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麗娜

[摘要]從西醫類來華留學生的視角出發,梳理出了影響西醫類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關鍵因素,結合了對外漢語教學,以探索西醫類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西醫類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對外漢語教學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7187
1前言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逐漸提升,來華留學生人數逐年增多。據教育部201.4年全國來華留學生簡明統計報告稱,201.4年共計有203個國家和地區的3.7705名各類外國留學人員分布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775所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育教學機構中學習。近年來,西醫類留學生總數僅少于語言類留學生,成為留學生來華學習的熱門專業。錦州醫科大學國際教育學院西醫類留學生主要來自南亞、非洲等國家和地區,學制為6年,專業課授課語言為英語,并且大多數學生來中國時沒有漢語基礎,發現他們在跨文化適應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可以幫助他們解決在跨文化適應階段遇到的學習和生活上的問題。
2跨文化適應的模式
跨文化適應是跨文化交際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因為人們到新的文化環境中去的時候必然會經歷生活上、文化上的許多變化,面臨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和挑戰。加拿大跨文化心理學家John Berry(1990)分析的不同人群的文化適應策略,他認為文化適應的過程是個人改變自我的過程,而個人處理跨文化適應的策略主要由兩個因素決定:一是個人對保持自己原有文化傳統和身份的態度;二是個人尋求與新環境主流文化建立的人際關系的模式。這兩種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四種不同的文化適應策略或模式:同化、分離、融合和邊緣化。
Ward與Kennedy(1994)調查分析了這四種文化適應模式與心理適應和社會適應兩個方面的關系。研究結果顯示,采取融合適應模式的旅居者感受到的心理焦慮最少,采取同化適應模式的人經歷的社會適應中的困難最少,但是采取同化模式的人會比采取融合模式的人遇到更多心理適應方面的問題。采取分離和邊緣化適應模式的人產生的心理焦慮都比較多,而采取分離適應模式的人在社會適應方面遇到的困難最多。
3影響西醫類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因素
3.1語言障礙
漢語水平會影響留學生的文化適應程度,而流利的漢語對文化適應有直接積極的影響。因為這會使人們有較強的發展與目的文化人群良好關系的交際能力,特別是能具有將目的語說得禮貌而得體的語言能力,而這是適應目的文化的關鍵因素。但西醫類留學生的專業課授課語言為英語,大多數留學生畢業后會回國,所以他們對學習漢語的積極性并不是很高,多數人認為學習漢語對他們沒有任何意義。而語言障礙不僅阻礙了留學生的文化適應過程,也使留學生難以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學術和聯誼活動,以及影響在醫院實習時與病人的有效溝通。
3.2文化距離
所謂文化距離是指自身文化與目的文化之間的差異。這些差異包括文化價值觀、行為規范、語言、文化風格等方面的差異,也包括宗教、政治、經濟制度等的差異。Furnharm、Bochner(1986)和Ward(1996)等人分析了分化距離與文化適應之間的密切關系。他們認為,文化距離越大,個人要超越這些文化差異所需要的努力和資源就越多,所經歷的生活變化也越大,體驗到的心理焦慮也越明顯。我校西醫類留學生有60%來自非洲等國家和地區,學生比較注重個體主義文化,講究平等,崇尚自由,做事方式比較簡單直接,而中國人比較注重集體主義文化,強調等級觀念,相對含蓄委婉,有時候他們很難理解中國人的言行不一。
3.3個人性格特點
在個人性格因素中,對模糊性的容忍程度、內在動機、靈活性、幽默感、內向與外向等性格特點都與文化適應能力有密切關系。另外,Ward(1996)特別強調性格特點與目的文化特點的契合,比如性格獨立的人會對個體主義文化感到容易適應,而傾向互相依靠的人會在集體主義文化中感覺舒服。內在動機也是影響文化適應的一個重要因素。具有積極的內在動機的人會更樂觀地面對困難,把適應不同文化看作是一種鍛煉自己性格和增加閱歷的好機會。只具有外在動機的人,遇到不熟悉的環境或困難的時候容易產生失望、沮喪等負面情緒。因此,剛到錦州醫科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的有些留學生有時會自學到深夜,有時就會出現上課遲到、曠課等現象;有些留學生則會選擇自己喜歡的老師或學科上課,對那些自己認為不重要或不喜歡的老師所教授的科目就曠課或逃課。久而久之,有些留學生會因遲到、缺勤被禁考,有些留學生則會因為曠課或逃課沒通過該科的期末考試,而這些對文化適應過程都會產生消極的影響。
4留學生跨文化適應能力培養的策略
針對留學生所表現出的共性問題,筆者從對外漢語教學和學生管理兩個角度,提出以下幾點針對性的意見,以提高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水平。
4.1重視對外漢語教學,提高留學生的漢語水平
作為西醫類留學生的漢語教師,首先,要端正學生學習漢語的態度,要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漢語的目的是為了交流,而不是為了拿學歷;同時一個國家的語言也承載著這個國家的文化,幫助學生樹立主動學習漢語的意識,積極適應中國的文化。其次,漢語授課內容應緊扣醫學專業,注重實用性。在初級階段,漢語綜合科和口語課除了完成原有的課程內容設置,也可添加與去醫院看病所需的常用詞匯、醫院機構設置名稱和醫學基本術語的講授;在中、高級階段,鼓勵學生學習醫學漢語,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也為實習階段打下堅實的基礎??傊?,語言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掌握漢語可以提高留學生在中國的生存能力,結識更多的朋友,增強學習的自信心、成就感和提高跨文化的適應能力。
4.2利用文化差異,促進文化融合
雖然文化的差異是學生在跨文化適應過程中的障礙,但是也可以利用文化的差異組織留學生和中國學生的校園文化活動,積極地為留學生和中國學生搭建溝通和交流的平臺,促進彼此間的交往和文化融合。學??啥ㄆ谂e辦文體活動、社交聚會、俱樂部活動、志愿者公益活動等,讓留學生沉浸在文化實踐活動中,交志趣相投的中國朋友,充實自己的生活,增加生活的樂趣,以促進文化的融合。
4.3重視個體差異,保持為學生服務的態度
留學生的教師和管理人員應秉承著為學生服務的態度,深入學習各國留學生的習俗文化,將理論與學生的實際教學和管理工作相結合,當出現問題時,幫助學生減輕在新環境中的焦慮和失落感,給予情感上的支持,引導學生轉變態度和想法,讓其以積極、樂觀的心態接受新的文化和學習生活。同時也要尊重和理解留學生的文化和習慣,鼓勵其既保持自己原有的文化,同時也積極接受新的文化的一些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吸收和融合兩種文化中積極的方面,為留學生營造一種兼容并包的文化氛圍。
5結論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讓學生在學習西醫的同時,重視漢語語言培訓,同時以漢語為載體,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培養留學生的文化適應能力。同時也要對留學生增加人文關懷,本著求同存異的態度,促進文化融合,加速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過程。
參考文獻:
[1]Berry,JWPsychology of Acculturation[M].Applied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RWBrislin(ed).Newbury Park,CA:Sage,1990
[2]Furnham,A& Bochner,SCulture Shock:Psychological Reactions to Unfamiliar Environment [M].London:Methuen,1986
[3]Ward,CAcculturation[M]//DLandis & RSBhagat(eds).Handbook of Intercultural Training.2nd edThousand Oaks,CA:Sage,1996
[4]祖曉梅跨文化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
[5]劉娜,施榮根,徐珊西醫類來華留學生跨文化管理探索[J].西北醫學教育,201.1(5).