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宏觀經濟研究院 張樂
?
淺析云南金沙江對內開放經濟帶構建全方位開放合作平臺
云南省宏觀經濟研究院張樂
摘 要:加快金沙江對內開放經濟帶開放合作,有利于云南主動融入和服務長江經濟帶建設,加強與周邊省份協調發展,構建長江經濟帶生態安全屏障,改善沿江地區生產生活條件,帶動少數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快速發展。本文從如何加強區域合作、搭建合作平臺、加強招商引資等方面,提出了加快開放合作的任務措施和具體建議。
關鍵詞:開放合作產業轉移招商引資長江經濟帶
金沙江是長江的上游,從青海省玉樹縣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賓岷江口,全長2308公里,云南境內長1560公里。金沙江對內開放合作經濟帶(以下簡稱經濟帶)北連瀾滄江開發開放經濟帶,南接長江“黃金水道”,是云南融入長江經濟帶的建設前沿,也是長江經濟帶范圍省際合作的重點區域。科學保護開發經濟帶、統籌沿江區域協調發展,時機迫切,意義重大。
1.1金沙江對內開放經濟帶的范圍
經濟帶涵蓋金沙江流域云南境內迪慶藏族自治州、麗江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昆明市、曲靖市、昭通市7個州(市)23個縣(市、區),這其中包括迪慶州:德欽縣、維西縣、香格里拉市;麗江市:古城區、玉龍縣、永勝縣、華坪縣、寧蒗縣;大理州:鶴慶縣、賓川縣;楚雄州:大姚縣、永仁縣、元謀縣、武定縣;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曲靖市:會澤縣;昭通市:昭陽區、魯甸縣、巧家縣、永善縣、綏江縣、水富縣。地域面積8.27萬平方公里,人口16.3萬人。
1.2金沙江對內開放經濟帶的區位條件分析
經濟帶作為長江黃金水道重要組成部分,與西藏、四川、貴州、重慶等省區相鄰相依,連接滇中城市經濟圈、成渝經濟區和黔中城市群,是長江經濟帶各省區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的重要支點。在交通方面,內昆線、滬昆復線、南昆線、成昆線、大麗線、廣大線、昆玉線等鐵路干線覆蓋其中,各州市高速公路基本連通,對省外至重慶、成都、貴陽已全程高速化,航運干流通航里程約1091公里。航空方面,以昆明長水國際機場為中心,昭通、麗江、大理支線機場為輔助,瀘沽湖機場在加快建設。能源資源方面,礦產、水能等自然資源豐富,是我國在建和建成大型水電站最為集中區域,也是云南干熱河谷特色農業發展重點區域;民族文化深厚,勞動力資源充足,具備承接產業轉移的有利條件。
1.3金沙江對內開放經濟帶迎來大發展的時機成熟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并實施“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國家發展戰略,推進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脫貧攻堅、區域合作都被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云南省“三大戰略定位”(指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來自《中共云南省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賦予了云南新的歷史使命,為經濟帶發展指明了方向,創造了廣闊空間。
經濟帶開放發展最迫切需要建立與與周邊省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合作,通過搭建開放合作平臺,發展開放型經濟,健全區域協調發展機制。
2.1深入推進國內區域合作
全面融入長江經濟帶建設,共同打造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帶、創新驅動帶、協調發展帶。加強與長江經濟帶地區沿江產業合作,培育臨江新興產業,發展高端臨江產業,實現陸水統籌和區域聯動,加強與長江上游地區在生態環保、扶貧開發等合作共建內河港口和產業園區。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加強通道連接、資本引進、市場對接,聯合借力國內腹地增強對內開放。
2.2探索加強港澳臺地區間的合作
依托云南省與港澳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探索與港澳在投資、會展、農業、旅游、科技、文教、衛生、金融等領域合作。承接港澳產業轉移,推進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合作發展,共同開拓東盟市場。拓展與臺灣地區經貿合作與旅游文化交流,承接臺灣農業精深加工。
2.3深化拓展國際區域合作
主動參與中國—中南半島、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以及中國東盟自貿區、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打造麗江區域性旅游樞紐機場,建設一批通用機場,加強水富等港口建設,構筑雙向通達沿江綜合交通網絡,加入到國際投資貿易、工程承包、資源開發、金融、旅游文化、科技教育等合作中,全方位多領域拓展合作空間。發揮扶貧軟實力,強化與東盟國家減貧發展合作。探索開展與歐美日韓、拉美等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往來,以及民間交流。
2.4加強區域間協作,實現共贏發展
主動銜接四川、貴州及重慶周邊地區,聯合珠江—西江經濟帶,借力周邊地區連接海上絲綢之路和北方絲綢之路。參與成渝經濟圈分工合作,推進永仁、元謀與四川攀西地區區域合作。借助滇渝和滇川黔經濟合作、滬滇對口幫扶機制,深化產業承接轉移、園區共建、金融中心建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合作。
2.5強化與省內周邊區域協調發展
增強經濟帶開放合作、產業創新、商貿服務等方面后發優勢,承接滇中城市群產業轉移,同滇中新區、沿邊開放帶地區開展多方面合作,重視國家級開發區提升核心競爭力,支持省級重點產業園區做大做強主導產業。
2.6增強經濟帶內自我協作能力
加強區域內各地發展的對接統籌,強化功能、產業、城鎮、要素、交通、環境等方面的對接,將各地區比較優勢快速轉化為經濟帶整體優勢。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和壁壘,共同謀劃實施重大項目,推進區域市場一體化,公共服務資源共建共享,社會治理聯動等合作機制建設,增強區域發展協調性。
3.1構建信息開放平臺
建設招商引資網,搭建與其他省、市信息互通平臺。組織多種方式的貿易促進活動,提升重大區域合作交流活動層次、深度、內容和形式。鼓勵和推動外國政府、港澳臺地區、國際機構、商貿協會組織和國際風險投資機構等設立代表處或辦事機構,引入加入國內外重大賽事、品牌展會、國際峰會、高端論壇等大型活動。
3.2構建產業發展平臺
以長江水運為紐帶,加強與周邊省區和沿江城市的經濟合作,通過規劃對接、產業承接、項目對接、基礎設施對接,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支持和鼓勵產業園區開展戰略合作,主動與沿江下游省市園區探索聯合共建產業園區和承接產業整體轉移,推動產業錯位發展,探索產業整體轉移,共建產業園區,建設“飛地”園區等新模式,打開承接產業轉移廣闊空間。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產業外向型、環境國際化、管理現代化的特色園區、合作園區,打造清潔能源及載能、生態旅游、生物等產業集群和臨水產業基地,形成長江經濟帶區域合作新平臺。
3.3實現要素自由流動的暢通平臺
融入長江大通關體系,加強與沿江沿海的通關協作,形成大通關管理體制機制,建立“物暢其流”市場大通道。健全商品與要素市場,形成具有區域影響力的農產品、生物產品等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和果蔬、農機產品等商品交易市場,打造一批具有帶動力和定價影響力的專業市場交易平臺。建設面向國際的碳匯交易中心。打造麗江臨空樞紐、大理等一批物流樞紐,加快商貿物流、大宗貨物中轉物流、國際采購、國際配送等物流服務,推動經濟帶更好的融入全國生產物流體系。
3.4打造環境優良的營商平臺
健全有利于開放合作、共贏發展并契合周邊實際、與國際投資規則相適應的體制機制。支持重點口岸、經濟合作區在人員往來、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實行特殊方式和政策,提高投資和貿易便利化水平。規范企業“走出去”行為,建立“走出去”綜合保障體系,推進勞務服務等平臺建設,為“走出去”企業提供權益保障、投資促進、風險預警等服務。強化金融、信息、人才支撐,搭建平臺、優化服務,在國內省區與南亞、東南亞交流合作中當好橋梁紐帶。建設高水平教育、衛生、科技、文化、體育等對外服務平臺,打造區域性國際人才培訓基地、醫療服務基地、科技研發基地和文化交流中心。
3.5推進內陸開放型貿易平臺
加強能源資源合作,提高就地加工轉化率。推動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協調發展、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相互促進,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和電子商務發展。推動優勢產業和企業在境外建立生產基地、研發平臺和營銷網絡。
3.6搭建區域性人文交流平臺
強化與南亞、東南亞國家旅游文化的交流合作,發展跨境旅游,融入大湄公河次區域、孟中印緬等區域的旅游合作,合力打造國際旅游目的地。開展與周邊各國、歐美日韓、國內友城間的民間交流活動,建立區域性國際文化市場。依托高等院校、職業院校、醫療機構,打造長江經濟帶國際人才培訓基地、醫療服務基地、學術交流和文化交流中心。搭建人文領域專業化對外交流合作平臺,加強溝通長江經濟帶同南亞東南亞民間外交和人文交流。
堅持有選擇性的產業承接導向,構建開放型產業平臺,優化產業承接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創新體制機制,吸引長江經濟帶其他地區和沿海地區產業向經濟帶轉移。
4.1準確把握產業轉移承接點
充分摸底經濟帶,科學定位,選準產業轉移承接點,明確產業承接導向。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等,緊扣國家級開發區、省級產業園區、臨空經濟區等重點區域開展“點對點”招商,主動承接一批具有國際水準、代表產業高端的龍頭企業和重大項目。吸引跨國公司和國內大型企業集團在云南省設立研發中心、區域性采購中心等機構,帶動相關配套企業和項目轉移。圍繞旅游、文化、生物、清潔能源等優勢產業承接配套產業轉移,形成規模集聚效應。利用經濟帶綠色農產品資源優勢,承接精深加工產業轉移并利用資源換取新產業,發展下游產品,拉長產業鏈條,做大做強資源加工型企業。順應“大項目-產業鏈-產業群-產業基地”發展方向,注重引進帶動力強、關聯度高的龍頭企業和大企業,促進整個產業鏈轉移和中小企業發展。
4.2明確承接產業工作重點
按照拓展“長三角”、吸引“珠三角”的思路,突出重點產業、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招商。創新招商模式,圍繞主導產業和配套產業聯動發展實施精準招商,加強與沿海發達地區相關產業商會組織的對接溝通或依靠落戶企業“現身說法”以商招商,依托中介組織、專業機構推行委托招商,選擇客商比較集中、產業轉移和擴張傾向比較強烈的地方開展駐地招商,探索與長江經濟帶其他地區和沿海地區合作建設產業轉移示范區發展“飛地招商”,采用網上發布項目推行信息化招商,立足于科研院所、行業協會進行蛛網式招商,建立交流、溝通、協調機制,推動產業轉移和經貿交流。
4.3構建承接產業大平臺
創新園區開發模式,發揮市場作用,引進大企業、大集團、引進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建設和運營,加強與長三角、珠三角等沿海發達地區的合作,探索特色產業園、浙商園、創新園、示范園等建設模式。承接清潔載能、建材、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產業轉移,發展外向型優勢制造業,推進國家重大清潔能源基地、生物產業基地、雙向開放的外向型產業基地和綠色生產加工基地建設。整合園區有效資源,規范園區招商優惠政策,完善園區管理體制,提高園區建設和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中共云南省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Z].2015.
[2]國務院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J].中國水運,2014(10).
[3]“新常態”下長江經濟帶發展略論——“長江經濟帶高峰論壇”主旨演講摘要[J].西部論壇,2015(01).
[4]方大春,孫明月.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戰略定位和路徑選擇[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4(05).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4(b)-139-03
作者簡介:張樂(1982-),女,天津市人,云南省宏觀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經濟學碩士,主要從事宏觀經濟政策、綠色發展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