”。其中,全面脫貧是小康社會建設的重要考核指標,金融扶貧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工作手段。農村金融扶貧是將生活式扶貧轉變為生產式扶貧,將救濟式扶貧轉變為資本式扶貧,將對外爭取單一式扶貧轉變為對外爭取和自力更生共建式扶貧[1]。其理念是要解決以往扶貧工作中存在的非國家貧困縣與集中連片區域貧困人口、貧困村識別不清的問題[2]。精準扶貧,是在農村扶貧開發中實施精確識別、聯動幫扶、分類管理、動態考核以及相關配套措施的減貧、治貧方式。目前,農村精準扶貧面臨著多種困難:扶貧資金不足、扶貧對象識別不清;農業經營品種單一,產業化扶貧效果不佳;扶貧模式缺乏可持續等問題,“輸血”式扶貧模式難以提高農村自我“造血”能力的提升,“一陣風”式的農村金融扶貧工作的后果是短期脫貧又迅速返貧,如何準確把握農村致貧的多重原因,提高金融扶貧的精準度和可持續性,是本文試圖解決的首要問題。
1.1扶貧工作體系不健全,扶貧工作尚未常態化
目前,我國各地農村扶貧工作組織體系不健全,缺乏專業化的隊伍,許多臨時拼湊的人員組成扶貧管理隊伍,存在服務意識不高,專業化水平較低的問題。另外,農村金融扶貧工作缺乏長效機制,大部分扶貧工作往往是“應景式”扶貧,對地區貧困問題的認識不足,扶貧工作缺乏系統化設計,扶貧工作組織能力、實踐操作能力較差,對農村貧困問題的復雜性缺乏深刻了解,無法真正掌握貧困農民的多元需求。
1.2扶貧資源稀疏,資金撥付前缺乏精準識別
農村金融扶貧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資源來源問題,目前我國農村扶貧工作主要由政府引導,財政撥款是扶貧資金的主要來源,資金投入難以滿足需求。資金來源渠道窄,缺乏社會資金的廣泛參與。國有商業銀行經過股份制改造,撤銷了大量縣以下營業網點,收回縣級分支機構的貸款權,縮小了貧困農民的貸款渠道。小額信貸公司貸款周期短、利率高,貧困農民從事農業生產、加工,利潤薄,資金回籠周期長,貧困農民無力承受小額信貸的還款壓力。農村信用社信貸管理較不規范,難以滿足大量貧困農民的資金需求。
在目前農村金融扶貧工作中,許多工作人員對農村貧困情況的了解不全面,對貧困人口的統計不清晰,對扶貧對象的需求把握不準確,金融扶貧項目定位不準確等問題較為突出,扶貧工作缺乏針對性。在資金的使用上,往往存在管理不規范、申領困難、缺乏監督等問題,人情扶貧、關系扶貧等問題仍較為嚴重,扶貧工作低質低效。
1.3農業經營品種單一,降低了產業化扶貧效果
現有扶貧專項資金專項投入與貧困地區需求配套不夠,由于扶貧對象多,有些地方為了兼顧公平,難免存在“撒胡椒面”式的安排資金項目的問題[3]。目前,由于貧困戶經營模式分散,扶貧資金“撒胡椒面”式的分配,往往只能帶動一家一戶致富,難以帶動整個區域的脫貧,并且貧困戶主要從事糧食蔬菜種植和畜禽養殖等行業,產業較為單一,市場波動影響較大,脫貧后又迅速返貧的現象較為突出。金融扶貧與產業扶貧二者之間結合不緊密,項目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對產業化扶貧項目缺乏篩選,投資后缺乏后續指導,扶貧工作往往曇花一現,缺乏長效性。農村貧困人口致貧原因較多,因自然風險、市場風險致貧,或因病致貧、因教致貧、年老體弱致貧等問題較為突出。扶貧項目種類偏少,對扶貧對象篩選手續繁雜,將許多真正的農村貧困人口擋在了扶貧大門外。
1.4扶貧模式固化,可持續發展能力弱
由于農民資產低值不足,以貸扶貧模式的操作性較差,目前金融扶貧一般以無償資助模式為主,由于嚴重受制于資金來源渠道,該模式的可持續性較差,隨時可能因為資金斷流而使扶貧工作陷入停滯狀態。例如,目前許多針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扶貧項目建設期長、成本高,扶貧項目資金投入不足,后續資金跟不上,嚴重降低了扶貧基建項目的作用。目前農村空心化問題嚴重,農村留守人員受教育程度較低、思想觀念陳舊、持續增收能力有限,扶貧只能產生一時的效果。大部分貧困人口沒有創業意識與創業技能,能利用扶貧資助開展創業活動進而主動脫貧的主觀能動性較差。
2.1拓寬融資渠道,推廣普惠性扶貧
充分利用市場促進資本聚集、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通過創新運用貨幣政策工具,推動金融資源向貧困落后地區集聚。在縣域城鎮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產業化經營等領域,提供普惠性的金融服務。對扶貧款的分配上,要根據貧困的程度、貧困人口數量、脫貧的難易程度進行資金劃撥,體現資金分配的公平性。在扶貧工作中,要注重扶貧工作的數量與質量,要壓低扶貧的門檻,讓更多的貧困人口獲得實惠。同時也要提高扶貧資金的額度與扶貧項目的選擇標準,要針對農村生產生活水平落后的局面,重點將水利建設、農村路網建設、農村土地建設納入國家投資計劃,重點資助高標準農田建設、中低產田改造項目工程、農村集貿市場建設等農村基礎設施項目,著力提高農村生產、生活的基礎設施水平,保護基本農田,提高農村土地綜合收益,便利農村商貿流通,提升農村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物質環境。對農村小學校舍、農村文化活動中心的維修、設備購置給予專項補貼,著力提高農村兒童就學環境,豐富農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針對農村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現實,對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的項目給予補貼,對沼氣池、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建設和使用給予一次性補貼,推進村級垃圾收集點等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農村生活環境。
2.2搭建農村金融扶貧公共信息平臺,踐行多元化扶貧
精準識別扶貧對象是精準扶貧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礎。精準識別就是通過一定的方式將低于貧困線的家庭和人口識別出來,同時找準導致這些家庭或人口貧困的關鍵性因素[4]。建立農村金融扶貧網絡信息平臺,對貧困戶進行入戶摸底評分、評議公示并錄入信息系統,實現對貧困情況的精準識別和精細管理。針對不同的致貧原因設立不同的金融扶貧手段,針對因傷、病、殘、亡、孤,以及因教致貧等原因的特困戶,給予直接補貼,滿足其溫飽和基本生活需求。綜合考察農戶情況,開展就業扶貧、資源開發扶貧和創業扶貧等多元化扶貧模式,通過幫扶一家一戶,實現以點帶面,擴大扶貧工作的輻射半徑。探索扶貧新模式,將扶貧項目資金折合股份,定期給貧困戶分紅;探索土地入股的扶貧新模式,提高農民土地的綜合收益。
同時,利用該平臺向群眾定期宣傳有關政策,公布扶貧工作進展,將本區尚待開發的農業信息、旅游資源、農村教育發展現狀等實事求是地對外進行公布,爭取外界資金扶持本地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和教育。要學習福建三明市“鄉級扶貧擔保基金+農戶貸款”的扶貧模式,即采取多方聯合出資,以貧困農戶為特有擔保對象,由鄉政府提供貼息、銀行業機構提供優惠利率[5]。此外,還要利用公共信息平臺定期發布扶貧項目的執行情況、扶貧資金的收支情況,將扶貧工作透明化。利用信息平臺吸納外界對金融扶貧工作的意見和建議,聽取貧困人口的訴求,持續改善扶貧工作的質量。
2.3創立差異性的農村金融產品,實施專項扶貧
推廣產業化精準扶貧模式,廣泛吸納貧困人口創業就業,實行規模化經營和產業化發展。針對當地產業發展特色,甄選出重點發展的龍頭企業和典型個體,重點推出以扶持產業發展的差異化農業金融服務,達到“資金拉動產業、產業帶動貧困戶”,引導金融機構對貧困地區產業開展專業化、專項化的金融服務。推出多種農村小額信貸服務,為貧困戶提供短期免抵押、免擔保、基準利率放貸、扶貧資金貼息、建立風險補償的小額信貸,重點支持農民創業活動,讓農民有創收的新路子,激活致富的新動力,避免短期脫貧后又返貧。結合國家“萬企幫萬村”活動,引導企業深入周邊貧困村鎮投資興業,提倡貧困戶與龍頭企業、能人大戶結對子,將農業產業化經營與金融扶貧工作相結合,因地制宜、科學規劃,重點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設施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在區域內整合資源,解決農村分散經營,效益低下的問題。積極開展“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等農業精品項目,開展良種選育,發展養殖業和特色種植業,打造一批優質農業產品品牌,結合互聯網技術進行推介和銷售,提高農業的收益率。在貧困地區積極開展職業農民培訓,結合當地的龍頭企業和生產大戶進行典型示范,提高貧困農民的職業技能和創業實踐水平,更好地參與地區脫貧過程。
2.4完善金融扶貧工作組織體系,規劃定點扶貧
建立健全金融扶貧工作機制,各地發改委聯合扶貧辦等部門建立網絡化的農村金融服務組織體系,要以直接幫扶貧困戶為主,以幫扶貧困村為輔,在村內建立扶貧工作站,開展定點式金融扶貧,做到規劃到戶,精準扶貧。要明確定點扶貧第一責任人,制定組織工作目標,做到分工明確、責任清晰。通過對各地貧困程度、資源稟賦和發展需求進行分析,列出脫貧工作的關鍵,加大資金投入、智力支持、技術服務以及信息與政策指導,提高扶貧工作的靶向性。要打開農村與外界連接的出口,加強與企業和公益組織的溝通,將農村亟待解決的貧困問題向外界公布,聯合企業、公益組織到農村開展定點專項扶貧的項目,并選派專人負責管理。通過完善中國扶貧信息網,鼓勵結對幫扶責任人動員其他社會力量參與結對幫扶等方式,引導社會組織、公民個人等社會力量參與精準幫扶工作[6]。衡量精準扶貧工作績效的一個重要工作是精準考核,對扶貧款使用的過程進行監督,對扶貧工作的效果進行評估,列出持續改進的方向,提高扶貧工作的成效。在扶貧資金中預留部分“以獎代補”資金,對扶貧績效較為突出的地區,給予額外獎勵。
2.5建構復合型的金融扶貧管理體系,開展造血式扶貧
要清醒地認識到農村貧困不單單是經濟上的貧困,必須通過對扶貧機制創新,建立復合型的金融扶貧管理體系,將國家扶貧資助、部門的幫扶作為提高貧困地區社會基礎設施的主要牽引力,堅持自力更生,積極聯合商業銀行、企業、社會公益組織、醫療機構等多個社會部門,輔以群眾自籌、投工投勞等方式,廣泛籌措資金。在資金的使用上,堅持將農村經濟、醫療、教育、基礎設施的管理、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都納入到金融扶貧工作范圍中,綜合改善農村經濟、人口健康、兒童營養與教育、農村生活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提高人口的壽命和健康水平,保證貧苦家庭子女100%完成九年義務教育,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大力發展職業農民教育,動員貧困家庭適齡勞動力人口免費入學,開設果樹種植、家禽養殖、農機使用、畜牧獸醫、農機推廣、手工藝品加工、農產品經營管理等實用基礎技術課程,并配合農業扶貧項目,幫助參加培訓人員提高創業技能,普及生產經營相關法律知識,對農村富余的青壯年勞動人口,幫助其尋找外部接受單位,實現轉移就業。同時,要利用扶貧工作者積極拓展扶貧的渠道,積極主動地去獲得體系外的支持,擴大扶貧資金來源渠道。此外,還要注意金融扶貧系統的風險防控工作,加強對金融扶貧工作的監管,組建農村金融扶貧監管工作小組,吸納駐村干部、貧困戶代表、婦女代表和中小學教師為成員,廣泛聽取意見,對資金的使用和項目的執行情況進行全方位監督評價,防范內外部經濟風險對扶貧工作的可持續性造成破壞。
參考文獻
[1]郭威.我國農村金融扶貧的困境與對策[J].河北金融,2013(10).
[2]葛志軍,邢成舉.精準扶貧:內涵、實踐困境及其原因闡釋——基于寧夏銀川兩個村莊的調查[J].貴州社會科學,2015(05).
[3]鄢紅兵.創新“金融+”實施精準扶貧——當前我國金融扶貧的難點及對策[J].武漢金融,2015(09).
[4]汪三貴,郭子豪.論中國的精準扶貧[J].貴州社會科學,2015(05).
[5]胡東生.精準扶貧戰略與金融創新支持模式探究——以福建省三明市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為例[J].福建金融,2015(10).
[6]黃承偉,覃志敏.我國農村貧困治理體系演進與精準扶貧[J].開發研究,2015(02).
中圖分類號:F83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4(b)-095-03
作者簡介:許愛萍(1982-),女,遼寧大連人,天津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博士,主要從事農業經濟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